APP下载

经略海洋与战略统筹

2015-01-09侯昂妤

国防 2015年5期
关键词:欧亚大陆陆海海洋

侯昂妤

经略海洋与战略统筹

侯昂妤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中国地缘视野集中在陆地相邻国家,缺乏海洋战略思维。今天,应从更高的层面以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视野来审视海洋问题,积极推进新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战略的建立。因此,经略海洋与战略统筹首先要从“陆海兼备”的大背景中认识中国海洋问题的战略特性,其次要在西北太平洋的大框架下把握“三海合一”的战略指向,最后要在整个亚太地缘大格局中审视西行海上战略通道问题。

主题词:地缘政治 战略统筹 海洋防卫 陆海兼备

作者:侯昂妤,军事科学院国家边海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专业技术8级,上校

中国自古将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看作王者之法,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中国的地理视野几乎一直面向陆地、背向海洋,走的是一条“内部扩张”的道路1。地缘高度无法上升到全球层次,而是反复解读国内政治地理。在近现代,中国对海洋问题的观察总体上还处于地理学的层面,虽然其中不乏望远之眼,但并未从国与国之间的视角去观察更为宏观的地缘关系,也就没有从地缘政治高度思考海洋问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从垂直、封闭的国内政治走向横向、开放的国际政治,需要漫长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历史给予的重要启示是:在地缘上无知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度决定视野,而视野决定认知水平。地理学使得近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有了首次突破,今天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以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海洋问题,努力实现对海洋认知的超越,积极推进新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战略的建立。

一、从“陆海兼备”的大背景中认识中国海洋问题的战略特性

就基本自然条件而言,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型国家,陆海相接,坐陆临海。中国是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大国,显然处于一个陆权和海权之间的枢纽位置,也横跨并连接着“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从海陆空间关系来看,中国拥有辽阔的陆疆和海疆,兼具陆地大国和濒海大国的双重身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陆地与海洋对中华民族具有明显不同的意义。近代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主要是“大陆”特性在起作用,中华民族因此被称为“大陆民族”。近代以后,海洋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海洋对于中华民族安全与发展的利害关联度空前提高,其结果是传统的陆地边疆问题没有解决,来自海洋方向的危机又纷至沓来,边防海防同时告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成为世界第三地缘战略辖区和全球权力方程中的一个平衡力量,这一地缘战略辖区与以美国为主的海洋地缘战略辖区和以俄罗斯为主的大陆地缘战略辖区相比,其最大特点就是“陆海兼备”。具体说来,中国既处在心脏地带辖区和海洋辖区之间的中心位置,又独立于二者之外,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战略竞争力量,全球战略均衡也因此由“两极均势”转变为“三角支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身大陆与海洋的一体性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海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空前提高,大陆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海洋;另一方面,对海洋安全的维护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且海洋安全更有赖于充分发挥陆地本土的优势,坚持倚陆向海、以陆制海与以海制海相结合。“力量加位置才能形成优势。”2总之,从大的历史格局和脉络看,陆海兼备的地理特性曾经使近代中国腹背受敌而陷于战略被动,今天我们却可以着力发掘陆海兼备的独特地缘优长,以此构建中国特有的地缘战略,统筹本土防卫和海洋安全,使陆地和海洋在中国国家安全中高度一体化,构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布局。

陆海兼备,一般情况下谋求发展可以两面取利,海陆双栖,向陆向海双向贯通,既有舟楫渔盐之利,又有陆地巨大发展空间。但在安全方面却容易两面受害,总有摆不脱的周邻强国,在近代以后还容易遭到海外列强由海路发起的攻击,常常被直击要害。历史上,陆海兼备的欧亚大陆国家往往比纯内陆国家和新航路开辟以前的纯海洋国家有更好的发展。近代以后,有一段海洋国家优胜于欧亚大陆陆海兼备国家的时期,体现了海权胜于陆权的时代特征。比如,法国、德国都与“日不落”帝国英国较量,但都没能竞争过。其后,美国在欧亚大陆以外地区显示出陆海兼备的优势,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首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洲大陆为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战略资源,这是英伦三岛不可比拟的。美国在与苏联的冷战中胜出,其地缘条件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它没有强大的邻国,苏联却西有北约、东有中国、南有南亚。美国是至今独享陆海兼备之利的唯一世界性大国。

所谓“欧亚大陆上的陆海兼备国家”,主要是指中、法、德等国。对于这类国家来说,要在未来有大的作为,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欧亚大陆的巨大发展空间,而不受来自陆地邻国的巨大安全威胁。海洋方向上,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海洋上的国际公共空间。做到这一点很难,遇到的障碍会非常大。纯海洋国家遏制欧亚大陆上陆海兼备国家的最有力手段,即启动后者与邻国相斗,也就是“离岸制衡”。这是欧亚大陆上陆海兼备国家的软肋,正因为存在这个软肋,它们无法全力去争海权,并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大陆特性”很难改变。

中国发展海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与俄、印等陆上强邻的友好关系,以保证北部、西部、西南方向的稳定。毛泽东在1959年说过:我们不会在东边树敌于美,西边树敌于印,两个拳头打人,我们没有这样蠢。并强调:这是我们的国策。摆脱海陆被动的困境,利用海陆两栖的优势,从纯防务的角度看,中国的基本战略选择应是:在建立巩固的陆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远程作战力量,依陆向海,以陆控海,也就是美国提出的“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

总的来说,认识“陆海兼备”问题,要建立三种形态、四种时态的思维和分析框架。三种形态:一是欧亚大陆正地上的陆海兼备国家,如中国、法国、德国;二是欧亚大陆半岛上的陆海兼备国家;三是欧亚大陆以外的陆海兼备国家。四种时态:一是中古以前,由于缺乏跨洋交通手段,形成了欧亚大陆的地区性力量中心。二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全球性大国,欧亚大陆区域性的陆海兼备国家被压而衰落。三是20世纪以后,全球性的殖民体系瓦解,要继续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自身有很大的国土面积,而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因为强邻制衡问题,显然不如美国拥有优势。四是在未来,欧亚大陆上的陆海兼备国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欧亚大陆国家之间发生大的冲突特别是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相互威慑、领土边界相对清晰、新的全球化模式、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历史记忆、各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网络时代舆情力量的上升等,都是重要的战争制约条件。另一方面,欧亚大陆将迎来自身整合发展的新阶段。欧亚大陆经过两次大的整合和分化,形成了现在的“一横三竖”的宏观结构。随着高铁等交通手段、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借助市场的力量和人群的流动,可以推进欧亚大陆几大文化系统的交融,有可能打开几千年的内核阻隔,欧亚大陆出现新的整合发展高潮。“地理距离不再是一种障碍,边界再也阻拦不住什么东西,而互相依赖性则使得距离和边界丧失了其含义的关键部分。”3正如苏长河指出的:“在过去海洋秩序主导下,沿海和港口的发达繁荣与大陆腹地的贫困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世界上许多最不发达的经济体,几乎都处于大陆腹地。反过来说,这一贫困化的地带为未来大陆秩序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和空间。”4

欧亚大陆整合的基本走势是:东西对进,南北协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握趋势、引领潮流者将占得先机和主动。未来可能出现六大地区性力量板块,并形成相应的权力中心。一是中西部欧洲,二是中国,三是俄罗斯,四是印度,五是美国,六是南美。这六大力量体都是陆海兼备型。中西部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的情况很相似,实际上构成了欧亚大陆上东西对称的两个陆海兼备实体。北冰洋航道的开通使俄罗斯陆海兼备特性越来越突出。印度作为一个次大陆国家,在向欧亚大陆纵深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可以向大中东方向拓展,在未来的欧亚大陆整合发展中也可以有自己的作为。欧亚大陆之外,美国将继续保持作为陆海兼备大国的部分特有优势,拥有相当持久的活力。南美能否成为重要的陆海兼备实体,关键在于能否加快地区整合的速度。总体来看,地区整合能力、与周边大国和平协作能力、把握全球化时代超越主权国家边界的流动性能力,以及依陆向海发展的能力,将成为陆海兼备国家在未来能否强大的重要条件。

二、在西北太平洋的大框架下把握“三海合一”的战略指向

所谓“三海合一”或“三海并一海”,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强调要三海统筹。晚清时期丁日昌在《拟海洋水师章程》中就曾提出过北、东、南三洋联成一气,以求首尾呼应。从地理上讲,“三海”本来就是相连相通的,不存在合一的问题,但由于海域面积广大,加之有岛屿、岛链的阻隔,各区域情况差异较大,长期以来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海区,分区进行力量的建设、部署和运用。这种做法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容易造成各海区力量的割裂,此疆彼界,难以做到古人说的常山之蛇那样,击首尾应。正如拿破仑所说:“战争就是处置位置。”早在晚清海防建设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清军战败之后,国人对此多有议论,很多观点非常深刻且有针对性。统筹三海是历史性命题,又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防卫和安全控制范围的角度看,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延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的区域:一是海岸线及领海区;二是第一岛链内海区;三是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海区;四是第二岛链以远海区。在近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国人对海洋的关注与筹划基本上都局限于前两个区域,也就是局限于海岸与近海,同一时期的海洋地理学视野也基本没有超过第一岛链。海洋视野的短浅,加之中国海岸线的漫长和远海作战力量的缺失,使得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设立黄海、东海、南海等多个战略方向,晚清曾经建立过四洋海军,后来定型为三洋海军,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根本改变这种近海型、分段式的海军力量布局。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近海区域的局限,纷纷将目光转向第二岛链、转向整个西北太平洋,提出了“蓝水海军”的概念。这种视野的拓展,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地缘战略观念,意味着可对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内在关联有一种全新的审视。因为,无论是黄海、东海还是南海都在同一视域之内,其原本就是一体。如果我具有较强的远海机动作战力量,能够实质性地加大海上防卫作战的纵深,则现有的南北海区方向应适时并适当合并。同时,随着东亚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黄海、东海和南海各方向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互动性日益增强,也有必要将“三海”视为一个整体,对“三海”问题进行战略统筹。

从历史上看,统筹“三海”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领导指挥体制的统一。晚清设立海防衙门、海军衙门、总理海防大臣等,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但当时并没有能够整合统筹起来。二是适当整合战略方向,科学区分各方向的战略任务,构建有主有次,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布局,避免方向太多、力量分散、任务脱节。晚清在战略方向的整合方面有措施,但东海至南海始终存在划分不清晰、覆盖面不广、战略纵深浅的问题。三是统筹战场建设、装备发展,使各战场互为支撑,武器装备标准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混乱。四是作战力量的联合、协同使用。晚清时期遇到战事,北不救南,南不顾北,相互掣肘。此辙不能重蹈!

三、在整个亚太地缘大格局中审视西行海上战略通道问题

通道问题至关重要,国家的兴衰与交通革新密不可分。“帝国是一个交通问题,它在对交通工具的控制中兴起、鼎盛和衰亡。”5由于西太平洋海区存在两条岛链,加之南海与印度洋主要靠马六甲海峡连通,中国的近海处于半封闭状态,海上通道问题从近代以来一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问题。近代地理学家受眼界的局限,对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关注不多。其实,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的西行海上通道已具有战略意义。当时欧洲列强主要通过这一通道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如能阻断这一通道,应当是阻止欧洲列强侵略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战于大洋不如战于沿海,守外港不如守内河;敌国之师长于水,我国之兵长于陆,以空海上之地为瓯脱,诱之深入,聚而歼之”。这样一种消极的海防观念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就开始流行,一直到清末,甚至到如今都有一定市场。6

今天,当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之后,在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西行海上通道成为支撑国家利益快速拓展的重要平台和媒介,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又有了新的实质性提升。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天有数千艘集装箱货船、油槽船、游艇通过。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经过南中国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相当于全球液化天然气总贸易量的2/3。这条能源供应线对日本、韩国、中国三国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东亚各国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咽喉要道之一,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如何有效维护中国来自中东、非洲的能源资源运输安全,已经成为重大战略问题。

正如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所说,中国“能源资源、金融、信息和运输通道方面的安全问题上升”。还应当看到,虽然马六甲海峡属于国际性的公共通道,但它对于沿途32个国家所具有的安全威胁性质和利害关联度并不完全相同。相对于中东、非洲能源产地而言,中国处于这一海上战略通道的下游,更容易受到上游国家,如印度和马六甲海峡两岸国家的控制,具有更多的安全问题。而位于中国下游的日本和韩国,则因此存在强烈的焦虑感,特别是日本极力推进南下战略,明里暗里推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以图避免出现中国控制其上游通道的局面。这些情况的存在,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必须着眼亚太地缘大格局进行战略审视和谋划,采取综合性的手段和策略,努力维护西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

引文: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尤来寅等译,4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美)艾·塞·马汉:《海军战略》,蔡鸿幹、田常吉译,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法)玛-弗兰索瓦·杜兰、(法)菲利普·克平斯等著:《全球化地图》,许铁兵译,序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苏长河:《大陆与海洋视野下的亚洲秩序》,《学术前沿》,2012(7)。

5.Irwin St.John Tucker:A History of Imperialism,P7,Kessinger Publishing.

6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24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何 荷)

中图分类号:E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5)05-0013-04

猜你喜欢

欧亚大陆陆海海洋
陆海之纵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如何在几分钟之内往返欧亚大陆
爱的海洋
中国猛犸象故乡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在欧亚大陆猛犸象演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对欧亚大陆的重要性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