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小学低年级习题教学
2015-01-09梅玉华
梅玉华
习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低年级,即便是学生经历了知识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他们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理解、灵活运用的程度,需要较高质量的练习来保障。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习题的研究,不过,与例题的教学研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三年前开始,我在听课时就特别留心教师对习题教学的处理,感到当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习题的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病乱脉象”。
脉象一:内容量多掘浅
在我听过的练习课中,85%的课在完成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了1~2题拓展题,30%的课在此基础上还做了近3~5分钟的补充习题。通过交流得知,很多教师的练习常态课都会将思维拓展题拿掉,留作课外用,代替的是完成补充习题。评课时常常听到练习密度大的评价,而量多与习题的开发、挖掘往往是对立的。在公开课中,教师对习题的开发、挖掘是比较到位的,但常态课不容乐观,“照本宣科”是常态,教材变身习题卷也常见。有的教师只关注正确率,有时连书上的追问都省去,降低了习题要求,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脉象二:形式单一、封闭
以往的习题,往往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学生容易产生沉重感、紧张感。新的教材有了很大改观,以图像、表格、情境、资料等形式加以呈现,引入了部分开放题,使学生感到比较轻松、有趣。但许多教师没有真正关注教材携带的信息,在自己补充的习题中仍然充满着形式单一的封闭题,有时在教学教材习题时,为了方便而对情境创设、竞赛等形式视而不见。我听过一节课,教师在处理口算接龙时,将竞赛题“翻译”成两排口算。更有甚者,为了节约时间,把教材中有限的开放题改编成封闭题,造成学生厌练、怕练。更别说在“寓练于乐”上下工夫,把数学习题编成故事、童话、谜语、游戏等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
脉象三:过程虚浮
当前,有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注重收集、开发习题,但对习题的教学过程研究不够,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如苏教版数学(下同)一年级上册“认数”第79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个,再数出来。教师在处理时,直接放手,让学生先读题,再直接在课本上完成。事实上,学生往往为了追求“多少个”而舍去了“估”的过程,直接用数的方法得到答案,教师在反馈时问:你估的是多少个?许多学生都回答“14个”。教师一脸尴尬,这样就达不到“估一估”的练习效果,无法真正体会十个圈一圈的内涵。
脉象四:反思鲜见、粗糙
在近三年的听课、资料学习中感到:引导学生对习题的信息收集、解答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只在高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受到重视,在低年级习题教学中仍是一块荒地,甚至可以说是“寡见”,所以质量粗糙就不足为怪了。但是,反思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解题策略的选择、模型的建构、学习力的提高促进很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可见,当前习题教学中的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效”,教师仍以高效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追求,忽视了“体验过程,发展思维”。好的习题教学,应该在频率、形态、充盈度都有适度的把握,才能让习题教学在发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成为锤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生真正健康地成长。那么该开出什么“处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点拙见。
处方一:沉浮有度——解读教材为起点
以上诸脉象的形成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很大关系,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同样的教材习题,由于教材智力因素挖掘程度的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一样。如一年级上册第58页练习七的第4题:
不计算,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画“√”。
2+6=8 9-1=8 4+4=8
2+4□ 9-3□ 4+3□
2+7□ 9-0□ 5+4□
当学生做完题目,教师处理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核对答案后结束。第二层次:教师问,没计算,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说清“怎样比较”后结束。第三层次:在此基础上,写下“3+5=8”。追问:根据你刚才的体会,你能很快地编出得数比8小的加法算式吗?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激发了,有的减少第一个加数,有的减少第二个加数,还有的同时减少两个加数。接着,教师对学生的题目进行分类板书,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只要让其中一个加数减少,或者让两个加数都减少,就能让得数变小。最后,教师提出,怎样就能写出得数比8大的算式,再拓展到减法。
如此“一咏三叹”,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拓展了思维发展的空间,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可见,对教材习题的解读决定了习题价值的起点。对习题的开发有两个方向:横向,串联成片,激发创造;纵向,开发深度,体会数学本质。
处方二:远近相宜——研究学生为基点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许多老师都对此有很深的体会。由于习题教学都在新授之后,这时,许多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作为研究学生的全部。其实,研究学生还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怎样、学生在习题教学中的潜能与创造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这样才能把准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提高针对性。如教学“10的加法、减法”想想做做第4题:
比一比,谁说的多。
( )+( )=10 10-( )=( )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夯实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我借鉴人教版的素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出示:
■
当学生用加法解答之后,把图改为:
■
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想什么减法算式。最后把图改为:
■
让学生用10根小棒代替鱼,在桌子上边摆边说算式,看看谁说得多。引导板书成:
1+9=10 10-1=9 10-9=1
2+8=10 10-2=8 10-8=2
3+7=10 10-3=7 10-7=3
4+6=10 10-4=6 10-6=4
5+5=10 10-5=5
在板书的引导下,学生对加减法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体验。这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近期学习需要,也关注了学生的远期发展需要。当然,远近相宜还指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全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不同的发展。
处方三:和合有度——探究活动为支点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习题教学的关键是习题教学的活动本身,要重视把习题开发成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解题成为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其个性,避免急功近利,要在加强基本能力和基础内容学习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第15页第10题:
■
师:你们很聪明,妈妈今天买了梨和苹果共15个。(出示主题图)仔细看图,你知道什么?能看见什么?(引导出2个梨,5个苹果)
师:老师拿出一个盒子,有15个小格子,老师可以先把看见的水果放入盒子里。
■
师:那你能知道妈妈一共买了几个梨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
师:老师猜妈妈买了1个梨。
生(齐答):不可能,因为已经有2个梨了。
师:看样子,还不能随便猜,要联系知道的情况来猜。梨最少要猜几个?(2个)苹果呢?(5个)
师: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张,中间的8个空格正好放篮子里没有看见的苹果和梨,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们画出来吗?学生画、展示汇总、形成下表:
■
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基础上能帮助学生理解最大、最小的含义和原因,体验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变化,同时经历一段活动过程,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体验。
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后,让学生思考: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还有几个角?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比一比,发现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并非只有一种情况,通过讨论得出有以下几种结果(如图所示):
■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竟然发现剪一刀会多出两条边,在教师的引导下,甚至有学生发现怎样原来的一条边有时可能变成两条。可见,在这样的活动支撑下,学生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边发现。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学习力、自信、兴趣等。所以,低年段的习题教学,不仅内容重要,形式同样重要,而糅合两者的支点就是习题探究活动的展开。
要特别指出的是,夯实习题教学的活动过程要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过程、方法,这是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反思与回顾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目是否理解正确,二是解法是否合理正确,三是是否有别的途径或启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队日活动”后,我引导学生仔细看板书,学生在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问题的提出、信息的收集、方法的应用、答案的检查四个环节;还有学生说出了用表格的形式来写很清楚(列表的作用之一)。所以做完习题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想想,学生往往会还我们一份惊喜、精彩!
总之,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细心揣摩每一道习题,在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习题资源作出适度而有效的开发,不断提高教材的“附加值”。同时,要关注把习题开发与活动开发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时时“水滴”,方能“石穿”。?筻
2+8=10 10-2=8 10-8=2
3+7=10 10-3=7 10-7=3
4+6=10 10-4=6 10-6=4
5+5=10 10-5=5
在板书的引导下,学生对加减法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体验。这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近期学习需要,也关注了学生的远期发展需要。当然,远近相宜还指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全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不同的发展。
处方三:和合有度——探究活动为支点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习题教学的关键是习题教学的活动本身,要重视把习题开发成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解题成为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其个性,避免急功近利,要在加强基本能力和基础内容学习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第15页第10题:
■
师:你们很聪明,妈妈今天买了梨和苹果共15个。(出示主题图)仔细看图,你知道什么?能看见什么?(引导出2个梨,5个苹果)
师:老师拿出一个盒子,有15个小格子,老师可以先把看见的水果放入盒子里。
■
师:那你能知道妈妈一共买了几个梨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
师:老师猜妈妈买了1个梨。
生(齐答):不可能,因为已经有2个梨了。
师:看样子,还不能随便猜,要联系知道的情况来猜。梨最少要猜几个?(2个)苹果呢?(5个)
师: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张,中间的8个空格正好放篮子里没有看见的苹果和梨,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们画出来吗?学生画、展示汇总、形成下表:
■
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基础上能帮助学生理解最大、最小的含义和原因,体验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变化,同时经历一段活动过程,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体验。
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后,让学生思考: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还有几个角?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比一比,发现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并非只有一种情况,通过讨论得出有以下几种结果(如图所示):
■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竟然发现剪一刀会多出两条边,在教师的引导下,甚至有学生发现怎样原来的一条边有时可能变成两条。可见,在这样的活动支撑下,学生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边发现。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学习力、自信、兴趣等。所以,低年段的习题教学,不仅内容重要,形式同样重要,而糅合两者的支点就是习题探究活动的展开。
要特别指出的是,夯实习题教学的活动过程要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过程、方法,这是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反思与回顾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目是否理解正确,二是解法是否合理正确,三是是否有别的途径或启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队日活动”后,我引导学生仔细看板书,学生在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问题的提出、信息的收集、方法的应用、答案的检查四个环节;还有学生说出了用表格的形式来写很清楚(列表的作用之一)。所以做完习题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想想,学生往往会还我们一份惊喜、精彩!
总之,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细心揣摩每一道习题,在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习题资源作出适度而有效的开发,不断提高教材的“附加值”。同时,要关注把习题开发与活动开发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时时“水滴”,方能“石穿”。?筻
2+8=10 10-2=8 10-8=2
3+7=10 10-3=7 10-7=3
4+6=10 10-4=6 10-6=4
5+5=10 10-5=5
在板书的引导下,学生对加减法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体验。这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近期学习需要,也关注了学生的远期发展需要。当然,远近相宜还指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全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不同的发展。
处方三:和合有度——探究活动为支点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习题教学的关键是习题教学的活动本身,要重视把习题开发成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解题成为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其个性,避免急功近利,要在加强基本能力和基础内容学习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第15页第10题:
■
师:你们很聪明,妈妈今天买了梨和苹果共15个。(出示主题图)仔细看图,你知道什么?能看见什么?(引导出2个梨,5个苹果)
师:老师拿出一个盒子,有15个小格子,老师可以先把看见的水果放入盒子里。
■
师:那你能知道妈妈一共买了几个梨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
师:老师猜妈妈买了1个梨。
生(齐答):不可能,因为已经有2个梨了。
师:看样子,还不能随便猜,要联系知道的情况来猜。梨最少要猜几个?(2个)苹果呢?(5个)
师: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张,中间的8个空格正好放篮子里没有看见的苹果和梨,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们画出来吗?学生画、展示汇总、形成下表:
■
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基础上能帮助学生理解最大、最小的含义和原因,体验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变化,同时经历一段活动过程,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体验。
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后,让学生思考: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还有几个角?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比一比,发现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并非只有一种情况,通过讨论得出有以下几种结果(如图所示):
■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竟然发现剪一刀会多出两条边,在教师的引导下,甚至有学生发现怎样原来的一条边有时可能变成两条。可见,在这样的活动支撑下,学生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边发现。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学习力、自信、兴趣等。所以,低年段的习题教学,不仅内容重要,形式同样重要,而糅合两者的支点就是习题探究活动的展开。
要特别指出的是,夯实习题教学的活动过程要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过程、方法,这是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反思与回顾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目是否理解正确,二是解法是否合理正确,三是是否有别的途径或启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队日活动”后,我引导学生仔细看板书,学生在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问题的提出、信息的收集、方法的应用、答案的检查四个环节;还有学生说出了用表格的形式来写很清楚(列表的作用之一)。所以做完习题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想想,学生往往会还我们一份惊喜、精彩!
总之,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细心揣摩每一道习题,在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习题资源作出适度而有效的开发,不断提高教材的“附加值”。同时,要关注把习题开发与活动开发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时时“水滴”,方能“石穿”。?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