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2015-01-08常艳
常艳
摘 要: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的核心能力,在审计过程中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只有具备了专业判断能力才能进行审计工作。因而在审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就成为关注的焦点。过去的教学改革多把重点放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技术层面,本文试图从多层次,多角度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提高
审计教学的核心内容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外,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员才能算是真正的审计人员。所谓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依据相关标准对审计对象的某种认定、评价、选择和决断。审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审计人员,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审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方法是识别和比较,审计职业判断的内容既包括事项判断,也包括审计人员的自身判断,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估计、断定或选择。
在审计过程中,职业判断贯穿始终。审计中的两个核心——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就是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确认。除此之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的主要事项或活动和确定具体审计目标、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的会计、审计问题、对初步审计策略的选择、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与评价、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以及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审计职业判断涵盖了整个审计过程,越是审计的关键之处,越是需要审计人员准确的专业判断。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影响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
要培养职业判断能力,首先必须明确哪些因素影响职业判断能力。
影响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主体因素。主要包括: (1)知识和经验。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综合经济知识、一般审计知识和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良好的审计职业判断力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审计人员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更快更优的加以解决。(2)需要和动机。它是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审计人员作为自然人,也具有人类共有的一些需要,包括经济利益、职业地位的追求等。有些需要往往是行政管理者给予满足,这使审计人员面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时,有可能在职业判断中屈从于行政管理者的意愿,难以保持客观中立。动机也会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审计人员会排除利益干扰。此外,动机还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有关法规的严格执行、职业道德的要求、社会舆论等等。
(二)客体因素。指由于审计对象具有的某些特点而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问题的复杂性、重复性、规范程度、类型和要求的判断质量等方面,其中前两项最为重要。根据问题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可以将问题分为:非结构化问题,即独特的、未被定义的问题,它很少有或没有现成的指南可遵循,解决它需要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如投资项目的效益情况;半结构化问题,即重复的、合理定义的问题,它一般有准则可供使用,解决它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如真假发票的辨别;结构化的任务,即惯例以及能充分定义的问题,如招待费的超支,解决它只需很少的判断。
(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1)法律环境。包括《审计法》、《公司法》、《税法》等法律规范,以及审计准则、工作规范等。审计法律、法规为审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审计人员运用判断的程度,并通过惩罚等措施促使其更客观的进行判断。同时,审计准则等技术规范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有关规定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强,审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2)文化环境。审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作用的发挥深受社会文化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更遑论职业判断力;此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转轨改制等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审计人员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观念,如大行政观念、权大于法的观念,都影响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3)职业道德规范。它主要用来调整审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以及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职业品格、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切实遵循这些规范应是审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
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创新型审计教学体系。(1)建立多样化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首先必须建立综合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别的学科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例如我们过去在审计教学中通常强调财务报表审计,而实际上审计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包括审计、审阅和其他服务,因此可以结合其他审计的范围开设相关课程或融合课程,弥补课程单一的缺陷。其次要将现代教育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第三,将科研引入教学,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第四,在考核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例如在期末考试中,除基本概念性的题目外,要增加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的综合题;除笔试外,增加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题。在实验教学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开设实训课时,应该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除了在校内课堂的实训课,还应该开设到实际单位或事务所实习的课程,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2)建立多样化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使我国课堂教学逐步向素质教育靠近,但改革成效仍然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课堂上习惯听命于老师,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到了考试就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对科学的质疑精神。对于身心皆走向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自主、创新的学习。首先可以开设第二课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审计领域有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做专题讲座;或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如会计证、初级职称等。第二,可以举办课外科技活动,如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等。第三,设立开放性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有项目的教师也可以有目的的挑选学生协助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创新和分析能力。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如会计技能竞赛,会计知识竞赛,创业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方式,让学生走出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3)建立多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现行的闭卷考试方式下,题目全部来自题库,实践运用少,学生发挥余地少,无法体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进行教改以后,课堂研讨、课后论文多了,但考试方式还是一成不变,还要看标准答案,在一纸试卷面前,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往往会背的学生考试分数高,然而并不一定能灵活运用。1)考核不设标准答案。传统的课程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重期末轻平时、重分数轻能力,考试方式单一,评价过程缺少互动。考试应突出检验学员知识运用能力,不设标答,只要学生分析有理有据,其论据能支持观点就应该通过。2)考核内容应偏重实际应用。 考试题目应使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实际问题, 或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时事作为案例。3)打破单一笔试模式。综合运用口试、答辩、开卷、课题立项等全新形式。endprint
学生现场抽取 2-3 道现实问题,结合自己所学所思进行答辩,由考核组根据学生的论证思路、语言表达等进行综合评分。考试评价引入多元考察模式,改变以往“一试定乾坤”的现象,将考核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全程,课题研究、试验、论文、课堂研讨、作业等都成为考核的重要环节。建立考核反馈互动机制,实行网上阅卷、试卷分析、考试研究制度,分别对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诊断,将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提高对学员成绩的科学评估水平,不断促进考核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二)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审计环境的巨大变迁,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对会计信息化、国企重组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传统审计无法作出适当应对。作为审计职业判断的决策者,应与时俱进,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创作新的审计运作机制乃至新的审计思维方式。只有不断更新观念,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下,灵活自如地运用职业知识进行判断、发现、分析和解决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
(三)积极实践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理念。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提高职业判断力的重要途径。审计中,如果掺杂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意见所左右,甚至以个人的好恶或成见行事,就很难真正提高职业判断力。对于缺乏实践磨练的审计人员,能否正确地依靠职业判断力依法独立的审计,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审计人员要保持正确的职业判断力,就要努力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公平正直地对待被审计单位、其主管部门及其他关系人,在此基础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的防止和避免审计风险。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育体系来说,应该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重视能力培养。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审计教学必将走向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孙绵涛:《中国大学的改革之道》[D],《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18期
[2] 王灿明、王敏:《地方高校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南通大学为例》[D],《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