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

2015-01-08李镇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音乐文化审美

李镇

摘要: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紧密联系着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心理状态,在历史的延续下引申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主题,并出现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与之对应的各种观念意识。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被浮躁、飘渺、自负的心理所充斥,是新旧时代更迭的必然过程。本文通过对近百年来历史心态的延续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不同的文化主题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意识形态观念,针对在向新的“轴心时代”过渡过程中,人类要面对的问题与形势作出判断。

关键词:音乐文化;审美;社会心理

前言:社会心理指的是,以时代精神为聚焦点,通过观念意识的方式,反应出该时代在经济生活、社会秩序、环境人口、道德科学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从而产生某种普遍心理状态的现象。社会心理的形成,源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当这个时代逐渐接受以观念意识方式存在的社会心理时,就会集中反映出精神聚焦点的心理趋势及审美追求。它是人类思想观念的重组与延续。

一、歷史延续

雅思贝尔斯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远古时期,有了语言、工具的初步应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古代高级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开始奠定;科学和技术的时代,中世纪末期产生萌芽,17世纪奠定理论基础,18世纪初步发展,并在最近几十年急速迈进。雅思贝尔斯将第三阶段称为“轴心时代”,他认为,人类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注重精神思考,有了对哲学、宗教、艺术的初步探究,,我们今天所处的迪斯时期正将人类导向下一个轴心时代。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正如雅思贝尔斯语言的那样,许多旧的东西在破除,而新的东西却无从建立。当人们对现实的问题感到无措时,将求取援助的手伸向传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近年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音乐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如何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审美成为当代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大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一体化的同时也要保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艺术是以展现个性特征为目的存在的,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的不同,才能使人类协调发展。

二、危机与困境

改革开放导致国人的心理状态遭到严重冲击,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处于“完全真空的”历史状态。但在流行音乐得以盛行之后,国人很快填补了“空白”的社会心理状态。

如果脱离了人的需要,音乐的存在就没有了它原本的必要性,而在人类找不到自己目前所需要的意识与观念时,就会为建立下一个“轴心时代”怀疑现存的理由与属性。文化否定的思想殃及了音乐文化领域,否定新音乐,批判“音乐西化”,导致一大批中国作曲家的呕心之作被戴上“不是真正的中国音乐”的帽子。“传统”不能孤立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靠外在与内在条件的结合,没有新观念的产生,“传统”就不能称之为“传统”,传统也是经过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而逐步演化为传统。中国音乐的传统已经是多种音乐文化的集合体,这种集合是文化交流与碰撞所产生的精华积淀,是审美意识的融合。在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吸收,是其具有了更加稳定的本质属性。趋于多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如何发展多元文化是各个民族都应思考的问题。科技文化的诞生,使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遭到入侵,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多元化的特征是创造,创造的内容取决于传统文化中的可塑之处。传统不是不变的,只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使传统,得以生存。只要有“和而不同”的思想追求,就能够使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将诸多优秀文化囊入怀中,促进中国当代音乐审美的提高。

三、选择与接纳

在当代的音乐文化中,“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事实选择和感性接纳的典型案例。它们的诞生与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密切相关。新潮音乐诞生之始,人们正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跟着感觉走”的新潮音乐没有过多的思考其意识形态,且它与现实社会浮躁、焦虑、自恋的社会心理直接挂钩,成为人与社会在异常形态下的对话。音乐正在通过理论和实践向人们宣扬:音乐的世界已经如此辽阔,所有的声音和模式都可以成为音乐素材,所有的传统都可以抛弃。“什么是音乐”,逐渐向“什么都是音乐”过度。

“流行音乐”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利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关键。“流行音乐”既不能代表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代表所有国人对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在流行音乐中,音乐本身的参与意识和介入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词语本身所扭曲,直接了当的歌词,从内容趋于形式、从所指趋于能指、从行为意识趋于语言宣泄,各种失意的基调成为他们反抗绝望的精神偶像,对爱与性的玩味能指掩盖了所指的本意。这种从超载模式转入空载模式的语言宣泄,断送了语言本身的意义。

音乐的本质是精神与现实对话的升华,是刻意营造的抽象,是源于现实,超越现实的艺术。音乐一旦失去其超越性,就会丧失它的本质精神,出现“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盲目、极端的现象。

结论: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正是雅思贝尔斯所预言的“新的轴心时代”,虽然“新的轴心时代”具备的一些社会现象逐渐显现,但是距离“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还会有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尽管人类被虚无、浮躁所包围,但起码人类本身还是真实的,人类的努力与反抗也是真实的。转型时期的无秩序音乐文化审美心理,并不能代表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方向,但它带给我们的警示值得国人深思。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J].中国音乐学,2001,01:111-119.

[2]邹建林,彭晓凤.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社会心理观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4:114-119.

[3]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J].社会科学辑刊,1997,04:119-126.

[4]龙飞.音乐审美及其社会价值[J].绥化学院学报,2007,06:96-97.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音乐文化审美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