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2015-01-08熊雪军

企业导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

熊雪军

摘  要:作为唯物史观构成部分的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发展的起点,科学阐释了“现实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间的关系,揭示了个人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为正确认识目前中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首先,“现实的个人”是感性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在批判以往哲学家的“抽象的个人”或精神性的个人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说“现实的个人”是感性的个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现实的个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存在物。第二,“现实的个人”从事各种感性活动,并把外界各种感性存在物作为其自身活动的对象。其次,“现实的个人”是整体意义上的个人。这是与马克思早期把“个人”理解为二元论的个人概念相对立而言的。早期,马克思通过个体性和社会性相分离和对应的角度来理解市民和公民相统一的个人概念,不仅如此他运用这一独特角度来描述其想的实现了“人类解放”的个人。而这一角度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二元论色彩,这就使得其设想的“个人”概念也带有很强的二元论色彩。在1844年手稿时期,马克思虽然修正了这一做法,但在论及人的“类本质”的时候,却依然从个人的特性出发,用社会性(类本质)来规定“个人”并以此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颠覆以往自己的思考方式,把现实的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呈现出来。以现实的个人及其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促使马克思从二元论的个人概念转向整体意义上的个人概念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待个人,并把“现实的个人”理解为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把个人理解为纯粹孤立的个体。“现实的个人”具有个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相统一的属性。最后,“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是感性活动的具体主体。由此,“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个体存在者。而对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一般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道:“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与此相反,马克思却从物质生产地角度观察个人,这种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一定方式进行生产”的个人。

二、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困境

为了适应本国发展的要求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打开了国门,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也促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西方人陷入现代化带来的危害的恐惧之中而不能摆脱之时,中国人正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凸显了个人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能力意识,人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平等的环境下发展自我,社会活力得到空前增强。但与此同时,在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其自身发展的代价,造成了当前中国人一些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分配的调整,刺激着人们原有的理想信念。人们原有的信仰观念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以致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的解体,而现时的社会一时不能提供新的信念和信仰体系,甚至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也导致人们的迷茫,这种情况下,人们在信仰上出现了“真空”。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刺激着人们对物质经济的追逐,而淡化了对精神生活追求。这种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淡化对人精神方面的追求,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和信仰的片面化、功利化。

中国人既不要自己的传统,也不要西方传统的自身批判,而只是坚持走着实用主义的路线,成功学是当代中国真正的显学。而这种实用主义最终导致的是人精神追求的“空场”,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利化。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就是要克服这一切问题,因为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里的“全面”绝不能有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的缺失,绝不是只会追求物质利益的“实用主义”的人。

(二)人的“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经济利益和财富的获得不再认为是邪恶的和丑陋的,人们通过合理合法的劳动获取财富和收入是被国家和社会所认可和鼓励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已写入宪法,受到法律的保护。个人追求自我利益并使之最大化是尊重人性需求的一种行为,对这种行为的肯定成为激发个人潜能,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促使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化”现象的出现。

人的“物化”主要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商品、资本和货币等物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的物化、人的劳动的物化、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以及“拜物教”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等。

三、“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

首先,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境遇。马克思认为,我们谈论的人是一定历史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所以,我们探讨人的问题,就要立足于现时代的社会生活,是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问题。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且在这一经济制度下,给个人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遇和条件,使得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和彰显。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中个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过多的看重和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人其他方面的发展,导致人发展的片面化和物化。而且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出现诸多问题,矛盾突出。面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过时了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这也要求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从实践出发关注现实的人的发展,以“现实的个人”思想统领我们发展的思路。其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为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要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白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尽管社会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共产主义,但这种共产主义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完成了的个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其实际意义指“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实现每一个具体意义上的现实的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促进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成为我们处理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落脚点。所以,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个人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为指导,根据具体的历史的原则,实现正真的协调发展。

面对当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也无法逃避,只有以更加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出现的问题,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和协调矛盾。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以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为指导,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解决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起点和旨归。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