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15-01-08刘峤
刘 峤
(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我们通常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技能,而其中“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以教授和掌握的。“听力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1]。同时国内外对听力教学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最少的。程京艳指出,国外关于听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2];而在我国,听力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关于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也仅限于描述性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在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仍具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听力模式
听力理解是一个信息解码的过程,研究者通常用两种模式来描述,一种是自上而下模式,另一种是自下而上模式。Dechert(1983)曾用图说明两种模式在阅读时处理信息时的区别和联系(见图1)[3]。
图1 阅读时处理信息的两种模式
尽管图1展示的是阅读时的信息处理过程,但根据阅读和听力的相似性,我们也能推测在听力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是如何进行的。
(一)自上而下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会把听者本身考虑在内,因为它强调的是听者使用既有的认知来预测内容。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图示理论。图示是指既已存在人类头脑里面的认知,是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庞大的网络系统[1]。图式帮助我们把知识按照一定次序储存在大脑中,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检索和提取信息。图式理论认为,大脑在对新的信息进行处理时,会寻找既已存在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并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更加庞大的知识网络。自上而下模式认为,如果在信息解码之前(听力开始之前),能有效激活听者大脑里面对相关信息的认知,如话题背景知识,场景,语境等,那么就可以在信息解码时(听力过程中)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这个过程就是激活图式的过程。在听力发生的过程中,听者可以通过既有的认知帮助他们预测、理解和填补听力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听者在并没有听懂所有单词时仍然了解听到的内容[4]。但我们并不能说在教学中自上而下模式就是万能的。因为当学生过分依赖大脑中的图示时,可能在听力中进行漫无边际的猜测,全凭个人感觉答题,而不是基于录音内容本身。Rost指出图式不仅可以帮助听者理解原文,也可以回忆原文[3]。而大量实验证明,当听者总结故事(也就是回忆原文)时,他们往往歪曲原文,排斥事实,或者添加新的原文中没有的内容,用他们自己的图式知识来重构完整的故事。
(二)自下而上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心里学家认为听力的解码过程是先从语言的最小单位(即音素,音位)开始,再到词汇、句子,最后到段落、篇章等,是层层叠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思”是最后一步被解码的[5]。根据这个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应通过辨认每一个音位,到单词,再到句子、段落,最后到由无数个单词构成的篇章。而检验学生是否正确解码的方式就是在听录音后请学生复述他们听到的内容,所以这时学生也被认为是“复读机”(tape recorder)[6]。这意味着学生需要有较好的记忆能力。但问题在于即使本族语者也不一定能完整复述听到的内容,因为一般来说听者只注意语言传递的主要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Wilson在《朗文如何教听力》中引述Jack Richards的话说“记忆对主题起作用,对句子不起作用”[7]。因此,基于这种模式的听力教学可能出现的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听者尽管听懂了每个单词,却不知所云[4]。Anderson和Lynch认为“the problem with the tape-recorder analogy is that it does not capture all 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comprehension”[6]。总的来说,这个模式是以分离文本里的语言单位为基础的,强调的是解码的最小单位,即音位。应该说,自下而上的最大好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等。
三、合理使用两种模式
真实生活中的听力往往是两种模式同时进行的。从上文可以看出两种模式均有其各自的优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听力活动来培养学生如何结合两种听力模式的优点,合理使用。
(一)合理使用自上而下模式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仍然有不少教师仅仅起到播放录音和订正答案的作用。程京艳就曾指出过“我国传统的听力课往往是教师放听力材料,学生听完之后做习题”[2]。这些教师在课堂上甚少提及如何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如何解决听力当中的难点。而学生也习惯性地优先考虑自下而上模式,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听力理解的失败是个别单词引起的。学生之所以养成这种习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老师与学生订正答案时,教师往往会再次播放录音,并让学生集中精力听原文中的某处内容,随后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并与题目进行比对。这样做至少有两点缺陷。第一,在真实生活的听力当中,比如广播节目,除非节目本身的安排,是不可能因为个别听众没听清而重播第二次的。让学生总是当“事后诸葛亮”并不符合真实交际的需要。第二,上文已提到,能否准确理解听力原文与能否完整复述听力原文并无太大关联。因此,仅靠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有效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
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理应学习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来提高听力技能。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不断强调“篇章理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渐渐放弃听懂每个词的习惯,接受和学习新的模式来提高听力能力。
1.听前准备
既然是锻炼自上而下的听力方式,那么在播放录音之前,激活学生大脑的相关图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问题和简短的文字等来激活学生图式。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片,随后让学生谈论图片上的内容。或者写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还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来进行提示,比如题目、关键词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这几种方法往往可以结合使用。
2.听力过程
笔者认为在听力过程中,重点是把握篇章内容,因此合理使用“意群”“信号语”“补救”等策略会帮助听者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意群”指通过意思来划分篇章,一般以“句群”为结构。如果说一篇录音对应一个话题,那么一个“句群”就意味着一个子话题。如果听者掌握了一篇录音中的意群,就基本掌握了中心意思和重要的细节。这种方法在对话录音中表现得相当有用,因为在对话当中通常会通过问题来转移子话题。当听者以意群为单位对篇章进行划分后,可以在听力结束后根据听音笔记重构录音原文。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在听短文时就显得有些困难,因此还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比如“信号语”。“信号语”指在听力中能起到提示作用的单词,短语或句子等。它可以反映上下文的关系,比如therefore表示因果,however表示转折,if表示假设,for instance表示举例等等;亦可以提示话题转换,如当录音中出现类似“Let’s move on to the next factor.”的表达时,听者就应该注意到话题将被切换了。“补救”措施指当听者错过了一条信息而暂时性地影响理解时,可以通过接下来的录音对信息缺失进行补救。因为篇章的特点告诉我们一个话题不可能只有一句话,而往往由几句话组成。即使错过的是话题句,听者仍然可以通过听阐述的细节然后总结出话题句。而如果一味地停留在没听懂的地方可能会造成更多信息的丢失。
3.听后活动
重构录音原文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听懂的有效措施。“听力理解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信息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8]。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完成各种听力练习(如多选题,简答题)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内容越完整,说明对信息的把握越准确。此外,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录音原文的篇章结构和话语特点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故事一般会有六要素;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结构一般较固定,即提出话题,进行论证或说明,最后总结;新闻的结构则一般呈“倒金字塔”形。又比如,用现场演讲或讲座等做成的录音材料与书面文章做成的录音材料具有不同的话语特点。当然,对行文结构和话语特点的分析和讲解可能意味着与阅读课,写作课的结合教学。
(二)如何使用自下而上模式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的模式,听力的基础仍然是语言知识。这不是说必须弄清录音中的每个单词。很多教师在听力开始前会讲解一些新单词。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会因为“认识”了几个单词就能在听力中有更好地表现。Wilson指出,对学生来说,新学的词汇通常在听中阶段是不易听懂的。因为学生在学这些单词时,时间太短,并没有达到能够内化新单词的程度,而在听力中新单词转瞬即逝,听者不一定能迅速反应过来,反而有可能沉溺于陌生的单词而错过了更多的信息;其次,教师在讲解新单词时,学生往往是通过“看”,而不是通过“听”来学习这些词汇的。因此,即便是能进行暂时记忆,在听力中也不一定能辨认出来。“知道一个单词的书写形式,并不能保证学生们就能识别其口语形式”[7]。因此,若遇到真正会在听力过程中造成重大理解障碍的词汇时,至少应该让学生先从听说做起,也就是先“听音”,再“明意”,最后“看形”。
笔者想强调的是在听力教学中应重视语音连贯及语块引起的听力理解障碍,并采用自下而上的听力模式来帮助学生减轻或减除这些困难。很多学生能正确发出单个单词的读音,但当多个单词组成连贯的话语时,他们就无法在听力中分辨出来,这是因为英语中有大量的连读、吞音等现象。有时就连重音也能引起听力困难。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训练学生的发音,大量跟读、模仿原文,尤其是采用真实录音材料,比如电影、新闻等;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熟悉固定搭配,地道表达等,以帮助他们在听力中更好地理解录音内容。比如,“how are you”,有时它出现在录音中的语速极快,有时甚至听不到“are”的发音,但是这几乎不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因为他们对这个表达再熟悉不过了。
四、结语
本文主要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的特点,对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不能把听力教学课做成听力测试课,教学模式也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听力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和展开对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有实际意义的听力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1] 宋占春.图式知识激活与英语听力教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5-107.
[2] 程京艳.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9(1):51-56.
[3] Rost 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0.
[4] 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Harlow:Pearson Longman,2008.
[5] Nunan D.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C]//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 Anderson A,Lynch T.Liste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7] Wilson J J.朗文如何教听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 李文英.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5(3):178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