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

2015-01-07张智华

艺术百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价值取向

摘要: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发展扩大了电影传播与电影流通,电影与网络互动越来越强烈。学者们对网络影评的利与弊、得与失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一些学者对网络电影的特征与价值进行了阐述。微电影现在是业界与学界关心、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微博、微信在网络与电影中的作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仁、义、礼、智、信。

关键词:电影艺术;网络发展;电影批评;网络影评;网络电影;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中国网络传播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和迅速普及,网络成为最新的传播角色之一,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2013年11月中国网民有6亿左右,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网络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①2014年有6月中国网民达到6.3亿左右。

网络传播越来越重要,学界与业界越来越重视。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发展越来越密切,与电影批评也越来越密切。出现了有关论文,如高海娜、牛争取《网络媒体下电影批评的文本初探》②、王友明《网络媒介下的电影批评特征》③等。

尽管相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仍然被称作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但是互联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算新鲜的事物。网络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有关网络的技术、传播内容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且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具体到网络与电影关系的层面,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实践方面,网络电影作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的电影网站、电影论坛不断繁荣,网络影评的影响力渐渐受到关注。在理论方面,诸如全媒体时代的电影发展、网络电影和网络影评的发展情况等相关研究全面起步,有关论文与专著陆续出现。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关系仍有一些问题,存在继续研究的意义。

网络拓宽了电影的传播渠道,电影不仅可以在电影院传播,而且可以在网络上传播。有关电影先在电影院上映,然后在网络上热播,形成良性互动。电影播出花样层出不穷,实施多屏战略。例如《泰囧》在电影院播出不久,便通过网络在全球传播,智能手机上也出现精彩片段。

网络发展扩大了电影传播与电影流通。有关电影在网络上传播,在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上形成有关话题,进一步扩大了传播面,形成了较强的互动。“随着手机用户成为中国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手机端应用已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手机端已成为互联网应用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点。”④有些热点电影在微博、微信中成为热点话题,尤其在“朋友圈”中迅速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发展很快,电影变化较大,电影与网络互动越来越强烈。

人们呼吁保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防止盗版。王梓伊《呼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保护——试析网络电影盗版现象》认为: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电影业角度而言,互联网对传统电影业的冲击是电影工作者不能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⑤该文力图围绕网络环境下的电影盗版侵权现象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逐步建立网上付费观看制度,有利于保护电影的知识产权。

随着网络与电影的发展,网络影评逐渐兴起,并且发展较快。网络上各种各样有关电影的评点不断出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有关电影的评点往往形成一个又一个系列,经常出现热点。

网络影评大多短、平、快,自由自在,有一定的随意性。学者们对网络影评的利与弊、得与失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肯定了网络影评的大众性与正面效应。例如,王玉玺《网络与大众:民间影评的新发展》⑥、黄琦《网络影评对影评发展的正面效应》⑦、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⑧、柴玥《网络影评新形态——微博影评的特性》⑨等。

一些学者准确地指出了网络影评存在的问题乃至弊病,并揭示了网络影评话语暴力形成的原因。例如,赵葆华《网络影评的流行病》⑩、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唐宏峰《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等。

网络与电影的关系不仅主要在传播阶段,而且进一步发展到投资、制作、传播等几个重要阶段。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网易、新浪、搜狐等重视中国电影发展,在投资、制作、营销、传播等方面加大了力度,这会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一些学者对网络发展与电影生产的关系、网络发展与电影传播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如席赞《网络多媒体视阈下中国电影的生产力》、杨晓茹《网络时代的电影传播研究——电影传播的要素、变化及特征》、杨曙《网络数字时代的电影》等。

网络传播推动了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与完善。适当的植入广告有利于电影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过多的植入广告当然弊端明显。

有些大的网络公司在电影投资、拍摄、传播等阶段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使电影的创作与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发展使电影创作者与观众关系更加密切,在网上看电影的人不断增加,这促进了电影生态的变化,也使电影美学出现新的课题。杨晓茹《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认为:电影的传播媒介主要经历了电影院、电视、DVD及家庭影院和网络等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地形成了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三种主要形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电影艺术的变革影响巨大,它不仅使得电影艺术表现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而且给电影艺术带来了美学方面的巨大变革。

有关电影在网络上独播比较困难,往往在好几家网站传播,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新浪、网易、搜狐等。

网络上的电影种类多样性日益明显。在网络上可以听到观众各种不同声音,观众与电影创作团队的互动更加强烈,便于提高电影质量。同时电影在网络上传播也有一些弊端,有些观众在网上看电影,从而减少了电影院票房。

网络电影如筷子兄弟《老男孩》《赢家》等在网上热播,受到人们欢迎与好评,也使网络电影讨论成为热点之一。

一些学者对网络电影的特征与价值进行了阐述,如吴蓬莱、付丽《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陈宇《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等。李颖凯《从〈老男孩〉和〈赢家〉看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认为:网络电影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今天成熟的《老男孩》《赢家》,从早期哗众取宠的恶搞视频到现在情节结构完整、剪辑手法成熟、含义深刻的网络电影,庞大的专业创作团队和大批支持的观众成为低成本电影发展的根本动力。网络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沟通理念和审美途径,从而促进了电影本体和电影文化的蜕变与重生。在中西方文化冲击博弈的背景下,外国商业大片抢占中国电影市场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国产电影也在构思和创意上呈现疲态,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竭力迎合观众需求。网络电影《老男孩》《赢家》在低成本电影异军突起之后渐渐成为时代的“宠儿”。该文通过对这两部网络电影人生哲学和审美范式的挖掘探析中国低成本电影的发展与创新。李南《“奇观化”的网络再现——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认为:网络为电影的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为电影影像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和新的传播途径。当主要由专业人员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在网络上热播后,它们吸引了更多层次观众的参与,其制作与传播形态值得认真研究。该文从电影影像的“奇观化”原则入手,分析网络电影与大银幕电影的重要区别,尤其是从“奇观化”角度观察,它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具体说明网络电影的“奇观化”特征及其与网络平台有效结合的特征。

除了时长方面,对网络电影的剧情设置、影像风格、制作手段等方面的特征也需要进一步的确定。此外,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具有的速度快、易接触等方面的传播特性在网络电影特征中有所体现,但其作用又似乎还不够明显。徐辉《个性化之维——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现象闯进了人们的视野。电影艺术的本性和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从电影艺术来说,它的本性在于超脱一切进行彻底的创新,即追求彻底的个性化。从互联网来看,网络空间是一个光滑空间,同样以彻底创新、追求个性化为特性。网络电影作为两者联姻的结果,为电影突破一切限制而呈现其个性化之维提供了可能。网络电影因此表现出颠覆传统电影体制、逃脱金钱—政治联盟、消解作者霸权和颠覆既定理念的艺术新特色。这不但为我们设想网络电影产业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创制网络电影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尊重网络电影的个性化之维。

网络电影与网络视频的区别是什么?人们意见不一致。网络电影自身的定义、特征、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留有能够深入挖掘的空间。网络电影应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的意见尚不算统一和明确,网络电影是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片?如果不是,它与传统短片的区别在于何处?长片网络电影到底有没有生存空间?这些问题仍在等待更确切、更清晰的答案。

网络眼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部分电影——特别是广受关注的大片——除了院线外的一个补充的传播渠道,在影院下线后观众可以继续在网络上观看,而真正只专注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作品即网络电影现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又明显偏弱。

对于网络电影付费观看模式的探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要额外花钱在网上观看电影这种做法仿佛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大片先院线再网络的模式也的确能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能否让、又怎样让网络电影尝试走一种“大片”化的运作呢?网络独家、付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这些都需要学者们持续研究,做出解答。

网络电影产业链与盈利模式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孙宇、戴盈盈《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认为:网络电影创作主体呈现非中心化、零散化的特征,创作动机呈现多元化格局,电影从精英走向大众。网络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无疑探索了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游戏娱乐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路径。网络电影与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产品和企业等方面的融合初露端倪。与现行电影许可制度的管制相比,互联网内容服务的准入则要自由得多。互联网内容服务准入的便利化,导致了互联网内容服务商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网络内容的爆炸以及非国有机构在互联网内容服务中占据支配地位。关于电影管理条例明令禁止和删剪修改的非法内容的治理,网络电影较之传统电影更加复杂和困难。范玉明《基于swot分析的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以swot分析法作为研究基础,通过系统分析网络电影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网络电影产业要想发展必须处理好草根与精英、营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电影产业必须紧紧围绕草根自由创作与传播这一核心优势,抓住商业利益集团加入生产行列发展的机会,同时注意避免因为商业利益集团的加入而带来的发展威胁,找到合适的营利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电影方兴未艾,人们对网络电影运营的研究进一步细化。赵毅、郑保章《试论大连本土网络电影的运营》以消费社会理论为背景,从本土电影角度着手,对大连网络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本土网络电影的运营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以期对网络电影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随着网络海量信息的传播,部分公共领域逐步建立起来,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网络电影的得与失、利与弊讨论会越来越多,这有利于网络电影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持续创新与广泛运用,网络传播促进了电影发展。由网络电影引出微电影这一话题引起人们很大兴趣。微电影现在是业界与学界关心、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

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微电影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上升空间,同时也因尚在初生的阶段缺乏固定的标杆和准则,不但学界还没有对其定义特点达成共识,现在已经出炉的论著似乎也没有适合作为体例参考的典范,或者说目前仍然很难区分微电影与以往短片的本质不同。

何为“微电影”?微电影之“微”该如何界定,是否是指其时长相较于普通影片或者传统的短片要更加短小精悍?微电影的发展道路何在?即什么样的群体现在有兴趣、有能力、有时间创作微电影?微电影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要怎样有效地进行传播和销售?当然,赚钱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但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没有营利能力似乎又无法生存,微电影该依靠怎样的策略证明自身价值,并吸引资金流入从而使其创作能不断发展壮大?在走进院线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微电影的流传势必依赖网络,怎样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微电影的发展创设更好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

微电影与网络传播提高了人们媒介思维的能力,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有关微电影在国内外传播,网络传播拓展了微电影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所说的网络包括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微博、微信在网络与电影中的作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微博、微信出现后,近几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微信发展更快。微博、微信从似乎可有可无的玩物一跃成为个人和单位发声的重要工具之一。

微博、微信目前是影视宣传阶段的必由之路之一,几乎所有剧组都会在电影作品拍摄阶段就申请一个官方微博,不断地发布剧照、短片和作品进展的情况,以期形成观众对该电影作品持续的关注和兴趣。这其实也提醒我们,网络电影的传播可以在微博、微信上找点子,通过微博、微信巨大的转发量,让电影作品走近观众、传播更广。通过微博、微信,容易使有关电影形成热点话题。

微博、微信有利于有关电影形成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传播中形成,进一步扩大了有关电影的传播与影响。例如《归来》《白日焰火》《变形金刚1、2、3、4》等。

此外,微博、微信的兴旺还催动了微影评、微信影评和微博转发影评的发展。把微影评、微信影评和微博转发影评分开说是因为三者还有一些不同。微影评是用微博发布影评内容,这种影评有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体量的确“微”,大多都比较像一句话影评或简单的感受。微信影评大多是原创的,随感而发,比较短小。微博转发影评则是利用微博对长影评进行转发,大多以链接或图片形式出现。三者比较,微影评与微信影评多是一种原发的、草根的观点,后者则常是转发的,见解上也更专业更权威,转发量大的微博长影评往往名人转发,由名人或权威媒体撰写。相对来说,我们认为微影评、微信影评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它虽然短小,但却是观众在发声,它涉及更广阔范围的受众,对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更大;而微博转发影评则更像小圈子内的传统影评在另一种渠道的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微博、微信发展很快,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观看、评点电影由单一、单向、单独变成双向或多项互动,有关电影的热点话题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有些话题得到充分的讨论。

现阶段网络上的影评多集中于社交网络的电影版块、专业的电影网站和论坛,以及微博、博客、微信等。这里存在着一个类似二律背反的尴尬状况:一方面,官方、学术界及电影圈认为网络上的电影评论比较随意,多是影迷情绪的直接宣泄,因而导致有价值的影评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人看没人管的网络影评话语表达就愈加肆意,甚至常常出现侮辱谩骂式的语言暴力。

其实电影批评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底层的大众的声音很难被听到,现在电影评论的主流依旧是学院派的专业评论,这些评论的优势在于有理论高度、观点深刻,劣势在于有的论者身居象牙塔束之高阁不接地气。电影批评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有下里巴人。如何让网络电影评论的声音被听到,令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考虑。

此外,目前影评所论述的对象还是大多集中在院线中的大片,对于网络电影的评论还很少。虽然有学者会论及网络电影,但数量不丰,更重要的是观众对这一部分电影缺少意见。是这些网络电影不好看?还是观众没有看到这些网络电影?或者看不到这些网络电影?这是一个必须辨明的问题。

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仁、义、礼、智、信。

仁爱是网络传播的核心内容之一。仁者爱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热点电影在网络传播中引人关注,网络传播迅速而广泛,能够引起民众的强烈兴趣。网络传播能够让民众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形成相关舆论。网络媒体能够部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启蒙,是对传播权的一种张扬,促进有关舆论的形成。

义气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对公众生活实现全面渗透,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交际平台。网络传播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化进程,网络传播拓展了电影发展的自由空间。网络传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及时性、直接性、复杂性、广泛性、互动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

礼是网络传播的关键内容之一。网络媒介地位的凸显得到确认,而大众对于网络的信任感逐步增加。网络媒体对电影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促使有关电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网络媒体对电影政策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虚假信息的发布、情绪化评点的出现、主体的局限性等。

智慧是网络传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我国微博发展很快。2010年中国互联网报告称:社区&论坛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信息发布媒介之一,已然成长为我国互联网中的强势媒体之一。据2010年网络监测数据显示,社区&论坛领域网站后来居上,位列中国互联网各热点领域第四位,仅次于综合门户和网络视频,远远超过电子商务类网站。

诚信是网络传播发展的基础。中国互联网存在一些不足,部分网络诚信不够,部分网络无法有效除去冗余,议程设置随意性比较明显,主体的非理性也比较严重。部分政策不规范、不明确。中国网络媒体面临的困境令人担忧。

如何发展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的关键之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贯穿在有关网络传播之中,尤其是品牌网络之中。网络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名实循环,即善于以实造名,又善于以名促实。名实循环的运作,应该根据网络品牌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果经营得当,那么观众对网络品牌的信任和好感会逐步扩展到有关网络传播新内容中去,从而促使网络传播获得更大成功,也使网络品牌增添了活力。

网络为公众利益服务,才会取得更大的社会公信力。网络传播应该体现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网络传播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仅局限于服务某个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网络传播者是社会的观察者、电影的评析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

电影批评者在网络上的自律很重要。除了体制层面的因素,也依赖于媒介自律。网络传播与电影批评中,电影批评者以公众利益为重的责任感特别重要。这主要在于秉承敬业与专业的职业理念,既要做好电影评析,保证信息公开,并为公众代言,进行舆论监督;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信息传播与电影评论的有序化,避免因传播失误而产生负作用。(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张智华《网络传播与电视剧发展》,《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

②高海娜、牛争取《网络媒体下电影批评的文本初探》,《电影评介》,2010年第24期。

③王友明《网络媒介下的电影批评特征》,《电影文学》,2009年第1期。

④《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大动向》,《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第23版。

⑤王梓伊《呼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保护——试析网络电影盗版现象》,《理论界》,2006年第12期。

⑥王玉玺《网络与大众:民间影评的新发展》,《齐鲁艺苑》,2008年第3期。

⑦黄琦《网络影评对影评发展的正面效应》,《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⑧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⑨柴玥《网络影评新形态——微博影评的特性》,《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⑩赵葆华《网络影评的流行病》,《电影》,2008年第6期。

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唐宏峰《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席赞《网络多媒体视阈下中国电影的生产力》,《现代视听》,2011年第1期。

杨晓茹《网络时代的电影传播研究——电影传播的要素、变化及特征》,《电影文学》,2011年第7期。

杨曙《网络数字时代的电影》,《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杨晓茹《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

吴蓬莱、付丽《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

陈宇《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李颖凯《从〈老男孩〉和〈赢家〉看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安徽文学》,2011年第9期。

李南《“奇观化”的网络再现——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

徐辉《个性化之维——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孙宇、戴盈盈《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

范玉明《基于swot分析的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4年第2期。

赵毅、郑保章《试论大连本土网络电影的运营》,《文化学刊》,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价值取向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