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院校整体教改的实践问题
2015-01-06崔白苹丁凤云
崔白苹 丁凤云
摘 要: 当前,高职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紧要问题。作者就高职教改实践中的几个具体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包括课程评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和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等方面阐述了见解。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十八届三中全会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高职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紧要问题。
一、关于课程评价
1985年开始的高校教学评估的试点实践,引发了各高校对内部教学评价的重视。1990年10月31日,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其中的第五章学校内部评估规定: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2]。现在,高职院校对课程进行评价,通常要靠同行听课打分。听课打分表上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程内容熟练、重点突出、难点剖析、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逻辑思路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符合计划进度、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等。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一门课中的每次课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次课的质量推断另一次课,也不能用几次课的质量推断整门课。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以上评价项目考察的都是老师,上课质量似乎只与老师“讲”得好不好有关。其实,课程教学效果首先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有学者研究发现:“课程评价正在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和难点,课程评价改革也因此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突破瓶颈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全系统的问题,但实事求是地弄清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条件因素,无疑是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3]课程的能力目标问题,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姜大源2007年出版了专著《职业教育学研究学研究新论》,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提出“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的观点[4]。通过行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并不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一个劳动力。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
三、关于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他们需要具备做事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熟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技能。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对这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非常大,这类人才就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
四、关于普通文化课程改革
英国NVQ体系建设是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行动,因为其职业资格证书是必须用课程模块形式表达的,这样,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5]。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普通文化课程都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所占比重有所差异,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研究的成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状况普遍令人非常担忧,学生学习這类课程的积极性极低。从知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往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这是事实。从学习心理上看,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和教师的责备、冷漠,已使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了对这些课程的厌恶。实践表明,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线索。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2013.11.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048-3049.
[3]杨启亮.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11.
[4]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84-95.
[5]Castellano,M.,Harrison,L.,& Schneider,S.State Secondary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tandards:Creating a Framework from a Patchwork of Policies[J].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200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