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数学”:让高三复习教学深度推进

2015-01-05周军

关键词:说数学高三解题

周军

所谓“说数学”就是教师让位于学生,对书本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性质、专业术语等都不直接给出,而由学生亲身体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描述;在解题中说出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理解、解题方向的把握、关键环节的突破和心理障碍的克服等.“说数学”的教学活动改善了“我说你听”的被动局面,变教师的“独唱”为学生的“合唱”,充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生本气息浓厚,探究氛围和谐,学生逐渐从“写”数学、“做”数学的低级阶段向淋漓尽致地“说”数学的深度境界过渡,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点燃智慧火花,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催生解题机智.

但是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说数学”占主流的高三课堂中,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怎样策划“说数学”的课堂环节?学生如何将“说数学”向深度推进,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服务?在“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优化?

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说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依然不容小觑,而且应该适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体现出更多的教学机智.

一、激发探究欲望 说内在联系

在高一、高二新授课的学习中,教师已尝试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交流活动.但由于受到课程进度和知识容量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学习”,相互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比较淡薄.而“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够起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说数学”活动是基于学生深度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合作交流”活动,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学生的复习材料,设置具有兴趣牵引和情感激励作用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能动合作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想做更想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他主张不必过分强调外来诱因,而应努力将外来诱因转化为内在动机.因此,在高三复习数学课堂中,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材料时要做到走心,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欲望.

案例1:传统的高三复习中,对于基本不等式应用的专题复习一般都是就题论题,题目缺乏联系,层次感不强,学生不能形成严密的思维体系;或者一上来就是含参数问题的讨论,十分突兀,台阶过高,像笔者所在的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毫无招架之力.如何突破传统,使得课堂复习更加有效呢?

笔者根据复习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下面的一道典型问题出发,复习了用基本不等式求目标函数最值的一般方法,之后又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变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这组变式链让学生既感亲切又觉新鲜,欣喜过后陷入深思:这些变式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萌生了要“刨根问底”的好奇心.这时,学生思维的涟漪已然泛起,教师需要推波助澜,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互动交流(让学生“说解题过程”、“说解题方法”),探索出上述变式的解法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说反思”),将获得的通性、通法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体味了成功的快感和失败的挫感,实现了数学学习价值的理性回归.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这些题型都与“乘1法”存在或是“显性”或是“隐性”的关联,通过“换元”思想转化归为统一模板解题,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多题一解.

二、运用元认知提问 说质疑探究

教学的生命特征在于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到什么、懂得什么、能力有什么样的提高、后续发展如何都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关注的.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夸大了自身的作用,以“有限的时间讲无限的题目”为实现课堂价值最大化的唯一宗旨,往往单方面地“满堂灌”,忽视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结果很多教学环节都由教师“越俎代庖”,未能适时给学生“留白”,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很多数学结论包括解题方法都是作为定论或模式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当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出现思维瓶颈,使学生应变乏力.

在“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元认知提问”,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让学生“说”的欲望不断升温.“元认知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提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元认知提问”,设疑环环相扣,诱导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集中精神、跟进思路、提出问题、探究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课堂彰显了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和谐氛围,学生乐在其中,如沐春风.

师:想法很好,观察细致,公式逆用,打破常规,该同学确实肯动脑筋,但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交头接耳起来,有的很诧异,有的已经在奋笔疾书……

学生3:我发现第二种方法算出的答案有两个解,和第一种不同.

师追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3:按照第二种方法解方程得到tan(-α)=-或者tan(-α)=-3,但是由于α∈(,),所以-α∈(-,-),此时tan(-α)的取值范围为(-∞,-1),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3.

师赞许道:细节决定成败,角的范围往往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可你考虑到了,真的很不错.(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4(声音小而颤):老师,能不能直接用公式tanα=,代入cos2α=-算出,再代入所求式子得出结果.(此公式为数学公式手册上查得)

师鼓励道:大胆一点说,很好的想法,特别简单.

数学课代表提出了质疑:我觉得不一定是tanα=,应该是tanα=-,因为α∈(,).

师:说得在理,开方不考虑正负号是我们许多同学的惯性错误,课代表的疑问是非常必要的,对我们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我们应该感谢她.上述式子是怎样得到的,你能证明吗?

很快,不少同学利用升幂公式1-cos2α=2sin2α,1+cos2α=2cos2α,从右向左证了出来,开方要取正负.

师:还有别的途径可以推导吗?

大家沉默无语.

老师只好提示:同学们能从式子tanα=推出结论来吗?

学生5抢答:可以,将式子左右两边平方再降幂即可推出:tan2α=.

师:很好!大家能从式子tanα=出发再推出一些结论吗?

学生相互交流、争论,“说”得热火朝天.不久,两个,三个,四个……多位同学展示了他们的交流成果……

三、鼓励畅所欲言 说异见反思

在高三复习“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考纲,分析学情,精心选题,力求做到“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先做10道”,选出最典型、最精彩、最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总结出很多条条框框(解题技巧和经验结论),在课堂上一股脑儿告诉学生,那无疑走了传统的高三灌输教学的老路,这是不可取的.

这些解法高三教师想来烂熟于心,说来如数家珍,关键是教师选择怎样的时机,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思路,是不是现在是高三复习,教师就可以“倾囊相授”呢?

笔者认为,理想的做法是哪怕复习以前的陈题,也要求推陈出新,稳中求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思考,通过变式训练,知识迁移,把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放在首位,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解法.放手让学生“做数学”和“说数学”,毫不吝啬地把学生推向前台,如若必要,教师可以装“笨”扮“傻”,把“说”(展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是挖掘学生数学思维潜力的最佳方式.

为此,下面的课堂教学行为是需要调整的.

认为给学生时间思考不值得或不必要.学生刚开始审题或思考尚未开始,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提问,或者干脆“自问自答”,自认为分析透彻,用时充分.

不能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回答,尤其当学生的思路没有按自己既定轨迹发展时,急于中断学生的发言,替学生说,替学生做,替学生想,无情地剥夺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换言之,在高三复习中,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问题”、“说过程”、“说异见”、“说变式”和“说反思”),在一些思路多元化的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倾听,乐于投身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在高三复习“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数学“深度”说的立意相得益彰,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孤独的“讲解者”变为巧妙的“设计师”,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的“聆听者”转变为睿智的“演说家”,两方面积极的融合,彰显了“深度”说数学的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实践教学,是师生心灵互动与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说数学高三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由内而外 说出己见
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让“说数学”成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催生剂
对高中学生“说数学”能力的调查和思考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