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语文教学历程研究
2015-01-05陈光鹏
陈光鹏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语文教学走过了不断反思批判的岁月。对当代中国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语文教学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这个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语文教学发展逻辑?这个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发展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语文教学未来前景?
关键词:改革开放 语文教学 历程
语文教学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了不断反思、不断改革的历程。对当代中国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语文教学论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这个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语文教学发展逻辑?这个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发展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语文教学未来前景?这个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发展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语文教学未来前景?回答这些问题都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教学论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对于研究对象的确认是基于我对语文教学历程与语文教学事件的区分。与语文教学事件不同,所谓的语文教学历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个以历史为基础的展开过程而不是语文教学大事件的的堆砌。语文教学本身的逻辑展开蕴含着历史的要求。它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为传统问题的深化、反思层次的跃迁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其二它是一个以语文教学学科建立过程的展开历史,而不是一个个可以被简单诠释的语文教学改革事件和一篇篇孤立的语文教学理论文章。语文教学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不仅显示出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且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语文教学历史进程。确认当代中国语文教学历程为研究对象必须把其间的语文教学事件和重要理论作为背景,这样才能集中地探讨并阐释它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程。从而揭示它所蕴含的语文教学发展逻辑及其所预示的语文教学走向。
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学历程
本文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语文改革和语文教育讨论作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学历程。本研究基于每个时期的语文教学理论焦点、每个时期提出的语文教学问题、以及每个时期所出现的语文教学论争。语文教学状况总是直接地与该时期特定的语文教育改革以及该时期语文教育论争密切相关。具体地说这种研究主要是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育改革。从语文教学改革出发,去诠释语文教学。二是语文教育讨论,通过提供语文教育讨论的论题梳理语文教育观点。三是把语文教学理论的推进历程进行梳理。
二.改革开放后的的语文教育改革
文革期间,语文教学遭受巨大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文教学正本清源,1978年2月,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明确规定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并且提出通过基础训练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教学任务。这显示了语文教学回归本位,摒弃政治替代。
改革开放后,更多中外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进入我们的视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受到关注。语文教育思想者们意识到,语文教育仅仅注重基础知识远远不够,更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随后,语文教育界便兴起了语文教学改革浪潮,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育改革。具体如吕型伟的“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于漪的提问激疑教学法、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等。这期间教改主要侧重于语文教学方法。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分数”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是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理念。其后,1994年11月,国家教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减轻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的出路在改革,要求学校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严格课时,控制考试。1996年5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大纲突出语文交际功能,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还强调语文的文化载体方作用,强调其“文化”的方面。1996年7月,全国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研讨会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1999年1月,国务院也批准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之后,2001年9月,改革便深入中小学,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出台。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也在实验区试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学科的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对新课改精神的肯定和深化,也适合语文教学。
三.改革开放后的语文教育讨论
语文教学改革也是从对以往语文教学弊端的批判讨论开始的。1978年3月18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语文教育出现严重少、慢、差、费情况。此后,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吕叔湘等人的号召下,积极地面对语文教学困境,深刻反思,认真研究。不久,语文教学改革迅速展开,语文教育改革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语文教学第一线教师如于漪、颜振遥、洪宗礼、时雁行、潘凤湘、陆继椿等便开展有效的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90年代以后,语文教学又凸显了危机,如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重术轻人、偏离培养目标。语文教学出现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模式化、能力训练机械化。语文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灌输。鉴于此,1997年《北京文学 》11期刊登了《女儿的作业 》《文学教育的悲哀》《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这三篇文章引发了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大讨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如语文学科性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现代化、识字教学、听说读写、考试制度等。这次讨论反思了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反映了人们对当时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不满,既是对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唤,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语文教学理论的推进历程
1.语文教学理论的推进是范式的转换过程。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任何科学革命或范式都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境中进行的格式塔式的鸭兔转换。科学革命是科学研究范式的更替,科学认识活动是由科学共同体进行的,每次科学革命的范式的更迭都是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的循环更替。因此,科学革命对应分为几个时期:前范式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相互竞争。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断积累,研究不断开拓与加深范式的内涵。危机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与范式所预期的不相符合的反例,原来的范式不再能维持和适应新的反例。当调整和修补范式也不能解决反例的问题时便出现科学危机,这时候原有的范式受到质疑,科学革命从此开始。如果按照类似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次次范式的更替。每一次教学范式的更新都经历从理论危机——理论革新——常规推进——理论范式出现危机。
1978年以前,语文教学遭受巨大冲击,经历非语文化危机。1978年后,语文教学聚焦政治化语文要不要脱离政治以及如何脱离。在思考中,语文教育界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位,摒弃政治替代的局面。语文应该找到自己的独立位置。本次语文教学理论革命使语文摆脱政治。之后,语文教育开始面对全新的问题。语文教育方法与如何教好语文的问题。其中于漪的提问激疑教学法、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等涌现出来。这是文革后语文教育理论革命的深入推进的结果。然而,深入推进又导致此时的理论范式出现新的危机。
步入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追求高效的教学方法走向了应试教育。语文教学深受其害,如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模式化、能力训练机械化,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操练。这次危机在语文界的集中爆发是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
1997年《女儿的作业》《文学教育的悲哀》《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引发关于标准化试题泛滥成灾、语文人文性严重失落的语文大讨论。这一次讨论的目的是建立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这次危机蕴含着对新一次语文教学革命的企盼,即渴求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肯定,渴求语文教学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中心应由教材、教师、知识转移到学生,语文教学过程应由重教法到重学法,语文教学评价应该重结果更重过程。当然,这也呼唤着新一轮的语文教学革命。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新的语文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语文教学开始在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指导下展开。这也标志着新一轮语文教育革命深入推进。当前语文教育也仍在新课改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改革。语文教学处于常规积累时期。综上,从1978年到新课改的实施就是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历程。
2.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提问方式不断跃迁深化的历程。
语文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集中体现在各个时期语文教学理论提问方式的跃迁和深化。1978年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是否应该摆脱政治附属的语文?怎样教好摆脱了政治附属的语文?究竟应该教怎样的语文?如何面对师生对话语境中的工具与人文统一的语文?问题的不同是语文教学理论不断深化的表征,也反应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随时代而推进。从是否应该摆脱政治附属的语文?语文教育界要正本清源,语文教学要摒弃政治替代的局面,要找到自己的独立位置。如何教好摆脱了政治附属的语文?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语文教育仅仅传授基础知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随后,语文教育界兴起了语文教学改革浪潮,出现了众多语文教改流派和教改口号。究竟应该教怎样的语文?片面追求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忽视了语文中的文,使语文教学深受其害,出现了如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模式化、能力训练机械化,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的情况,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语文教育界开始反思我们不应该教这样的语文,应该教什么样的语文呢?在语文中加入人文性以纠正工具化技术化的语文。语文教育界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如何面对师生对话语境中的工具与人文统一的语文教学?这一提问是有其背景的,这一提问的背景是语文性质中已经有了人文性以后,语文教学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双边对话活动。语文教学既不能忽视语文,又不能忽视语文教学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双边交往活动。必须注意到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人”。
五.语文教学的历程预示的未来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程,它以理论创新的方式重新建构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的三十多年历程至少有两个方面功劳。一是使语文教学走出了理论资源匮乏和技术操作层面简单化。二是规范着以后的教学论研究者沿着三十年来走过的教学论历程所展现的发展逻辑来实现自己的推进。其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理解日趋完整,语文课程的形态建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语文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从两级走向对话,这些都是三十五年来语文教学历程不断不断推进的结果。在新课改以后的常规发展时期,语文教学理论与经验还将深化积累、细化推进。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孙正聿著. 哲学通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5.
[4] 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J].教育研究,
[5]王尚文.一弦一柱思华年:我看语文教育60年的理论争鸣[J].人民教育,2009(18).
[6]蔡宝来.我国教学论研究范式转型的时代境遇与逻辑路向[J].教育研究,2010(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