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5-01-05张净方伟王燕
张净+方伟+王燕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抗炎、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随机对症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包括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自我管理各维度评分以及MHL评分。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治疗后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及自我管理总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体力限制、情绪、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社会限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疗效,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综合性护理干预;负性情绪;自我管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4-0095-04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预后差、病死率高,患者常反复多次住院,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且部分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对待治疗态度不积极,失去治疗的信心,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及预后。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病情进展、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中,实施系统、综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缓解患者的心衰症状,从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62~82岁,平均(63.72±11.34)岁。心脏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3例。心功能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分级,Ⅱ级23例,Ⅲ级32例,Ⅳ级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及以上26例。将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种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NYH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抗炎、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随机对症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包括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①心理支持:热诚、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为其提供个体化的适应方法;②认知干预:进行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教育,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教会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使用深呼吸、听轻音乐等方法放松自己;③家庭支持:与患者亲属强调家庭支持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令亲属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协助患者得到持续的家庭支持。
1.2.2 行为干预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加强营养,避免受凉感冒,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劳累,适当参加轻度的体育锻炼,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1.2.3 饮食指导 减少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5)g/d[2],限制其他含钠丰富的食物如腌制食品、香肠及碳酸饮料等,患者宜清淡饮食,多进食高蛋白、维生素丰富及富含钾、镁的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少量多餐。
1.2.4 用药指导 向患者讲解药物使用相关事项及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经常巡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5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并作记录,定期与医生沟通,以便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和药物选择。
1.3 评价标准与指标
1.3.1 负性心理评价 采用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 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负性心理[3],以SAS>50 分为诊断标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SDS分值越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好。
1.3.2 自我管理情况评价 应用自我管理量表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4],根据Likert 4级评分,1=从不,2=有时,3=经常,4=总是。包括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1.3.3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HL评分),主要从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endprint
2.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自我管理情况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及自我管理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及自我管理总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及自我管理总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MH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体力限制、情绪、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社会限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是心脏功能舒缩障碍导致心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6]。由于疾病的慢性、长期反复性,使许多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慢性心力衰竭除了临床有效的治疗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心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负性心理,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7]。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负性心理使机体交感肾上腺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儿茶酚胺排出增多,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加重心力衰竭[8]。本研究干预组着重实施包括心理支持、认知干预、家庭支持等心理护理干预。表2结果证实,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40.39±0.51)、SDS评分(41.46±1.84)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于思媛[9]报道的观点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原发病如果控制不良,可使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直至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最终引起死亡。患者部分经济水平有限,社会支持不足,自我护理能力较低[10]。随着护理模式的开展,自我护理作为护理学科的新理论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CHF患者的自我护理包括坚持服药、饮食、运动、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日测体质量等[11]。护理人员通过了解CHF患者自我护理状况,在临床工作中有效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能改善其疾病控制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表3结果显示,干预组治疗后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及自我管理总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许佩华等[12]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183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自我管理干预,对照组则未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干预3个月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力衰竭的基本知识、服药依从性、体育锻炼、体质量控制、低盐饮食所占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了解CHF自我护理知识、提高自我监控CHF、维护健康的能力及自我护理实践的能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导致其生理功能下降、情绪障碍,加之角色功能受限、高额医疗费用等问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3-15]。本研究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消除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不良情绪反应,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表4数据分析显示,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体力限制、情绪、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连英等[16]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疗效,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清华,崔菊香,周娟,等. 综合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 18(8):81-82.
[2] 黄希,汪艳丽,张锦佳. 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及生活质量评价[J]. 西部医学,2014,26(1):105-107.
[3] 李世华.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4):39-40.
[4] 贺婷.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3):22-25.
[5] 窦靖,王晓华,杨丽娜.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4,36(11):1753-1754.
[6] 肖万玲,易云兰. 延伸护理对老年心衰病人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5):2375-2377.
[7] 邵志华.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33-1534.
[8] 乔秀荣,毕艳玲. 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327-328.
[9] 于思媛.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 河北医药,2013,35(5):776-777.
[10] 刘珊珊,王蓓.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现状[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8):22-24.
[11] 孙孝君,韩艳萍,王艳芳,等. 整体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4):497-498.
[12] 许佩华,黄招玲,洪建秀.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护理研究[J]. 中国校医,2012,26(6):445-446.
[13] 邱亦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36-138.
[14] 罗容莲,谢美琼,龙琼珍. 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认知程度效果分析[J]. 现代医院,2014,14(6):97-99.
[15] 肖万玲,易云兰. 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3):68-69.
[16] 张连英,周国光.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6):80-81.
(收稿日期:2014-1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