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2015-01-05刘晓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外科康复科南昌330006
胡 燕,刘晓明,鄢 茵(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外科.康复科,南昌 330006)
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胡 燕a,刘晓明b,鄢 茵c(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骨科,b.胸外科c.康复科,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早期呼吸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28例脊髓损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术前接受呼吸指导,围术期再行常规性护理。对2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第1s呼吸气体的容积(FEV1)、用力呼吸的肺活量(FVC)及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改变、分泌物增加、肺活量下降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呼吸锻炼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患者并发症,促使患者术后康复。
早期呼吸锻炼; 脊髓损伤; 心理应激反应; 术后并发症
脊髓损伤是骨科中严重疾病,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及终身性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手术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措施,但手术作为强烈的应激源,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麻醉、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康复[2]。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缓解患者不良的情绪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3]表明,早期呼吸锻炼有利于缓解稳定患者血压及心率,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患者并发症。本研究探讨早期呼吸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旨在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8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手术治疗 。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19~74(43.9±5.9)岁,病程1~12(3.5±1.2)个月;损伤节段:胸部 28例,颈部 32例,腰部34例,骶骨34例。纳入标准:1)经CT、X线或MRI确诊为脊髓损伤;2)存在明确的外伤;3)损伤节段以下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脑损伤及神经系统性疾病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2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损伤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按要求实施相应护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术前接受呼吸指导,围术期再行常规性护理。具体措施:1)术前教育。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肺部疾病、是否存在慢性疾病、有没有手术病史、有没有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向患者解析手术方案及相关问题,让患者做好思想准备,减轻患者不安情绪。2)早期呼吸锻炼。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行腹式呼吸,呼气时让横膈膜上下移动,使得腹腔压力增加,将脏器挤到下方,从而引起腹部膨胀,吐气时横膈膜会高于正常水平,进行深呼吸时,容易将肺底二氧化碳呼出,从而改善患者并发症。②缩唇呼吸:是指采用鼻子吸气,而呼气时嘴呈缩唇状以增加抵抗,慢慢呼气。同时应指导患者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慢慢呼出气体。3)指导患者采用扩充器增加呼吸功能:术前给患者配备并发症扩充训练器,训练器上有明确的并发症指标刻度,从而能引起患者兴趣。训练时让患者取坐位、半卧位呼气后口部与并发症扩张器喉嘴,同时最大限度吸气。每天1次,术前1周进行训练,手术当天停止,术后3 d继续进行训练。训练前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解析并发症扩充器锻炼的意义,以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4)术前指导患者呼吸排痰:术前指导患者深呼吸用最大的胸腹力进行咳嗽,将咽喉中的分泌物排出。同时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上身前倾、放松两肩、用力深呼吸后,采用胸腹力进行最大咳嗽将分泌物咳出。每天锻炼3次,训练前向患者解析咳嗽的意义,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负性情绪:由专业护理人员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心理焦虑状况进行评估,HAMA、HAMD评分大于18分为阳性。2)肺功能:采用并发症检测仪(北京裕天医疗技术公司生产,型号:HI-101)测定各组并发症,包括第1 s呼吸气体的容积(FEV1)、用力呼吸的肺活量(FVC)及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3)记录2组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2组干预后FEV1、FVC、FEV1/FVC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FEV1、FVC、FEV1/FVC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nFEV1(%预计值)FVC(%预计值)FEV1/FVC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6468.12±7.3278.42±6.50*52.32±5.4366.80±4.32*61.08±4.7872.40±5.21*对照组6467.98±6.3870.98±6.41*52.78±4.6358.25±7.58*60.98±5.0267.35±5.42*t0.1894.7850.2125.1780.1255.856P0.4890.0120.7850.0080.2150.000
*P<0.05与干预前比较。
2.2 2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对比 分
*P<0.05与干预前比较。
2.3 2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改变、分泌物增加、肺活量下降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比较
组别n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改变分泌物增加肺活量下降例%例%例%例%观察组6423.1223.1234.6923.12对照组641015.621218.751421.871218.75χ25.8858.0208.2088.020P0.0150.0050.0240.005
3 讨论
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产生与脊髓损伤后呼吸肌的失神经支配有关,主要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辅助呼吸肌包括腹肌和颈部肌肉[4]。脊髓损伤后由于呼吸肌的失神经支配使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同时由于患者卧床咳痰能力受影响,还引起痰液的阻塞或呼吸道的梗阻,而且脊髓损伤还可伴有胸腹部的联合损伤或严重腹胀,这些都导致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5-6]。
本研究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呼吸锻炼,使得每位患者通过呼吸锻炼使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前心理应激反应均得到改善,这表明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将有助于患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有利于麻醉及手术的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EV1、FVC、FEV1/FVC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后呼吸指导将有助于改善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这可能与如下原因有关:1)术前对患者胸部肌肉及膈肌进行锻炼,将有助于患者术后咳痰及排痰,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风险[7-8]。2)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向患者讲述术前呼吸锻炼的目的及意义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术前呼吸锻炼的认识,从而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9-10]。3)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通过改变患者呼吸方式,使得腹式呼吸能更有效补充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呼吸不足。
综上所述,早期呼吸锻炼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并发症,促使患者术后康复。
[1] 时美芳,汤云仙,吴戴悦.创伤性脊髓损伤急性不稳定期的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6):517-518.
[2] 孙薇,贺秋彦,栗晓婧.颈髓损伤床旁徒手呼吸功能训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93-594.
[3] 韩秀慧,安林芝,安丽媛.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功能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8):30-31.
[4] 张琪.颈髓损伤患者呼吸训练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4):122-123.
[5] 付红英,李登凤.呼吸训练器降低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8):59-60.
[6] 宋志燕,程卫珍.个体化出院健康教育对高龄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5-86.
[7] 吕卫华,卫金歧,赵君.脊髓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常见部位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2909-2910.
[8] 邓亚平.个性化呼吸护理在颈椎脊髓损伤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69,171.
[9] 贾燕瑞,苏庆军,海涌.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32-234.
[10] 李小梅.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36-37.
(责任编辑:罗芳)
2014-12-14
R473.6
A
1009-8194(2015)09-0082-03
10.13764/j.cnki.lcsy.2015.0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