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015-01-04凌娟
凌娟
摘 要: 从古至今,汉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从其所取的姓名中不仅可以看出对姓氏的崇拜,还可以看出对名字的敬仰。因为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个人的特称,而且透过名字可以看出本人的人格品行和荣辱成功,所以人们历来都将取名字视为重要之事,同时名字传承着民族文化,印着时代烙印。本文通过对汉民族所取名字的考察洞悉文化观念。
关键词: 汉民族 取名字 文化观念
汉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从所取的姓名中不仅可以看出对姓氏的崇拜,还可以看出对名字的敬仰。如果说姓氏是宗族的区别,那么名字则是一个人的特称。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将取名字视为重要之事,春秋时期便开始讲究“命名之道”。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①可见人们已经把取名作为“礼”的一部分。而在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子孙的名字,常把为子孙取名视为头等大事,于是大家纷纷为其选择吉祥如意的名字,以表达对子孙的期望和祝福。正如古人云:“赐予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可见,名重千金,名字似乎关系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而且重“名”轻“利”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都在努力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名声。所谓“青史留名”、“名垂千古”、“万古流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古训,正是人们珍视自己名声的最好体现。而像“身败名裂”、“名落孙山”、“臭名昭著”等成语,则告诫人们自己的名字不容玷污,由此可见取名字对汉民族而言是极其重要之事。同时,名字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印着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从汉民族所起的名字洞悉其文化观念。
1.崇尚祖先的观念。汉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中都有一种对祖先崇拜的情结,像汉民族把它的原始祖称为“华夏”和“中华”,到汉唐时期,人们取名用字时便经常使用“华、中、夏、汉、唐”等字。另外,汉民族又以“炎黄子孙”自称(“炎”指炎帝即神农氏,“黄”指黄帝轩辕氏),历来又有伏羲氏与女娲氏相婚而生华夏族的传说,唐尧、虞舜、夏禹等又是贤德的首领,于是人们常取“炎、黄、羲、虞、舜、禹”等字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在近代,人们还常以“光宗、耀祖、显祖、祖英、宗英”等命名,以此传达汉民族崇尚贤明、不忘祖先的民族精神。
2.崇尚儒家思想的观念。由于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一,因此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长期受其影响,人们取名字的时候经常用:悌、智、仁、谦、操、义、良、耀、恩、惠、廉、勤、敏、奉、慕、贞、效、节、礼、温、恭、俭、让、敬、信、正、德、贤、忠、明、慈、善、守、训、光、宗、祖等字。
3.崇尚宗族观和尊卑观。宗族的观念在汉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姓,它不仅是宗族的标志,而且是维系宗族团结的纽带。因此,人们取名字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宗族观,还要用“字辈”作为一个大的宗族不同辈分的宗亲之间的区别标志,像“家谱”就是宗族按字辈排列的谱系。从古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家谱是孔氏和孟氏的家谱,因为其都排有字辈。《清稗类钞》中记述了曲阜孔氏家族名字排行字辈情况:如元代孔子的五十四代子孙都用“思”字,五十五代子孙用“克”字,到了清代的乾隆皇帝又赐给孔氏宗族30个辈分用字,即希、言、公、显、彦、承、贞、继、庆、繁、祥、令、德、钦、维、垂、绍、佑、宏、念、闻、尚、衍、扬、兴、毓、传、广、昭、宪。1920年,孔子的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又在以上30个字后续了20个字:建、定、绪、益、肇、懋、道、永、世、文、敦、安、修、常、景、锡、裕、焕、瑞、昌。
透过孔氏家谱中的排行字辈可以看出汉民族宗族的尊卑观,长幼须有序,取名字时要避开直系亲属名字中的字。例如:孔克昌为孔子五十五代孙,孙希范为五十六代孙,孔祥熙是孔子七十五代孙,孔令智为七十六代孙,孔德章为孔子七十七代孙,等等。孔子的学生颜回、曾子,以及后世的孟子,一律按孔氏家族排行字辈命名。
总之,从古至今,无论是帝王将相之家还是平民老百姓之家,凡有家谱的宗族,取名字的时候都要按照家谱里的字辈排行命名。
4.崇尚吉祥,避忌灾祸的观念。从古至今,汉民族都有追求幸福安康、福禄双全、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心理愿望。因此,人们取名字的时候会经常使用福、裕、禄、祥、庆、祯、吉、兴、隆、昌、盛、茂、泰、嘉、祝、贺、禧、景、旺、发、达、春、秋、太、平、健、康、安、寿、长、祺、吉、利、永、鹤、松等字表达祈福禳灾的愿望。
5.崇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观念。汉民族自古提倡“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男儿有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因此汉民族的男子在取名字的时候多用:勇、豪、强、卿、武、品、第、俊、胜、杰、威、刚、剑、超、文、卓、越、广、才、英、伟、业、勋、建、立、殿、飞、治、武、世、天、志、章、浩、波、雄、涛、雷、猛、高、震、昂、扬、远、奋、进、虎、功、彪、炳、荣、炎、昭、龙等。
6.崇尚名节的观念。
汉民族历来崇尚纯洁高尚、坚忍不拔、公正廉明、光明磊落的道德品格和情操,因此取名字的时候常会使用以下这些字:峰、辉、松、光、洁、晴、柏、梅、雪、坚、岩、毅、清、白、倩、明、琼、亮、云、石、菊、山、兰、川、鹰、姗、珍、凤、鸾、娥、婷、娜、婵、娟、秀、婉、妙、娇、婕、燕、霞、素、雅、巧、佳、芳、芝、莲、菊、花、华、芬、馨、娴、媛、丽、英、莉、翔、鹏、云、素、彦等。女子则多用贤、淑、静、慧、贞、芷、雯、月、艳、彩、绮、锦、美、晔、曼、浩、惠、怡、颖、蓉、薇、玫、瑰、妍、嫦、娉、姝、香等字。
7.崇拜马的观念。马,以跑得快、跑得远的特性而深受人们喜爱,同时“马”有“前程远大”的寓意,在曹操的《龟虽寿》中就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句。所以,从古至今,汉民族便有崇拜马这一嗜好,常把跑得快的好马称为“骏马”、“千里马”。人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常使用带“马”旁的字,例如骏、驹、骥、骅、驷、骐等,均为历代人名常用之字。
8.崇拜玉的观念。“玉”,由于其质地晶莹坚硬,价格昂贵,因此历来人们都视其为珍宝,特别在古代,“玉”不仅是政治权利的象征,而且是统治阶级重要的配饰物。正因如此,从古至今人们取名字的时候,都喜欢用“玉”字及带有“玉”旁的字。带有“玉”旁的字在《说文解字》中收录有131个,加上宋初徐铉新附15个,共146个,其中主要用于人名的就占了绝大部分。最典型的就是《红楼梦》中,与贾宝玉同辈的兄弟所取的名字都以“玉”字作为偏旁,例如:琏、珍、珠、环、瑞、琮、璜、珩、璘、琛、琼等。历代人物的名字用“玉”旁的也很多,如三国时代的周瑜刘璋、刘琮、刘琦、蒋琬、诸葛瑾、蔡琰、陈琳等。其他人名常用的带“玉”旁的字还有“璞、琪、玲、玮、瑁、珂、璐、瑗、璎、璇、珑、瑚、珏、珊、玫、玺”等,当代人的名字用“玉”的就更多了,例如:祥玉、景玉、素玉、秀玉、振玉、玉英、玉祥、玉宇、玉莲、玉荣、玉山、玉贞、国玉、贵玉、清玉、漱玉、曼玉、碧玉、玲玉、凤玉、美玉、玉洁、玉兰、玉瑞、玉庆、玉春、玉华、玉玲、玉光等。
9.时代观念。名字与时代紧密相连,可以说名字是社会的镜子,是文化观念的表征,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从名字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时代不断演变的轨迹。而时代不断推进,也为名字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取名用字多有建设国家、振兴中华之义。所以50年代出生的人多用“建、国、中、华、振、兴、奋、强、耀、昌、盛、光、荣、富、立”等字命名,例如:建国、建华、振华、兴华、卫华、忠华、爱华、光华、耀华、国华、国茂、国荣、国光、国平、国富、国兴、国旺、兴国、振国、卫国、立国、耀国、强国、振邦、国强、国昌、国盛、国发。
“文革”时期突出红色,一切“革旧立新”,多用“红”、“东”字,“红”代表革命,“东”则指伟大领袖毛泽东,因此,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取名多用“红、东、卫、新、军”等字。例如:志红、卫红、永红、晓红、亚红、继红、向红、红兵、红志、卫东、继东、晓东、向东、忠东、卫青、学锋、学红、学军、革新、立新、永新、志新、更新、文革、永革等。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名字成为“文革”时期的时代色彩。
“文革”以后又出现带“晓”字的名字,最初小名是“小”字,成年后把“小”改成“晓”字。例如:晓青、晓红、晓刚、晓龙、晓康、晓庆、晓东、晓邦、晓明、晓敏、晓丹、晓梅、晓华、晓玉、晓兰、晓月、晓霞、晓云等。
改革开放后,由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并追求创新,凸显个性,甚至寻求时髦,因此名字不再被打上政治色彩的烙印,像“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名字很少使用,而此时名字的意义取向也多种多样,例如:“妍、娜、海、洋、洁、冲、越、捷、飞、冰、寒、林、涛、彦、钦、舟、帆、星、辉、超、欣、昕、航、波、江、瑜、涛、宇、娴、晨、倩、斌、华、芬、杰、芳、倩、俊、佳、婷、莹、菲、晶、璐、丽丽、佳佳、磊磊、黎明、晨雪、亚丽、蓉丽、爱玲、淑玲、艳玲、瑞芳、春娥、学强、文炳、鸿斌、志毅、耀中、伟奇、展宏、志宏、友斌、鹏举、云峰、金雷”等。同时,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外向化的心理日趋影响着人们,此时取洋名也成为人们的时尚,因此出现了“玛丽、凯特、安娜、安妮、潼恩、莉娜、琳达、茉莉、雪莉、若拉、彼得、艾伦、安迪、大卫”等名字。另外,四个字的名字日趋凸显、跃然纸上,例如“陈渔悠悠、李姬可晗、严林莞尔”等。
总之,随着岁月的自然淘洗和时代的变迁,名字不仅承载了民族文化,还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观念、历史意识、美学意识、文明意识和时代特色。
注释:
①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13.
参考文献:
[1]徐珂.清稗类钞[M].中华书局,1984.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章辉.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5]王开扬.关于个人取名的语言学思考[J].语文建设,1999(4).
[6]陈浩东.名字:社会和文化心理的脉搏——中国人新时期取名特征剖析[J].社会纵横,2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昌学院社会学科课题“汉民族取名的语言文化研究”(13SQS11)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3SB025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