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

2015-01-04余璐

文教资料 2014年22期

余璐

摘    要: “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的是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这一假说曾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引起相当反响,但之后因其涉及面繁杂,而沃尔夫本人于1941年去世,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对其假说进行证明。另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普遍语法逐渐盛行,以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曾一度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重新考量这一假说,并试图用更科学的方法证明它,尽管有很多学者描述了“语言相对论”的发展,但对其脉络的勾画还不是特别清晰。本文根据“语言相对论”发展的时间段和研究者对其研究的程度,把其划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中期和后期,希望能给“语言相对论”感兴趣的同仁们以参考。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    初期    中期    后期

一、引言

“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本文用“语言相对论”)。该假说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在提出之初曾在语言界引起相当反响,但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太过繁杂,比如思维、文化、民族等,且沃尔夫本人于1941年去世,没有对其假说做出解释与证明。而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又提出普遍语法,这更是对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致命一击(尽管后来证明“语言相对论”中也包含普遍思想)(高一虹,2001),以至于“语言相对论”曾一度销声匿迹。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质疑,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逐渐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甚至出现了“新沃尔夫主义者”。他们试图重新证明这一假说,使之又进入了语言学的殿堂。

二、“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

(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初期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初期又可以称为雏形期,因为此时,这一假说还没有明确提出,只不过略微见于某些研究学者的作品中,而且也只是初步展露出这一假说的思想而已。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海曼和赫尔德。

康德认为人类是通过大脑里的思想构建世界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组织和构建者,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组织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康德之后,海曼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是第一位探索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德国哲学家。在海曼生活的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思维的附属品,人们关注的是语言的内在固有形式。人们认为是思维决定了语言,语言依附于思维而存在。但海曼持不同态度,他认为语言就算不先于思维而存在也至少与思维同步。

赫尔德是海曼的学生,他接受了老师的观点。正如赫尔德所说:假设词语不仅仅是符号,而是如事实那样,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思想模型,那么,我可以认为整个语言就是人的全部思想的表现(Herder)。没有思想我们便不能思维,我们是借助语言思维的,如果这个论点正确,那么语言就对全部的知识以规约和赋予意义(Herder)。

赫尔德认为,没有语言不可能进行思维,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语言决定论”或者说是“语言相对论”的“强式”。(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语言相对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式”,即“语言决定论”,是指语言决定思维;另一种是“弱式”,即“语言相对论”,指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本文中的“语言相对论”指的是“弱式”。)

他们三人都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确实有割不断的联系,但是此时还没有形成假说或理论。

(二)“语言相对论”的发展中期/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经过若干研究者的努力,“语言相对论”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假说,而且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洪堡特、萨丕尔和沃尔夫。萨丕尔和沃尔夫把“语言相对论”推向了巅峰,他们在著作中表达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也即“语言相对论”(其实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没有在著作中明确使用“语言相对论”这个术语,此术语是后人在总结他二人的思想后而赋予这一假说的特定称谓)。这是该假说第一次较为清晰地走入语言学家的视野。

首先我们看看洪堡特,他是研究“语言相对论”的第一位集大成者。洪堡特认为语言是独立的主体,并不依赖于思维而存在,但是洪堡特同时又说语言依赖于心灵,而且两者可以统一起来,这实际上是“语言相对论”的雏形,即语言作用于思维,而思维反作用于语言,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洪堡特强调,语言的不同造就了世界观的不同,如果想了解不同的文化,那么只有跨越语言的障碍才可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者。如果要想学好语言,那么不了解语言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同样是枉然。

在洪堡特之后有一位学者必须提一下,那就是博厄斯。他是美国人类学的创始人,而正是他把洪堡特的思想带到了美国。他非常尊重非西方的文化,而且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每一种文化都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如果想了解这个原则就必须学习与这种文化配套的语言。(Lucy,1992a)

但是博厄斯的研究并没有深入。比如他发现了夸口特尔语与爱斯基摩语在后缀上的不同,导致思维的不同,但是他没有仔细调查研究,而只是流于猜测,所以所获有限。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正是他们二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构成了今天的“语言相对论”。

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们观察、感知和体验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导致了我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解读,也就是语言决定世界观。这点和洪堡特不谋而合。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决定论”或“语言相对论”的“强式”的观点。

萨丕尔认为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二者交织,甚至萨丕尔用了“它们是一回事”这种说法。那么这里我们又体会出“语言相对论”“弱式”的色彩。纵观萨丕尔的著作,有时他支持“强式”,有时他支持“弱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还是认为“弱式”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萨丕尔更强调语言的个体性,而洪堡特更强调语言的共性。

沃尔夫使萨丕尔的学生,正是他使“语言相对论”发展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

沃尔夫明确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比如他说“人的思维存在于某种语言当中”,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制约思维。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由他的语言模式所决定的,语言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模式体系,人们就在这个庞大的模式体系中认识世界,分析世界。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这段话就妄断沃尔夫是“语言决定论”者。

沃尔夫在《 习惯性思维、 行为与语言的关系》一文中就指出:

我决不认为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确定的“相关”,“‘思维的问题是语言的问题 是错误的概括,较为正确的说法是‘思维的问题是不同语言的问题”( Whorf 1939/ 1956) 。

在上面这段话中,沃尔夫明确地表达了“语言决定论”是不可取的,他认为:“‘思维的问题是语言的问题是错误的概括。”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说沃尔夫是“语言相对论”的倡导者,他一方面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语言影响思维,另一方面他又说思维并不是由语言决定的。

沃尔夫继承了老师萨丕尔的思想,又把老师的思想向温和方面转化,所以我们说沃尔夫才是“语言相对论”的真正提出者。

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弄清楚了“语言相对论”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一学说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世纪30年代,“语言相对论”提出之初,它备受学者推崇和关注,但由于其涉及文化、思维、民族等方方面面,内容太过繁杂,后来又饱受诟病。在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提出之后,“语言相对论”几乎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时,这一观点才被重新搬上研究的舞台。在这之后出现了一直新兴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新沃尔夫主义者”。他们代表着“语言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三)“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后期

“语言相对论”发展后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一群被称为“新沃尔夫主义者”的人。他们反对之前对“沃尔夫主义”的批判,提出重新评价“语言相对论”。

新沃尔夫主义者赞同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但是他们也认识到了为什么当初“语言相对论”被人抛弃的原因。因为“语言相对论”涉及内容太过于庞杂,而且沃尔夫于1941年就去世了,无法对自己的理论做证明,所以新沃尔夫主义者的当务之急就是证明用新的方法证明“语言相对论”是正确的,是可信的。他们确实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当然,在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该理论上颇有建树,比如高一虹、姚小平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按时间段,以及研究者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程度,将“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部分,这是之前的研究所不多见的。希望能给对“语言相对论”感兴趣的人们以参考。同时,现在以“语言相对论”为依据进行教学等方面研究的还较少,广大同仁们也许可以给予这方面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Herder,Johann Gottfried .S3/4mliche Werke[M].Edited by Bernhard Suphan,33 vols.Berlin: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pp.1877-1913.

[2]Humboldt,W von.Gesammelte Schriften[M].(7vols ,edited by Albert Leitzmann) Berlin:B.Behrs Verlag.1841.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ucy,J.Language Diversity and Thought:A Reformulation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M].Cambridge:CUP.1992a.

[5]Lucy,J.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Cognit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M].Cambridge:CUP.1992b.

[6]Sapir,E.The Status of Linguistics as A Science[J].Language.1929.pp.207-214.

[7]Whorf,B .L.Science and Linguistics.In John b.Carroll (ed.)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40a.1956.

[8]Whorf,B.L.Linguistics as an Exact Science.In John b.Carroll (ed.) 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40b.1956.

[9]Whorf,B.L.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Thought and Behavior to Language[A].In John.b.Carroll (ed.).1939/ 1956.pp.134-169.

[10]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11]高一虹.沃尔夫的普遍主义思想[J].外语研究,2001(2).

[12]洪堡特.姚小平(编译).论语言的民族特性[A].1823/2001.

[13]洪堡特.载姚小平(编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A].1829/2001.

[14]洪堡特.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836/2009.

[15]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1985.

[16]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题名“从语言相对论角度探讨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瓶颈问题及对策——以河南高校学生为例”,项目编号:2014-QN-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