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病程变化与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2015-01-04李立军罗燕秦辉
李立军 罗燕 秦辉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病缓慢发展到终末期所出现的临床结局,临床上在CHF病情诊断、评估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心电图,而心电图所示ST-T段的改变与T波峰末间期的延长为CHF的临床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1]。本研究对不同心功能等级CHF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心电图ST-T段改变与CHF之间的关系,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入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的134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 63例,女71例,年龄54~86岁,平均年龄(72.81±7.9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81例,Ⅳ级5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3例,女77例,年龄51~88岁,平均年龄(71.54±8.36)岁。2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试验组病例入选标准[2]:临床检查有明显症状,如气促、劳力性心慌等,听诊可在双侧肺底闻及湿罗音,实验室检查显示BNP升高明显,心脏彩超检查显示LVEF降低超过50%,均符合CHF临床诊断标准且已确诊,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均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排除标准[3]:NYHA在Ⅰ~Ⅱ级,出现CHF临床症状但LVEF降低尚未达到50%或BNP检查结果正常,伴有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严重心绞痛患者,低血钾以及肾功能障碍患者,近期服用索他洛尔、胺碘酮等对Q-T间期能够产生影响的患者。
对照组入选标准:体检结果显示健康,无心脏病史或其他慢性疾病史,心脏超声、实验室等相关检查结果没有异常,近期无相关药物服用史。
1.2 方法 所有入组研究对象均使用心电图仪进行检查,定准电压设定为10.0 mm/mV,纸速设定为25 mm/s,患者呈静息状态,使用12导联同步检测心电图,并将检查结果直接录入计算机内存储。由专人对心电图各指标进行测量,重点检测ST-T段变化,以对照组患者均值作为正常值,对比对照组水平将ST-T改变分为低于0.05 mV、高于0.05 mV 2组进行统计。同时检测T波峰末间期即Tp-Te间期,V 2导联放大100倍后测量,RR间期取3个心动周期的均值,并计算Tp-Te/水平进行校正[4]。测量后对2组患者之间以及不同心功能等级之间指标水平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18.0版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心功能Ⅳ级患者心电图发生ST-T改变的程度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P<0.05);同时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与Tp-Te/水平)显著较心功能Ⅲ级患者长,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不同心功能等级患者ST-T改变对比[n(%)]
表2 2组患者T波峰末间期水平对比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也是各类心脏病逐渐发展最后出现的终末结局,该阶段病情通常较为严重,且由于病情进展较缓慢,患者病程较长,年龄较高,机体状况差,容易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该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出现上升趋势,不仅在临床医学界引起了关注,也逐渐成为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5]。
CHF电生理特性显示,心室肌复极时钾电流快速部分Ikr对于CHF刺激敏感性显著提高,而心力衰竭导致三层心肌复极电流与动作电位时间产生明显差异,容易引起早期或延迟后除极以及触发活动。CHF通常会伴随ST-T的改变,而ST-T改变能够促使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为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同时相关研究显示,Tp-Te间期对心室壁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具有良好的指示,也是CHF病程发展中一项临床评估指标[6]。
随着CHF病程的逐渐加重,左室肥厚情况越为严重,室内传递阻滞与房颤等相关症状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这些都会导致心功能降低,同时复极异常情况逐渐增多,在心电图上出现ST-T段改变[7-8]。心功能等级越差的患者,其ST-T段改变越为明显,T波峰末间期也逐渐延长;而随着心室功能改善,ST段开始回降,同时T波倒置也逐渐恢复直立。因此,心电图ST-T段改变对预示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发展及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心功能Ⅳ级患者心电图发生ST-T改变的程度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P<0.05);同时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与Tp-Te/水平)显著较心功能Ⅲ级患者长,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ST-T段多有异常变化,且随着病程发展,病情越严重患者ST-T段改变越为明显,表明CHF的病程变化与ST-T改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临床上通过对CHF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其ST-T改变能够对病情评估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1] 曹省,陈金玲,郭瑞强,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功能和同步性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9):753-757.
[2] 单和英,骆海明.QRS波群时限延长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94-1996.
[3] 丛培欣,李世军,张燕,等.体表心电图指标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整体心室复极离散变化的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0):10-12.
[4] 关敬树,徐涛,廖德宁,等.心力衰竭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11,10(6):441-422.
[5] 任学文,吴平生,李崇信,等.4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异常T波量化预测1年后预后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5):729-730,733.
[6] 明小星.T波电交替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2):130-133.
[7] 武玉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8):108.
[8] 张枝花.心电图QRS波振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意义[J].当代医学,2013,19(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