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机制研究
——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5-01-04李阳阳辛玉玲
李阳阳 辛玉玲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昆山 215300)
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机制研究
——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李阳阳1辛玉玲2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昆山 215300)
工学结合专班管理机制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尝试及成效。
工学专班学生管理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于2010年开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建立“工学结合专班”。自工学结合专班模式实施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驱动力,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理念,推进学生管理内容和方法体系的完善,分别从学生、企业、学生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等角度思考研究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的管理机制,形成健全系统的学生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使工学结合专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从而切实提高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工学结合专班的理念内涵
有些学生对工学结合专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成为一名大学生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学校内学习,而不是到企业“打工”,进入企业实习后,周围环境的改变及对工作岗位的不适应,导致学生存在的大学生优越感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加之,企业部分员工对工学结合专班的片面认识和对实习学生的误导,导致部分刚刚步入实习岗位的学生造成较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加剧其对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抵触和不认同,这些都对推行工学结合专班教育模式造成干扰。
(二)学生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学校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氛围,企业的厂纪厂规比学校的校纪校规更严格,执行力更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容易出现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的问题,实习岗位与自身预期的实习状况存在差异,容易出现心理落差,这就需要学生管理者及时和有效地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习期,实现职员角色的转变。有些学生在角色转变上存在困难,相对企业员工,更倾向自己的身份,认为只有短暂的几个月的实习期,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约束他们,即使犯了错误,学校也会出面为他们求情,从而减弱自我约束力,增加犯错的可能;还有些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出现怠工问题,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设置障碍,对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者提出挑战。
(三)学生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学校的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导致工作不够认真细致,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不良品增多等问题,甚至留下安全隐患;还有的学生不服从公司的调配和加班安排,不服从上夜班的安排,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损害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管理的压力。
(四)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远离学校,在企业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工科的学生经常与机器设备打交道而产生生产安全问题,还有因住宿远离厂区产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发了工资之后的理财问题及与企业相处的方式方法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关注学生,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适应社会,推动自我发展。
针对上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我院积极探索适合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以保障工学结合专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学生如期完成实习任务。
二、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机制探索与尝试
学生管理的信息反馈机制主要包含学生动态的收集与上报机制、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机制、学校与企业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机制,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学生动态的收集与上报机制
鉴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院实行辅导员“五到位”制度,即早自习到位,早上第一节课到位,下午第一节课到位,晚自习到位及重大活动组织到位,以密切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联系,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相较工学专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有效管理,专班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则较复杂,从而增加学生管理的难度,但我院经过多年的工学专班的实践,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入企实习前的岗前教育培训。
工学结合专班的学生在入企业实习前,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专班入职教育培训,涉及企业的概况、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权益及学业上的指导,使学生对进企业实习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状态,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更快地融入企业。做好岗前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学生树立基层观念,要求学生做好吃苦准备,对学生进行行业职业道德与工作性质的培训,使学生明确行业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2.学生联系辅导员机制。
因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且频繁,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性较高,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会联系辅导员,与辅导员说明情况,请辅导员帮助解决问题。我院要求专班辅导员每周下企业制度,辅导员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工作岗位,走进学生宿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企实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利用午休时间与学生谈话,关注学生所想所思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辅导员与企业主管沟通机制。
辅导员下企业看望学生时,积极向企业主管及各岗位负责人询问学生近期的具体工作与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弥补辅导员因时间限制不能全面把握学生动态的不足。另外,当学生在企业出现问题、发生事故时,辅导员积极与企业主管协商,共同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4.辅导员与驻企教师衔接机制。
我院除辅导员的工作队伍外,还设有多名驻企教师,他们长期工作在企业,与学生同吃同住,贴近学生的工作实际,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与辅导员的工作相辅相成,形成有效衔接。驻企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安抚稳定学生情绪,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企业沟通,争取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5.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辅导员经常与学生干部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通过班干部协同管理班级,及时反馈信息,掌握第一手的学生动态,这是对学生干部进行锻炼,提高他们管理协调能力的有利机会。
6.工学结合专班座谈会机制。
学生实习一个阶段结束返校后,我院专门就学生实习阶段出现的问题举行专班座谈会,倾听学生的实习心声,答疑解难,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总结专班学生实习的经验教训。同时,把学生反映的问题反馈给学院上级部门,有利于与企业的协调沟通,保证学生整个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机制
1.教师与企业主管沟通机制。
辅导员去企业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及时把学生反映的问题与企业主管进行沟通,确认学生反映问题的真实性。把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争取把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阶段,避免矛盾的激化。
2.学院相关部门与企业协调机制。
当突发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时,及时上报到学院相关部门的领导,从学院层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保证各方面的利益。
三、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管理机制的成效
工学结合专班学生通过企业的实践磨炼,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从学生身份到职员身份的转化
与普通班级的学生相比,工学结合专班学生的身份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进入企业实训之后,企业按照企业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学生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员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留在曾经实习三年的公司或是自己到其他的公司就业的竞争力更强,这是一般普通班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得到升华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诉求。企业期待找到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通过顶岗实习的锻炼,工学结合专班的学生在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上都有较大的优势,经过三年的培养,工学结合专班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深知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应该认真工作,刻苦钻研,无条件服从领导或上司的安排等,正式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降低企业的培养成本。
(三)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显著提高
工学结合专班的学生远离父母和学校,独立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生存,提高了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自我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明确了自身的奋斗方向和发展目标。工学结合专班的学生实习后,深知学习的可贵和时间的宝贵,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夯实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竞争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院工学结合专班管理机制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专班的意义和内涵,实现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10-2015年).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