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戏曲相关类目的修订及缺点探讨*
2015-01-03刘纪刚丁学淑
刘纪刚,丁学淑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戏曲相关类目的修订及缺点探讨*
刘纪刚,丁学淑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在戏曲相关类目的设置上对第4版进行了局部调整,但仍然存在诸如类目体系结构不完善、类名不准确、类目注释中的概念模糊等问题。在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与第4版戏曲相关类目设置方面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类组织的实际,对戏曲类目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提出修订和调整建议。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5版) 戏曲 类目设置
0 引言
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自19世纪末传入我国,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老唱片的内容也从早期的戏曲、曲艺发展到流行歌曲、器乐曲、舞曲等,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然而,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受材质和结构等影响,也因历经战乱和动荡,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唱片已存量不多而弥足珍贵。
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以音乐资料为主要馆藏的专业型图书馆,收藏有较丰富的老唱片资源,内容涵盖戏曲、曲艺、民歌、歌剧、民族器乐曲、西洋器乐曲等多个艺术门类,尤以戏曲类资源最为丰富,收录有我国晚清、民国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公司出版发行的各剧种的戏曲唱片。唱片几乎涵盖大江南北的各个戏曲剧种,其中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有我国传统的五大戏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还有晋剧、吕剧、河北梆子、粤剧、川剧、沪剧、潮州戏、歌仔戏、桂剧、滇剧等40余个地方剧。
笔者在对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戏曲老唱片资源进行分类组织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2]在戏曲相关类目体系的设置上,对《中图法》(第4版)[3]做了个别调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此,笔者将对戏曲相关类目的修订和设置等有关问题提出建议,与图书馆界同仁商榷。
1 《中图法》(第5版)戏曲相关类目的修订
在《中图法》(第4版)中,与戏曲相关的类目主要集中在“J8戏剧、曲艺、杂技艺术”“I2中国文学”“J6音乐”3个类目之下。《中图法》(第5版)对这些类目的修订包括增设类目和修改部分类目注释两个方面。
1.1 增设个别类目
首先,《中图法》(第5版)在《中图法》(第4版)类目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借号法,增设了与昆曲相关的4个类目,即在“I207.3戏剧文学、I23戏剧文学”下分别设置“I207.329昆曲、I232.9昆曲”;在“J617戏剧音乐理论、J643戏剧音乐、配乐音乐乐谱”下分别设置“J617. 19昆曲音乐、J643.19昆曲音乐”。
其次,《中图法》(第5版)还在“J642.41戏剧歌曲”类目下增设了3个与戏曲相关的类目,形成了如下的类目结构关系:
1.2 增加和修订部分类目注释
《中图法》(第5版)在戏曲相关类目下共增加和修订了11处类目注释,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
(1)直接在原有类目下增加类目注释2处:在“J809戏剧艺术史”类目下增加了“古代戏曲艺术亦入此”的注释;在“J82中国戏剧、曲艺、杂技艺术”类目下增加了“总论中国戏曲艺术入此”的注释。
(2)因增设新类目而增加的类目注释2处:在“J642.41戏剧歌曲”类目下增设“J642.411京剧唱段”类目的同时,增设了注释“唱腔集、选段等入此。”;在“J892中国”类目下增设“J892.8戏剧艺术教育”类目的同时,增加了“戏曲、戏剧艺术院校入此”的注释。
(3)因增设昆曲相关类目而增加和修订的类目注释7处:在“I207.3戏剧文学”类目下增设“I207.329昆曲”类目后,增加注释“<4版入I207.365.3>”,同时相应地在“I207.36地方剧”类目下增加注释“昆曲,5版改入I207.329”;在“I23戏剧文学”下增设“I232.9昆曲”类目后,增加注释“昆剧入此。<昆剧,4版入I236.53;北方昆剧,4版入I236.1>”等内容,同时相应地删除了“I236.1北京市地方剧”类目注释中的“北方昆剧”和“I236.53江苏省地方剧”类目注释中的“昆剧”,并分别标注“<北方昆剧,5版改入I232.9>”和“<昆剧,5版改入I232.9>”;在“J617戏剧音乐理论”类目下增设“J617.19昆曲音乐”类目的同时增设注释“<4版入J617.5>”;在“J82中国戏剧、曲艺、杂技艺术”类目下增设“J821.9昆曲艺术”类目的同时增设注释“<4版入J825有关各类>”。
2 《中图法》(第5版)戏曲类目设置缺点及修订建议
2.1 个别类目设置不合理
在“I23戏剧文学”类目下,除“I232京剧、I232.9昆曲”外,“I236地方剧”类目的各下位类都是按照《中国地区表》[4]的结构来设置的,仅“I236.3东北地区地方剧”是以东北地区为单位整体命名的,这与其他地方剧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的方式不统一。因此,笔者建议参照《中国地区表》中东北地区各省级行政区来设置和命名地方剧剧种类目,即设置“I236.31辽宁省地方剧”“I236.34吉林省地方剧”“I236.35黑龙江省地方剧”3个类目,并在各类目的注释中列举出各省的地方剧剧种[5],如:
笔者认为,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曲艺曲种,属走唱类曲艺,而拉场戏属于二人转的一个分支[6],二者不应被列入地方剧剧种,故在此删除了类目注释中的“二人转”和“拉场戏”。二人转主要来源于河北的莲花落,故可将二者与莲花落一并注释在“I239曲艺”类目下的“I239.6快书、快板”的类目注释中。
《中图法》(第5版)在“J642.4戏剧、电影歌曲”类目下设置了“J642.41戏剧歌曲”“J642.42歌舞剧歌曲”“J642.43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歌曲”3个同位类类目,在“J642.41戏剧歌曲”类下分别设置了“J642.411京剧唱段”“J642.411.9昆曲唱段”“J642.415地方剧唱段”3个类目。但笔者认为,“戏剧歌曲”类名的表述不够准确。首先,京剧、昆曲、地方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其上位类类名使用“戏曲”更为准确,而不应使用“戏剧”;其次,“戏剧”一词一般用于戏曲、歌剧、歌舞剧、音乐剧、话剧等多个艺术学科和门类的统称,而在《中图法》(第5版)“J642.4戏剧、电影歌曲”类目下将“戏剧歌曲”同“歌舞剧歌曲”并列起来,形成同位类关系,实在不妥。此外,在《中图法》(第5版)中,“京剧、昆曲、地方剧”等相关类目均是在戏剧相关类目(如“I23戏剧文学、J82中国戏剧曲艺杂技艺术、J617戏剧音乐理论、J643戏剧音乐、配乐音乐曲谱”等)下,与“歌剧、歌舞剧、话剧、电影电视广播”等类目形成并列的同位类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将“J642.4”“J642.41”的类名分别修改为“戏剧歌曲”和“京剧唱段”,删除“J642.411京剧唱段”“J642.411.9昆曲唱段”“J642.415地方剧唱段”3个类目,并增设“J642.419昆曲唱段”“J642.45地方剧唱段”2个类目,从而形成以下的类目体系结构关系,即:
2.2 部分类名命名不准确
在I2、J6、J8类下的戏曲有关类目中,我国各个地区的地方戏曲常被称为“地方剧”,如“I207.36地方剧、I236地方剧、J642.415地方剧唱段、J643.5地方剧音乐、J825地方剧艺术”等,仅是在“J617戏剧音乐理论”类目下的“J617.5”的类名被定为“地方戏曲音乐”。作为类分文献的权威工具书,《中图法》应保持类目、类名以及注释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故建议将“J617.5”的类名修改为“地方剧音乐”。
此外,在“I236地方剧”类目下,地方剧基本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称来命名,如“I236. 36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剧”“I236.6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剧”等。因此,笔者认为“I236.658香港地方剧”和“I236.659澳门地方剧”的类名不宜使用简称,而应按官方全称命名更为准确,即“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方剧”“澳门特别行政区地方剧”。同时,建议《中国地区表》中的“658香港”“659澳门”也使用全称,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3 类目注释概念模糊、不规范
《中图法》(第5版)戏曲相关类目中有部分类目注释较模糊的概念,且表述不够规范。
如“I232.9昆曲”的类目注释为“昆剧入此”,该注释很不合适:首先,昆曲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昆剧是昆曲的别称,因此不宜作为类目注释来解释同义类名;其次,除了昆剧(江苏)和北方昆剧外,昆剧还包括多个独立的地方昆剧剧种,如永嘉昆、金华昆、宁波昆等[7],仅在《中图法》(第4版)中就有“北京市地方剧”中的“北方昆剧”,“江苏省地方剧”中的“昆剧”以及“湖南省地方剧”中的“湘昆”3种。因此,可在《中图法》下一次修订时,将“I232.9昆曲”的注释修改为“各种昆剧入此”,同时,删除《中图法》(第5版)中“I236.64湖南省地方剧”注释中的“湘昆”,并标注“<湘昆,6版改入I232.9>”,还可在《中图法》(第6版)“I232.9昆曲”类目下增加注释“<湘昆,5版入I236.64>”。
“J642.41戏剧歌曲”类目下的“J642.415地方剧唱腔”类目下应设置注释“仿I236分”,以此将各地方剧唱段进行细分。否则,此类下将集中除京剧和昆曲以外的我国各地方剧剧种的剧目和唱段,会使类目因收录范围过大而导致归类文献过于集中和臃肿,既不利于文献的分类排架,也不便于读者检索利用。
《中图法》(第5版)在戏曲相关类目中将“昆曲”从地方剧中抽出单独列类,并在大部分新增类目下注释了“<4版入×××>”的内容,同时在原类目下注释了“<5版入×××>”的内容,但仍有部分类目缺少上述内容的类目注释,如在“J643.19昆曲音乐”类目下应注释“<4版入J643.5有关各类>”;“J643.5地方剧音乐”类目下应注释“<昆曲音乐,5版改入J643.19>”;“J617.5地方戏曲音乐”类目下应注释“<昆曲音乐,5版改入J617.19>”;“J825地方剧艺术”类目下应增加注释“<昆曲艺术,5版改入J821.9>”。
此外,在“I236地方剧”的下位类中,个别类目存在类目注释所列举的地方剧剧种不准确的问题,如“I236.61河南省地方剧”注释中的“四股弦、二夹弦、五调弦”为“越调”的别称[8],此处不应平行列举,应改为越调(包括四股弦、二夹弦、五调弦等);“I236.42甘肃省地方剧”的注释中的“陇东道情”是以陇剧的别称出现的,而陇剧是地方剧一种,陇东道情则属曲艺范畴[9],二者虽有一定渊源,但在此处不宜将陇东道情作为陇剧的别称来标注。
戏曲与曲艺是两种具有亲缘关系的艺术形式,有些戏曲剧种则是由曲艺曲种发展而来,如陇剧便是由陇东道情发展而来。因此,将戏曲剧种与曲艺曲种进行严格区分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建议《中图法》在列举各地方剧剧种时,可以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各地的戏曲剧种和曲艺曲种的列类,同时应避免使用概念模糊的用语,以免使馆员和读者产生误解。
3 结语
《中图法》是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组织工作的权威性工具书,保持《中图法》在类目设置和文字表述等方面的科学性、新颖性和规范性十分必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关学科的范畴和概念等也会发生演变,因此,《中图法》的类目体系结构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在今后的修订中,《中图法》的修订草案应广泛转发各专业图书馆试用,积极听取各图书馆的试用意见和建议,从而使类目体系设置更完善,表述更准确。
[1]《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中国的唱片出版事业[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6-8.
[2][4]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5版.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69-172,185-191,193-195,1000-1001.
[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 4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69-172,185-192,195-197.
[5]滕玉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J8戏剧、曲艺、杂技艺术”类目修订评析[J].图书馆建设,2014(2):47-49.
[6][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69,560.
[7]《中国的昆曲艺术》编写组.中国的昆曲艺术[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1-7.
[9]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甘肃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99-102.
Discussion on the Revision of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5th Edition)and Its Shortcomings
LIU Ji-gang,DING Xue-shu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5th edition)has revised the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the 4th edition of CLC,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imperfections in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category,inaccurate category names,and vague notions in category annotation.By comparing the categ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the two versions of CLC,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vising and adapting the settings of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literatures.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5th edition);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category setting
格式 刘纪刚,丁学淑.《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戏曲相关类目的修订及缺点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5(2):44-47.
刘纪刚(1980-),男,硕士,副研究馆员,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丁学淑(1980-),女,硕士,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2014-05-04
*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延安鲁艺时期音乐作品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W201323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