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构建“一核两翼一圈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2015-01-03周会敏博士生付书科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创新型科技成果

■ 周会敏 博士生 付书科 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 4300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2010年,湖北武汉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3年,襄阳和宜昌也成为第三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由“一主两副”城市构成的创新湖北“一核两翼”区域格局已经形成。而围绕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核两翼一圈多层次”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已初现端倪。

“一核两翼”城市创新驱动现状比较

2014年是创新湖北建设的深化年。湖北武汉、襄阳和宜昌三个试点城市坚定不移地大力落实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2013年度全省科技创新考评(市州)中稳居前三位。

(一)创新投入持续稳定增加

2013年,三个试点城市科技投入总计达到24.63亿元。其中,武汉市级科技经费支出约163403万元,占当年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3.67%;襄阳市级科技经费支出73279万元,占当年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3.26%;宜昌市级科技经费支出9660万元,占当年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3.35%。三个试点城市科技投入连续三年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达到2%以上,超过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城市1.5%的要求。

(二)企业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2013年,湖北武汉、襄阳和宜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116家、188家、175家,三个试点城市总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69.44%;2012年,武汉、襄阳和宜昌分别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5个和4个;武汉还拥有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涌现出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烽火科技主导制定的ITU-T Y.2770标准成为全球首个互联网业务感知和内容识别标准;我国唯一、国际领先的全自动彩色聚合墨粉生产线在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产。

(三)成果转化水平大幅提高

2013年,三个试点城市技术合同交易额总计371.7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88.77%,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量总计3471件,占全省的比重达到86.91%。其中,武汉市登记科技成果347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54.34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3168件。襄阳市共获省级科技成果128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59.09亿元,全市共申请专利534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033件,分别是2010年的2.72倍、63.44倍、1.71倍和2.51倍。宜昌市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58.29亿元,专利申请量645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43件。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2013年,三个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计6873亿元,增加值总计201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5.53%和68.14%。其中,武汉市大力发展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556亿元和1353亿元,均创历年新高。襄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366.22亿元和400.73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72倍和1.66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15.66%提高到2012年的16.02%。宜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951亿元和2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56%。

(五)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过程中,武汉市全面部署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发布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武汉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和《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等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计划,先后出台了《武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关于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黄金十条”)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新政(“新九条”)、“科技企业孵化器十条新政”、《关于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市区联动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襄阳市制定和实施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襄阳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宜昌市编制出台了《宜昌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起草了拟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

“一核两翼”城市创新驱动问题分析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力度不足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城市创新思路上大多沿袭科技单一视角,没有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系统要素整体嵌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和战略设计,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上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缺乏在战略层面的系统整体谋划,未考虑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未充分考虑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布局,未确立鲜明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发展战略,没有真正从空间发展、规模扩张、投资驱动的传统思路转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思路。

(二)城市自主创新综合能力不高

不论作为副省级城市的武汉,还是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和宜昌,与深圳、广州、南京等沿海发达城市甚至与郑州、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相比,自主创新综合能力都处于弱势地位。

(三)科教优势潜能尚未有效释放

创新资源是湖北最大的资源,创新优势是湖北最大的优势,创新潜力是湖北最大的潜力。然而,企业科技投入积极性不高,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省外转化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教优势向生产力优势的有效转化。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不突出

一方面,企业创新发展意识有待加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部分企业出于稳健考虑,怕担风险,对创新不积极、不热心,不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发展缺乏后劲。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试点城市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院校和科研院所,只有少数R&D人员在企业,多数企业缺乏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

推进“一核两翼一圈多层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确立自主创新的主导发展战略

三个试点城市要加强对城市创新发展的领导,市科技管理部门会同教育、财政、发改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指标》(国科发体〔2010〕155号)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市直有关部门和所属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省内其它市、州也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主导战略,贯穿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取进入下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二)顶层设计创新型城市建设蓝图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建议以省政府名义尽早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指导意见》,设立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区争创全国百强创新县。三个试点城市要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战略,加快研究编制完善创新型城市创建总体方案和详细规划,挖掘特色、彰显亮点,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重大工程,落实专项经费,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三)强化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科技企业“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产业园”的服务链,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支持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头脑经济”和“创新经济”。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加快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心的“二次创业”,把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战略突破,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强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专业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着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力度,促进财税、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四)深化区域开放协同创新合作

不断深化“一核两翼”三个城市以及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协作体系,建立健全圈内城市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技术、产品、服务向圈内城市转移,打造创新湖北城市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加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科技合作。探索建立与发达省份之间的跨区域创新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由武汉作为发起城市建立全国城市创新联盟。加快融入全球研发体系,加强与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和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推动国际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口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外研发机构在鄂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国外高水平科技人员来鄂开展合作研究,支持省内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与接受培训。

(五)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衔接机制,建立与自主创新导向相适应的科技研发、转化和评价机制。实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创新工程,重点进行科研人员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引导上述机构在现有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科技成果评审体系中,增加专利、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等职称评定要素的比重,鼓励设立推广型技术职称系列。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办的科技企业,开展股权奖励和分红激励试点。全面落实湖北省“4个70%”、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税收优惠、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个人奖励等各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岗兼职、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创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创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国有股权收益部分激励企业团队和分红激励的试点。进一步探索对进入大院大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的所得税减免返还机制。

1.吴友军,费国燕等.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2.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6)

3.连漪,杨俊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系统的交互模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10)

4.李兰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以省际数据为样本[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5.丛林.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创新型科技成果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