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流通改革的哲学辨析(上)

2015-01-03黄国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商业发展

■ 黄国雄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流通改革重在观念的改变

与其他产业相比,流通的改革更艰巨、更复杂,涉及面更广,要面对四亿人口的家庭,近十四亿人口的消费群体,2400万个经营单位、上千万种商品和两亿左右的从业者,从上到下涉及到许多部门,既有利益保护、也有利益的调整,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权益分配和调和,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保护群众消费的健康安全,既要量上的保证,也要质上的要求;既要树立终端形象,也要理顺流通各个环节的关系;既要寻找发展机会,也要面对种种风险。我们已趟过浅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取得巨大成果,但又面临着深水区的考验,风险更大,问题更多,需要全面统筹科学面对市场走向,顺势而为。对改革实现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哲学辨析。

树立正确的观念,不仅有利于商业宏观政策的制定,也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面对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利与弊的关系。零售市场的开放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不能以利遮弊,更不可以弊攻利。2005年WTO香港会议,韩国农民强烈的示威抗议,说明了加入WTO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利因素,在维护一部分国家或群体利益的同时,直接和间接在损害一些国家或群体的利益。因此,这种争论不仅国内有,国际上也有,不同观念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还有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对策,既不能限制别人,也不能束缚自己的手脚。

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市场开放是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入世贸组织必要的条件,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使然,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史密斯所说的全球化“是人类通过交换、通过资源的全球化分工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词语”,对外开放这是国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相互之间的利益也不同,所以,严格地说不存在绝对意义的贸易自由,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不同的是贸易保护的策略、重点、方法和时期。中国零售业是由计划经济模式转轨而来的,现代零售业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比,与国际几大零售巨头相比,不论是经营理念、资本实力,还是管理水平都有很大差别,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必须依赖国家相关政策加以保护,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挑战是客观的,冲击是严重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外资零售集团的雄厚资本,现代化的管理、低成本的扩张在中国迅速发展。使中国零售业受到巨大的冲击,直接威胁着一部分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甚至出现歇业、倒闭、破产。必然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有紧迫感,要有危机感。同时,我们也要坚信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商业企业。任何一个或几个外国商业不可能也不能代替中国商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这是中国零售市场的复杂性、多元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优秀商业文化、崛起的民营商业和深化改革后的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股份企业所共同迸发出来的聚合力所决定的。要有自信、自强的观念。中国的市场永远是中国人的市场。

第二,量与度的关系。有度才有量,有量聚成度,不要有量失度,不要因度无量。在零售市场开放中要科学地掌握“量度”的最佳结合点。过度开发,多头引进,不仅损害了本土商业的利益,破坏了有限的商业资源,而且也是对外资企业不负责的做法,盲目引进、来者不拒,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损害双方利益,也损害城市自身的形象。

必须明确任何一个地方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消费水平都是相对稳定的,人均的消费额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上升,人均营业额面积必须以平均每平方米的保本销售额为基础。每一个地方所需的商业面积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越过盈亏临界点,就会出现有商无业(销售额、盈利率)、有场无市。甚至出现商走市衰,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外资的作用从来都是引导性的、促进性的、补充性的,不可能产生主体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这就是度,否则,本末倒置,由于外资主导中国市场,就是意味着引资的失败。良好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否则,损害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从爱国走向卖国。地方政府的职责就是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营造宽松、平等的市场环境,让内资、外资、国营、私营的企业,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在一定时期对外资实行一定的优惠是必要的,要有一个度。但不能无度,无度会产生“无数”就必然影响本土商业的生存和发展。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其目的就是对当地商业资源的保护,通过规划明确本市商业发展空间多大、发展什么,在哪里发展,避免条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过度开发、过度引进。因此市场开放的规范不是约束企业,而是对政府行为的自身约束和规范。

第三,大与小的关系。不要因大排小,不要因小而不为。共和国的商业大厦,既需要顶梁柱,更需要坚实的商业基础,只要大中小商业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从商业大国走向商业强国。

构造和培养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散、小、差是传统的中国零售企业的特点、缺点和薄弱环节,缺乏集中度、缺乏规模,也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连锁经营的发展,必须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业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必须通过连锁架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才能发挥主导市场、引导市场的示范和模范作用。国家采取不少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商业集团已初步形成,并以较好的势态向前发展。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它网点多、分布广,与广大消费建立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存在,而且关系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宜居环境的构造。中国市场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元化的市场,需要多业态、多业种、多形式的商业结构。而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一般只具备某一种业态的优势,或某一种经营的特色,很难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多方面的需要。只有通过大中小并举的商业模式,突出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才能多层次地满足各种需求,才能完善和促进全国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

第四,洋与“土”的关系。不要因洋而失“土”,不要崇洋而轻“土”。国家不仅要现代化,还要本土化。向国际靠拢、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长期战略,国际化必须现代化,而只有现代化才能实现国际化,这已成为业界同仁的共识。但要有一个过程,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因此,要处理好“土”和“洋”的关系。

开放的实质就是打开国门,“引洋入土”,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先进科学、先进管理,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自从1992年我国在零售界实行引资试点以来,激活市场,激活竞争态势,也激活我国本土的零售业,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零售市场,商品日益丰富,业态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先进的流通方式在不断普及,一个以国有商业资本参股控股的大型股份制流通企业为主导、以民营商业为主体、以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大量个体户存在为特征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并存,共同发展的流通体制已初步建成。但是我们不要因洋而弃“土”,不要因“土”而不为。要从中国现实出发,不要盲目地贪大、求洋、追高,任何一种商业业态和流通方式,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都要以购买力的大小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差距。但是人均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我们不顾这个现实和差距,大力发展十几万平方米、几十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一味追求时尚、名牌和奢侈品,用盲目发展便利店代替“夫妻店”、“连家铺”和大量的个体户,用超市代替农贸市场。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延误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土”是特色,“土”有生命力。什么是“土”,“土”就是符合本国广大消费者需要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中国优秀的传统商业文化、诚信兴商、童叟无欺的经营观念,方便群众购买的夫妻店、连家铺、个体户,以及改革产生的摊位制的商品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这些经营方式不仅都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还会长时期地存在下去,必须对它保护、发扬、改造和完善。“本土化”是洋商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肯德基在中国经营比麦当劳经营得好,这是因为它遵循着一条“为中国而改变,创立新形式快餐”,家乐福比沃尔玛发展快,主要它能因地制宜,形式灵活、经营更多适合当地居民口味的生鲜食品。因此,所有的外资零售业都把推行“本土化”作为它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用中国人、卖中国货、赚中国钱。

第五,内与外的关系。不要因“外”而失“内”,不要热“外”而冷“内”。不少地方片面地重视外资、重视外商、重视外贸,实行非国民待遇,不仅在税收上内外不一样,而且在选择地段,土地出让价格上也给予特殊优惠,低价出让、低价出租,每平米只有5角、1元,甚至个别地方提出对世界著名零售业实行十年免租的待遇,把内外资零售业置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国内市场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一项“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它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启动内需为主导,重视国内商业的发展,安排人民生活,是地方政府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引进外资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政策,但任何形式的引资,都要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引进的外资规模、数量和业态都要符合本地的需要,促进双赢战略的实现。改善环境,积极引资,以我为主,为我服务,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战略。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吸引外资,包括外国资本、港台资本、外地资本和民营资本。而在引资作为政绩的思想指导下,不少地区只对外国资本或港台资本感兴趣,而对外地资本的进入采取关门主义,甚至歧视态度,而对于民营资本的介入,更为谨慎和防范。我们的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开放,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资开放,实现民族资本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合作,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展。从宏观上说,对外开放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说,关系到地方的利益,给予高度重视完全应该的。但是,外贸必须服从内贸,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不能用外资冲击国内市场,不能让外资主导中国市场。不能因引资而失去中国大片市场,不能因外贸工作重要而忽视或冲击内贸工作。以我为主、外为内用,内外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家是这样,地区何偿不是这样。内外贸一体化的实质,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形式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不在于机构的名称和组织形式,而在于观念的更新,认识的统一,在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目标的同一或统一;在于实现国际化流通、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分工和规范化管理;在于市场统一,世界是中国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也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在于建立适应内外竞争发展需要的流通组织按照国际惯例操作,实现公平竞争,在于尊重合理分工,而不是所有企业都争做外贸出口导致自我竞争,自我残害。

第六,强与大的关系。不要因大而失强,不要因强而失大。强大强大,又强又大、先强后大,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大的核心是实现规模效应,以最大的限度降低可变成本、利用不变成本、用低成本的优势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大与强都是相对的,但是互为条件。大而不强,难以久长,强而不大,难以发扬。现代流通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规模竞争,规模产生经济,规模产生效益,这就是连锁化发展的根本依据。没有连锁化,也无法实现规模化,可谈不上现代化。但规模不等于效益,连锁不是目的,其核心是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益。离开这些再大的规模也无效益可言,连锁也成为空架子。强的起点是一,任何强都是从一做起的,一个企业、一个样板店、一个旗舰店,是形象,是经验、是规范、是示范,可以催生无数个连锁店,有了这个“一”,就可以从无到有,发展到无限大。一个连锁企业的产生、一个区域的开拓,都必须极端重视第一店的开业,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取得认同,才能稳定发展。商场的竞争规律既表现为大鱼吃小鱼,也存在着小鱼啃掉大鱼,因此,只畏强不畏大。关键在于单店的竞争力,没有战术上的优势,谈不上战略上的胜利。世界零售巨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单店对抗中我们失去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第七,高与低的关系。不要因“低”而忽“高”,不要因“高”而弃“低”,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多档次的商品结构。启动市场,扩大内需,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可靠的国内市场发展基础上,应该成为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我国经济和消费结构正处于转轨变型阶段,多元化的结构已成为我国在相当一段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第一,完善小康型的社会商品结构,促使商品消费从数量满足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品种转向品牌消费;从讲究卫生转向消费安全;从单一商品消费转向多层次的服务需求,转变消费观念,开拓多方位的消费领域,构造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购物环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活方式;第二,千万不要忘记我国尚处于温饱型的生活阶层。尚有二、三千万农村人尚未脱贫,还有相当部分农民仍处于温饱型生活状态,城市中还有低保人员、下岗职工,以及一亿多进城打工人员,总数要超过欧盟人口,不足温饱型和温饱型仍然是他们生活的基础要求。启动内需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或者忘记他们的生活需求,在商品经营档次还要以中低档为主,还要保持适应他们生活需要的经营方式。如农贸市场,街道商业,夫妻店、连家店、村头店和小商贩等。企图在短时间内用便民店、洋超市来代替,是不可能的。第三,奢侈品消费的兴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必须看到,这仅仅是极少数富有生活人群的消费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可能成为我国消费的主流。追名、求洋、摆阔,穿几万一套的西装,戴几十万一块的手表,开一千万元的名车、住亿元以上的豪宅,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盲目追求,不要错误引导,更不能让精品店、名品店、购物中心遍地开花。奢侈品只能是某时某地抄作的热点,品牌营造才是零售业长期追求的任务。第四,生活消费品的过剩是相对的,要在买方条件下寻找卖方市场。统计部门公布的消费品供求态势,称不存在或只有个别商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表明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昌盛,但不意味着生产绝对过剩。一是仅就600种统计范围,不包括统计以外的产品,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新市场仍处于短缺阶段;二是市场存在着不平衡,一个商品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市场,一个市场不可能容纳所有的产品,市场始终存在空白、空档和空隙;三是许多尚未脱贫人口的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仍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可以说没有疲软市场,只有疲软企业;没有疲软消费,只有疲软商品;没有疲软顾客,只有疲软商店;没有疲软职工,只有疲软领导。要学会做买方市场下的生意,要善于在过剩产品条件下,寻找短缺的空间。

第八,批与零的关系。不能重零而轻批,不能有零无批,只有批零一体,才能协调发展。自从20世纪90年代市场开放以来,不管是我们工作安排,引资范围、流通理论的研究,都偏重于零售,而忽视批发。重零轻批在各级政府中都不同程度上的存在。零售只是区域性经营,它的辐射范围是有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发关系到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全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的开拓。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取决于零售业态的集中度,还取决于批发发展产生的辐射力和吸纳力。因此,一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参股或控股的大型批发企业在市场的主导作用。二要坚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主体的批发体系。它包括的零售为主的小商品市场、以批零兼营商品交易市场,以批发为主的商品专业批发市场、以现代交易方式为主要形式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商品采购中心(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它们纵横交错、遍布城乡,已成为中国批发商品的主要形式。三要积极推行网上批发和连锁批发。这是远近交错的批发形式。网上批发是电子商务的一项基本内容,以BTB为特色,实现远距离、跨时空,门对门的批发业务,而连锁批发利用连锁网点,兼营批发,就近服务于小商小贩和团体用户。同时,充分发挥大型百货、仓储商场批零兼营的批发业务。四要充分发挥大大小小供应商的中介作用。大量供应商的存在已成为中国批发体系中的又一个特色,充分发挥着传统的二级、三级的批发作用,或直接送货上门,或在大超市、大百货店内设专店、专柜供应,或与零售商进行多种形式的联营联销,已构成中国流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要保护和扶持中小供应商的发展。五要大力推行各种形式的代理批发,特别是国内、国际品牌的区域代理,稳固现有的供货关系,积极扩大品牌的区域扩张,促使更多的品牌走向全国市场。(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商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