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贸易自由化视角下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中国的影响探讨

2015-01-03包茜娅西南财经大学成都61113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自由化集团化贸易

■ 包茜娅(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113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经济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兴起也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产生。区域经济集团化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外在表现组织形式,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实质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商品贸易、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信息的相互流动,各国经济发展逐渐出现生产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这是国际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经历了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式。

而在这个国际化大生产的国际市场中,为了实现国家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国之间需要进行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优劣互补,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或提供所需的有关人、资本、信息等要素,这就要求贸易自由化。如今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全球贸易自由化,以达到最大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应正确应对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概念界定

(一)全球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是指一国为了提高本国经济效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逐步降低商品、服务的进口限制,提供相应的贸易优惠待遇的过程。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形成发展和国际分工扩大化的结果。贸易自由化有助于世界经济贸易、资本、信息在国际间有效流动,因此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协议弱化政府对贸易的行政干预,放松对服务贸易的管制,促进贸易自由化,构建世界市场的公平竞争的规则。

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认为同一产品在两国之间的差价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原因,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专门生产在国外卖价较高的产品以获得最大利益化,形成国际分工,最佳地整合利用各国的资源。大卫·李嘉图(1817)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某一产品的不是该国在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假如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而其中一国在生产这两种产品上均处于有利地位,而另一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不利地位,通过生产优势的比较,逐渐发展为处于有生产优势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一种产品,而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则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一种产品。这样的国际分工让处于优势和劣势的两个国家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取得经济利益,还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又被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同一地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临近的国家,以国家为单位实行经济联合,形成的区域性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一般而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由地理位置相邻近,经济体制、经济仿真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条约的形式,协调制定共同行为准则,协调关税、贸易、货币等,允许成员国的商品在本地区中自由流动,最大化地消除经济贸易壁垒,互利共赢,共同取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区域经济集团化开始于1950年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起来。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二战后第一个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世界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两大主要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相互广泛合作,都卷入了组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浪潮中。当今世界经济中已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非国家关税同盟等等。

全球贸易自由化视角下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特征

如今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早期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战后的短暂的经济联盟,如苏联1949年1日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并没有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当时占据着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是有着绝大优势的美国,彼时世界经济是一个“一核多边”的国际经济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动,日本和欧盟的崛起,“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兴起,世界经济朝着多元化发展,形成以美、欧、日为核心的经济集团化趋势。如今世界经济交流加快,经济全球化席卷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各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世界经济的混战中。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贸组织的成立使各国达成规模空前的贸易自由化协议,将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使各国的关税水平不断降低,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区域经济集团化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一)区域性扩大化

区域性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所谓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在同一地区的一些国家为追求相互间的最大效益化而联合起来形成的结果。往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组建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欧洲联盟最开始只是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逐步扩大,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洲联盟,欧盟拥有28个欧盟成员国。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下,区域经济集团化开始跨地区跨洲际发展,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有21个成员,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华台北、泰国、美国、越南,涉及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地区),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二)贸易内容增多且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内容逐步扩大化。区域集团化的最初目标是为了自由的商品贸易,建立市场统一、关税同盟等。但随着共同市场的逐步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壁垒几近清除,为了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的领域,区域贸易协定所涉及的内容从最初的货物贸易关税向贸易多元化发展,区域经济集团成员国内部的贸易内容涉及投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环境保护、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内容明显增多。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范围内不断形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各有侧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此同时,以关税、市场一体化为开端的区域经济集团逐步扩大加深一体化进程,从市场一体化、生产一体化从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不断发展,一体化领域不断扩大、程度加深。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欧洲联盟。欧盟从最初的欧洲煤铁联营,到关税同盟,扩大到共同农业政策,并使商品流通领域从生产领域扩大到分配领域;后来共同体开始实行共同的财政预算制度,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货币同盟,促使欧盟形成金融一体化。与此同时欧洲经济联盟各国还通过《政治联盟条约》采取相互一致的外交政策。

(三)合作与竞争相统一

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就集团内部的合作看,区域经济集团化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各个集团成员国之间形成不同程度的资源优势互补,成员国进行贸易往来时实行关税互惠,降低进出口门槛,消除贸易壁垒,共同促进成员国经济和谐发展。然而集团成员国之间也存在竞争压力,各成员国在区域内自由流通的程度可能因对区域外的国家不同的贸易和关税政策有差别,他们实际上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区域经济集团里的内部联合和相互竞争有助于强化竞争力,不断推动内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使国际分工更为合理。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与到区域经济集团化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必然之路。然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不利的影响,中国需明确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以有效果断的方式应对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下的区域经济集团化。

(一)区域经济集团化加深中国的国际区域合作并加大开放程度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3.72万亿人民币,增长7.9%;进口12.11万亿人民币,增长7.3%;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亚太经合组织、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与中亚次区域合作、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曼谷协定。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让中国逐步参与并加深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中,如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实施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不断打开国门,加大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与国际的区域合作。

2013年中国对欧盟、美国、东盟贸易增长。其中,中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欧美日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期,中国对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8.6%。东盟等对外贸易的增长表明中国抓住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劲头,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然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表明中国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合作层次低,大多数是与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合作,范围较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区域经济集团化要求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如加大与拉美、非洲、大洋洲澳大利亚等跨洲洋地区的合作论坛对话。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外资的流入

区域经济集团化促进资本的跨国界流动。2013年,中国吸收外资平稳回升,保持正增长的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2773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近年来吸收外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上,如2013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总量的一半,达到52.3%,其中社会福利保障业、电气机械修理业、娱乐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68.63%、308.8%和117.42%。区域经济集团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资,由之前的制造业、加工业到现在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保持一致;中国的外资流入主要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外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流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动力,同时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效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的问题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仍然摆在首位。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跃居世界第一,10年来中国累计消费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53%,年均增速为世界的3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持续供应。目前中国拥有较大的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60%以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1.8%,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中国能源占有量不足,人均能源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源能源越来越呈现出短缺的现状。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等战略性问题。2011年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13%,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由本世纪初的32%上升到58%,中国自1993年后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从2009年起煤炭也由净出口变成为净进口。“东北亚天然气管道国际会议”、 “东北亚天然气管道论坛”都是中国通过区域经济向周边的国家如俄罗斯等实行天然气合作,获得大量的天然气支持。尤其是2006年以来,中国加强了和俄罗斯国家的原油管道合作、天然气合作、石油合作,通过向俄罗斯东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地输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开发基金,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极大地弥补了东北及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区域经济集团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首先,区域经济集团化要求中国实行较低的关税,这对中国企业本土的产品造成威胁和冲击。区域经济集团化意味着中国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这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如发达国家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绝对优势的经营方式直接威胁中国企业,如金融业、服务业等,同时其绝对的竞争优势也会给中国刚刚发展的新兴企业带来一定的打击。

其次,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外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发展经营模式,中国的企业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自身的发展步伐,提高竞争力,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升级,形成协同统一的产业链,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如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多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退税,支持和鼓励进出口企业要以国际先进的环保标准为产品生产的标准,争取从源头上生产低耗能的绿色商品,形成并发展健康长效稳定的加工贸易模式。这些都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警示和挑战,但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球贸易自由化视角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策略

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通过提高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深化国际区域合作,引进外来技术,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良机,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 。

(一)坚持自由贸易,深化国际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有很大的活跃度和灵动性,中国应坚持自由贸易的态度,以自信、坚定的态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通过政府间的谈判与交流,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深度开展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开展会议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沟通。通过组织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网站,向国内外的企业提供系统全面的合作信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2013年8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积极注重实施开放政策的表现,这是顺应全球自由贸易化趋势的结果。这在为外资企业的技术、资金提供流入渠道的同时,也给中国涉外企业提供动力,不断调整对外投资,走出国门。中国应坚持全方位、有侧重点的对外开放方针,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竞争力。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立外贸品牌

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提高经济竞争力,是能够更好地参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需要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较高素质的丰富劳动力加强劳务合作,切实加强中国的经济竞争实力。

同时在国际贸易保护背景下,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更多贸易壁垒,应该主动看到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缺陷所在,参与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时,企业应通过技术改进和生产规模的优化,不断提高自身产品水平,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再者,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象征,是企业的有力号角,深化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使产品拥有真正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应积极组建和大力发展跨国公司,改变企业力量分散和小商小贩式的对外模式,积极实施“走出去”经济战略,在其他国家投资设厂或者合资办厂,带动资本输出和产品出口,促进中国全球化道路的发展,树立中国企业的形象。

(三)努力提高开放程度,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在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联合中,中国应不断扩大经济领域的联系和交流,努力提高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改变对外关系中的经济地位。同时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结合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政策,加入世界贸易中。同时应对不同的区域集团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实行不同合作内容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如图们江地区受到朝鲜半岛局势不稳定的影响,应以地方政府合作为主,通过建立珲春-罗先-哈桑跨国经济合作区,不断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和对话。而对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则主要集中在深化交通、能源、投资、旅游、农业、边境贸易、环境、卫生、禁毒等领域。

综上,新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更加多元化,全球经济的世界化发展要求贸易更加自由化,不同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之间的经济合作、跨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活力,国际分工扩大化使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随着世界经济越加紧密,各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经济集团化不会停止或消亡,而是将会进一步发展。

1.姚华松,许学强.诸侯经济、一体化经济还是不完全一体化经济?—论珠三角区域发展之路[J].热带地理,2009(3)

2.苑春强,张茂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及其与ECFA的互动[J].亚太经济,2011(1)

3.姚娜.贸易自由化下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现实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3(4)

4.居占杰.试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J].青海社会科学,2009(4)

5.赵颖.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10(1)

6.刘思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探讨及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1(3)

7.董青,李玉江,刘海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及重组[J].科技经济市场,2009(3)

8.卫自光,杨德辉,覃洁贞,陈洪毅,王兆林,周青.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5)

9.秦春花.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与协调[D].山东科技大学,2012

10.龙云安.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集聚与平衡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1)

11.赵光瑞.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江淮论坛,2009(2)

猜你喜欢

自由化集团化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略谈金融自由化
贸易统计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贸易统计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