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掷实心球教学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读“我们是老师的实验品”一文有感

2015-01-03陈高峰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连贯性实心球测试

各抒己见:点击本刊文章 议论课改热点

投掷实心球教学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读“我们是老师的实验品”一文有感

陈高峰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519110)

最近,笔者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4年第9期薛全忠老师所撰写的题为《我们是老师的实验品》(以下简称原文)的文章,笔者结合近6年来所带的两届高考体育专业学生训练投掷实心球的实践和体会,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薛老师商榷。

一、单凭测试成绩对比,不能判断学生投掷实心球动作的缺点

原文中提到:第一节课测试学生六种姿势下投实心球的成绩,根据成绩分析并判断学生直立式投掷实心球的优劣,从而对学生进行分组。笔者认为,在统计学中,不能单凭六种姿势投掷成绩的对比,就可以判断每个学生投掷实心球的动作缺点。学生投掷实心球时,肌肉力量差、蹬伸不充分、出手角度不合理,这些缺点不是单凭测试成绩就能确定的,需要教师现场主观判断。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把所有学生的动作完整地观察一遍。因为,如果要在一节课内,测试学生六种姿势下的投球成绩,就必须把学生分成六组以上测试,教师却不能把自己劈成六份去观察。也许会有人认为:培养六位体育学生骨干,让他们替教师去判断就能够完成这一目标。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判断投掷实心球时动作的优缺点,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短时间内是培养不出来的。例如:出手角度问题,站着投掷、躺着投掷、坐着投掷等,它们的出手角度应该是多少?同时,还要根据测试者的身高、力量的大小、球的落点等因素,最后做出主观判断这位测试者出手角度应该是多少较为合理,体育骨干可能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文章中又提到:“测试结果显示:上肢力量差占10%……出手角度不够合理的高达60%左右。”笔者认为,教师刚做完示范动作,学生完全没有经过实践和体会,就马上用这个示范动进行测试,学生的动作技能正处于学习新动作的泛化过程。而这个泛化过程中肌肉的外表活动表现为:动作僵硬、费力、不协调、有多余动作等。因此,学生投掷实心球时出现问题的机率相当高。那么,第一节课所产生的测试结果,不能准确说明学生的动作缺点,因此,第二节课就不能正确地进行分组练习。

二、纠错时机要恰当

原文中提到:第二节课是分类教学与练习(组织有针对性地练习与指导)。笔者认为,教师还没有讲解投掷实心球动作要领,学生还没有机会练习投掷实心球动作,教师也没有机会观察学生练习投掷实心球动作,是不会洞察学生动作的错误,更谈不上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纠正错误动作一般在动作形成的分化过程。

三、重复练习,巩固正确的投掷动作

原文中还提到:“在第二节课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练习,达到正确投掷动作的固定和成绩提高的目的。”薛老师的观点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笔者观察,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之前,过早追求投掷实心球的成绩,会导致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上肢,不注意体会投掷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这样会破坏刚形成的不稳定的动力定型。2009年至2011年,笔者指导体育专业考生进行投掷实心球训练。当时,学生们的投掷动作没有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笔者要求学生要多体会投掷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期间,有一位学生嫌练习太繁杂,便在投掷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上肢上,只用上肢发力,不注重投掷动作的连贯性。结果,投掷成绩当时确实比较理想,因此,他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方法是对的。最后,他形成了一个不协调的动力定型。最终,高考上,他投掷的成绩也比正确动力定型的学生差。

四、投掷实心球教学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笔者认为,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学时,可分步进行:第一步,要求学生把投掷动作按顺序做出,即:下肢蹬、躯干挺、收腹、挥臂、拔指,要求动作基本连贯,这是动作的泛化过程。第二步,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把投掷动作连贯做出。投掷动作越连贯越好,注意加快动作速度,这是动作的分化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指出学生不能盲目追求投掷成绩,多体会投掷动作的连贯性。第三步,要求学生体会投掷时动作的节奏,体会实心球在手上由慢到快的速度感觉,力求球出手时达到最快速度。这是动作的巩固过程。第四步,经反复练习,把初始投掷时注重节奏感觉,转化成可以随手做出自己的投掷动作,这是动作的自动化过程。

广东陈高峰

猜你喜欢

连贯性实心球测试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心理测试
实心球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四元素登上元素周期表
心理小测试
测试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