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的对策探讨
2015-01-02俞天荣
文/俞天荣
一、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的销售收入
营改增后,企业进行销售收入确认的过程会发生变化。需要先把不包含增值税的情况确认后再进行核算,相比于之前的把营业税纳入进去核算利润的方式,这样核算出的利润会有数额上的差别。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利润来自于收入减去成本。营业税作为一种价内税,增值税则是一种价外税,当企业在增值税前提下确定收入时,原来需要缴纳的营业税是以含税价确认的,但营改增后,销售收入则是以不含有增值税价格确认的。过去的企业营业税的算法是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方法得出会计核算量,这样的算法下,企业的营业利润及利润总额下降。但在增值税的环境下,这样的会计核算不能作为成本计算,所以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总量,可以说,营改增后企业的会计利润会有所虚增。因此,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税收金额,纳税业务的核算过程都会产生变化,因此企业的利润额也会产生变化。
(二)企业的流转税额及行业差别
在营业税前提下,它是根据企业得到的收入进行计提,在这个计提过程中,没有抵扣项目,所以就会产生重复纳税的情况。营改增后,增值税的前提下,纳税人的抵扣进项税额有效减少了税收负担。在税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所承担的流转税负与其它各项附加都会相应下降。
在行业差别上,营改增后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会产生不同的纳税情况。因为营改增后,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是可以抵扣应纳税款的,所以企业必然会选择在外购过程中尽量取得增值税发票。但对建筑业企业来说,由于其管理过程中项目地点多,施工地点不定,施工过程中需要采购的建筑原材料各类多,采购的途径多,但在采购的过程中,按规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难度大。这样一来,建筑企业就无法用增值税进项发票抵扣其进项税,企业就需要缴纳更多本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那么建筑企业的利润总额也就会受到影响。
二、营改增后企业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业务能力
在营改增之后,应根据政策变动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考虑到营改增的过程中,营业税与增值税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差异很大,所以企业应对所有涉及到纳税财务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企业的供应商,如企业的外包物业服务,合作的快递公司,企业的广告设计与中介审计单位,企业的施工项目外包商,固定资产与软件采购商等提供的服务全部都要索取增值税发票。基于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倾向于选择具有正规财务核算体系,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与服务商进行合作,进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通过各项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抵扣增值税负金额。
(二)规范管理过程
企业应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规范发票管理,从发票的取得到作废都要有严格的管理流程,避免出现伪造和虚开发票的情况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在会计核算体制下要考虑到营改增后融会会计核算都发生了改变,企业的纳税管理中科目增多,核算要求难度增加。如果此时的企业还未对自身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在适应税改新政的过程里就会造成核算不实,偷税漏税的情况。一方面要对企业的应纳税种与税率进行不同的设定,在此前提下再对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另一方面要根据税改新政要求构建出新的税务工作流程,满足营改增的业务要求,进而有效降低涉税风险,合理减少企业的税负。
(三)成本、利润与价格方面
在营改增的作茧自缚下,企业的产品定价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核算利润。在营改增之后,企业应马上着手进行产品的合理定价,对收入的预算工作进行管理。特别是在本行业营改增之后的服务变动与价格变化应保持重点关注,对自身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实际利润进行重新核算,并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着手进行预测。
在企业的运行成本方面,企业的利润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既是面临着一次考验又是迎来了一次机遇。一方面营改增必然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降低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收益增加的情况下必然要借机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调控,有效开展企业的产业转型工作。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税费负担构成与流程来分析自身的经营情况,通过合理避税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如营改增后,中小企业的外购服务可以得到更多的税务抵扣,那么企业就应利用这项变化尽量把涉及到自己生产方面的服务进行外包。这样的主辅分离操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可以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与生产条件进行自己的业务专业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面临我国营改增的税改政策时,应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进行调整。一方面应密切关注本地区本行业的营改增工作开展的情况,把税收内控管理的核心调整为增加进项税额抵扣,通过预估性的税务筹划来赢得更多的改革红利。不断寻找与扩大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渠道,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主动适应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
[1]樊月琴.浅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
[2]黄进敏.浅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