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及其与抑郁倾向关系的研究
2015-01-01郝建秀
陈 娜 杨 曦 郝建秀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
职业紧张是工作场所中社会心理因素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或者工作要求与能力、资源、需求不相匹配时所产生的有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1]。职业紧张可直接表现为职业倦怠,重者可能会产生心理、生理问题,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2,3]。在医疗资源紧缺、医患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护理人员因其工作性质、环境、社会地位和风险等原因造成的职业紧张要比其他职业更为突出[4],对护士健康及工作效率等方面不良影响显著,亟待解决。目前对职业紧张与躯体疾病相关的研究较多,职业紧张与抑郁倾向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与发生抑郁倾向的相关性,以期为改善护士工作环境,促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4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在天津两所三甲医院的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并没有自报有精神病史;②在编在岗,正常上班;③愿意配合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问卷、职业紧张量表和Zung’s抑郁自评量表。一般人口学问卷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称情况等内容。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5](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OSI-R)评价调查对象的职业紧张状况。OSI-R包括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3个子量表。职业任务子量表包括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和工作环境6个维度;个体紧张反应子量表包括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4个维度;个体应对资源包括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4个维度。每个维度均包含10个条目,共14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两个子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紧张程度越高;应对资源问卷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紧张的应对能力越强。OSI-R量表的折半倍度为0.688,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14。
采用 Zung’s 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评定患者的抑郁状态。SDS包括20个条目,每一条目按五个等级评分,评定时间为最近1周。SDS评定的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以SDS评分指数在0.5以下者为无抑郁倾向,指数≥0.5为有抑郁倾向[7]。现场填答问卷,填写完毕后进行空项、漏项核查,填写内容完整无误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后退法筛选相关因素,并计算各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 95%CI。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27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64份,回收率95.3%。所有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其中来自内科 75名,外科 51名,急诊 36名,门诊56名,其他科室(儿科、妇科、针灸科等)46名,平均年龄(29.3±6.8)岁,平均工作时限(12.3±7.2)年。
2.2 职业紧张状况 264名护士OSI-R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3个子量表的得分分别为(173.0±20.3)分、(99.3±17.3)分和(124.2±18.4)分,量表总分为(396.5±25.6)分。OSI-R得分与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护龄及职称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护龄和职称的职业紧张状况不同(P<0.05)。
表1 264名护士人口学特征及职业紧张量表得分
2.3 抑郁状态发生情况 264名护士SDS平均得分为 (48.7±9.8)分,其中SDS评分指数≥0.5者138人,抑郁倾向的发生率为52.3%。调查对象抑郁倾向与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护龄及职称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和护龄与调查对象抑郁倾向的发生有关。
表2 264名护士抑郁倾向发生率比较
续表
2.4 职业紧张状况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OSI-R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3个子量表得分与SDS得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0.63和 -0.40,均P<0.01。以是否存在抑郁倾向为因变量,以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个体特征(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护龄)和OSI-R量表得分为自变量,拟合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后退法筛选变量,计算各因素的OR及其95%置信区间(表3)。结果显示,最终进入多因素模型的变量有年龄、职业任务子量表得分、个体紧张反应子量表得分和个体应对资源子量表得分。其中,年龄大、职业任务子量表和个体紧张反应子量表得分高是抑郁倾向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个体应对资源子量表得分高是抑郁倾向发生的保护因素。
表3 护士抑郁状态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护士职业紧张情况 职业客观要求与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是造成职业紧张的重要原因,而护士工作在医疗临床第一线,工作责任重大,工作要求高,加之工作中突发事件较常见、轮班作业等因素,使得护士成为职业紧张的高发群体[8]。本研究证实,264名护士OSI-R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子量表得分及量表总分均高于成渝两地专业技术人员常模,而个体应对资源子量表得分低于成渝两地专业技术人员常模[9],说明护士处于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护士的职业紧张水平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30~40岁年龄段的职业紧张水平最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护士多为业务骨干,工作任务繁重,同时还要面对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家庭问题有关。工作5~15年的护士和护师职称的护士职业紧张水平较高,可能与其为工作量大、频繁倒夜班等因素有关,与年龄的分布特点呈一定的相关性。
3.2 临床护士抑郁倾向发生情况 抑郁倾向是指由于情绪的低落和冷漠等而导致的由悲观和失望所构成的负面心理状态,它是一种亚临床状态,不同于临床意义的抑郁症,只有其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严重危害自身的社会能力时才考虑诊断为抑郁症。抑郁倾向是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能力的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本研究表明护士抑郁倾向的发生率为52.3%,情况不容乐观。目前,职业紧张被认为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职业紧张是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10,11],越来越多地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本研究表明,排除年龄、婚姻状况、护龄等因素的影响后,抑郁倾向发生仍与职业紧张状况相关:职业紧张程度越高,抑郁倾向的发生率越高;而个体对紧张的应对能力越强,抑郁倾向的发生率越低。近些年的研究也表明,较高的职业紧张会显著增加抑郁的发病率,职业紧张还是抑郁症状加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社会支持对抑郁倾向有反向调节作用,较高的社会支持会降低抑郁倾向的发生率[12]。
4 小结
职业紧张在护士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是抑郁倾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针对影响职业紧张的因素,采取干预,保护和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是重要任务之一。护士自身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积极参加娱乐休闲活动,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增强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和科室领导应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工作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增强护士对职业要求的适应能力。
〔1〕 余善法.加强职业紧张研究促进职业人群身心健康[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4):248-251.
〔2〕 王辉,陈崴,邱泉.社会支持和职业紧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16):2473-2475.
〔3〕 余善法.充分认识职业紧张危害加强职业紧张预防与管理[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2):81-82.
〔4〕 吴思英,李煌元,王晓蓉,等.医护人员亚健康状态与职业紧张因素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8):1038-1039.
〔5〕 史广玲,刘夕珍,朱玲,等.ICU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37-539.
[6] 耿淑霞,刘静,安瑞.综合医院女护士抑郁焦虑共存与生命质量调查[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2):160-163.
〔7〕 马红梅.经内镜结肠息肉电切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关因素研究[J].天津护理,2014,22(3):192-193.
〔8〕 潘竞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J].天津护理,2013,21(6):542-543.
〔9〕 朱文芬.重庆市主城区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
〔10〕 Melnyk BM,Hrabe DP,Szalacha LA.Relationships among work stress,job satisfaction,mental health,and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s in new graduate nurses attending the nurse athlete program:a call to action for nursing leaders[J].Nurs Adm Q,2013,37(4):278-285.
〔11〕 Siegrist J.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at work and risk of depression:evidence from prospective studies[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8,258(Suppl 5):115-119.
〔12〕孙亚强,毛利锋,冯建良,等.某电子企业洁净车间作业人员职业倦怠感和抑郁倾向及紧张状况[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7):5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