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界融合”论声乐教学及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2014-12-31林健丹
林健丹
摘 要:“视界融合”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已引起了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关注,本文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声乐教学及演唱中借鉴“视界融合”的意义。在实践的声乐教学体系中,由于缺乏即兴创作的能力,演唱者难以克服演唱中的困难,从而对声乐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为了克服演唱者的心理障碍和技术上的不足,实现自我超越,演唱者可以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赋予声乐作品新的生命形式。本文基于哲学“视界融合”方法论对声乐教学及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展开探讨,对二度创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阐释。
关键词: 视界融合 二度创作 声乐教学 演唱
“视界融合”是哲学解释学的重要内容,哲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界融合,是以理解者自身的“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声乐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其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具有生命力的。因为正是由于接受者的参与,作品才得以进入具有延续性的不断变更的经验视野,并在这种延续中不断地进行着从简单的吸收到批判地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的转化。这种理论给予了实际的声乐教学及演唱重要启示:首先,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而不是完全抹杀学生的音乐“前见”,在尊重的过程中还要激发学生固有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进而迸发艺术二度创作的动力。其次,二度创作是声乐作品真实性和创造性的协调统一。表演者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将表演性融入的技巧性中,声乐作品中渗透了演唱者的情感,声乐作品演绎出新的感觉。二度创作对提高演唱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演绎声乐作品时,积极进行二度创作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的美充分展现出来。
一、“视界融合”下声乐教学中的二度创作
1.“教”与“学”的融合
当我们将音乐教学活动看作是“教”与“学”的融合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从而在声乐教学中激发出更多的二度创作的火花。因此,“教”与“学”的融合是声乐教学二度创作时,教师和学生首先应该树立的基础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某种时候是学生,学生在某种时候也变成了教师。正如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利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共同合作成长。”①因此,声乐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融合是师生共同去解读、理解音乐文本,创造音乐意义的过程,而这个意义又是一个不断延伸着的世界,它始终处于形成之中,从而为声乐二度创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2.“学”与“学”的融合
声乐作品是一个向欣赏者、演唱者开放的意义结构,每一个演唱者面对声乐文本都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学生对声乐音乐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立体的,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音乐理解是一个充满着个性化的活动,理解的多元性就是理解的个性化展现,因此,声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关注学生音乐体验、感知等理解活动的主动性,音乐需求的多样性,音乐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音乐理解,鼓励学生的批判质疑及发表不同的音乐见解。如果没有音乐体验与理解的多元化,也就不存在音乐理解的“视界融合”。正是多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构成真正的对话,正因为不同的音乐理解才构成了“视界融合”,统一的标准答案和固定的思维的模式无法构成“视界融合”。因此,声乐教学活动不仅存在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对话,即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不同的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针对声乐文本而产生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要求一个学生以自己的音乐理解标准去规范和要求他人,而是要将自己的音乐理解植入到他人的音乐理解之中,并从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学生之间的音乐理解对话与视界融合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学生之间针对声乐文本的每一次对话都有可能产生新的“视界融合”,而每一次的“视界融合”又会产生声乐文本的新的意义。这样,声乐教学活动中的音乐文本因为有了不同欣赏者的对话和不同的“视界融合”而实现了音乐文本意义的扩充,以此丰富了音乐文本的意义。
二、“视界融合”下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1.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
(1)二度创作是能够提升演唱者的音乐修养
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及素质的过程。演唱者首先要对适合二度创作的声乐作品做出选择;然后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创作工作;最后,完成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工作。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不仅个人技能的展示,而且体现了演唱者对创作方法、分析及理解原作的掌握能力。二度创作引导着演唱者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演唱技法,选择表演方式及方法,创作规律等技能,从而使演唱者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能。同时二度创作需要演唱者要学会处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这很好锻炼了演唱者心理素质,并提高了自身的乐感,进而提升演唱者的音乐修养及素质。
(2)二度创作能够促进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
二度创作的创造性使声乐作品旧貌换新颜,从而使声乐作品更加复合时代的特点,这对推动声乐作品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二度创作应该担负起的使命。事实上,二度创作一直在为推动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努力,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让更多声乐作品重现在大众面前,这是对音乐艺术性的传承和发展。演唱者将歌唱作为传递音乐信息的载体,继承我国的民歌、外国歌剧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流传和发展下去。二度创作正在不断丰富着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表演中,给予听众音乐审美的享受,陶冶了听众的艺术情操,同时也影响了当代人们的艺术审美情趣。
2.“视界融合”声乐二度创作对演唱者的要求
二度创作是声乐作品的升华,是演唱者本身对艺术的高层次追求。演唱者是二度创作的主体,要求演唱者本身具有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基础,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优化音乐作品。
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功底积累能够使演唱者深刻的理解作品本身,从而感悟到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而准确的领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因此,演唱者提高自己二度创作水平,需要注意自身艺术、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并从相关艺术领域汲取创作的养分。个人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多样性的知识架构,能使演唱者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二度创作还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良好的音乐素质,这样演唱者能够合理的把握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二度创作应该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特征,如调式、节奏、旋律等。作品内部细微的变化特点也是二度创作研究的关注点。演唱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声乐作品,从而准确的诠释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更好地以理解者的角度去“理解”、去参与声乐文本的二度建构。
三、声乐教学及演唱中进行二度创作的对策
1.深刻理解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往往饱含丰富的音乐内容,需要演唱者对其深刻理解,才能对作品进行优化处理和创作。演唱者应该融入作品的情境,深刻体会音乐与内容,并逐渐熟悉和掌握作品的特点。在演绎的基础上,演唱者应深化声乐作品的内容,以作品的情感为主线,根据词曲变化,对作品的层次、高潮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并适当的拓展作品内涵。只有深层的理解了声乐作品,才能完美的将作品真实地表现出来。例如演唱者在二度创作《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这一章时,把握到“怨”这个情感主线,想象着对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悲惨的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在表达作品感情的基础上,演唱者通过对声音力度、动作的姿势、眼神等的调整变化,表现抗日时期一个妇女的悲与怨。
2.优化处理作品的风韵
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韵味多种多样,二度创作必须在尊重原作品艺术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同时用不同唱法的风格、特点来表现歌曲的内容,使其符合作品真实的情景。在保留作品艺术风格与韵味基础上,对演唱进行优化处理。例如演唱者在进行歌剧类的作品二度创作时,要深刻理解故事的情节的发展,从而整体掌握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表现出戏剧的舞台艺术效果。
3.实现自我超越,激发作品的活力
二度创作的过程,需要演唱者融入大量创造性元素,因此,演唱者要表演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作品的创新和开发途径。表演应该让作者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样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声乐作品,尤其是传统声乐作品带有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可能与当代人们艺术欣赏习惯不符,因此需要借助二度创作对作品进行艺术创造,使其提高到新的层次,让广大观众更容易接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演唱者,每一次登台都是对自己创作的一次检阅。演唱者应该积极探索其中的问题或微笑的瑕疵,努力使表演更加完美。一次次的重读是必要的检查手段,也是构建音乐框架的过程。部分演唱者一次性的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在以后的表演中,此曲的表演照搬原来的模式,甚至手势、神情都没有一点变化。这种没有新意的歌唱使作品失去了本身的生命力,因此只能被各种创新思路的作品埋没。作为一名声乐艺术家,要重视自己的每一次演出,不断的对演唱和创作进行创新,从而赋予作品本身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对声乐初学者而言,演唱上的不断创新和自我超越,对提高作品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实践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声乐教学及演唱中借鉴哲学理论中“视界融合”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演唱者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演唱者自身音乐修养的提高。二度创作不仅要求演唱者对作品内容深层次的理解,还要求演唱者能合理的处理作品的风格韵味。二度创作使声乐作品挣脱了外在束缚,使演唱者在自我超越中创造出更具艺术魅力的声乐演唱形式。
注释:
①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徐苏明.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徐冰.浅谈声乐表演二度创造的重要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1).
[5]周自明.声乐演唱二度创作本质意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0).
[6]张晓钟,王必主.试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