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评价关键因素分析
2014-12-31张晓丽
张晓丽
摘要:内部控制机制虽近年来普遍受到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但是实际实行状态却并不佳,在内部控制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站在宏观角度,通过分析国内外内控机制实施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企业内控机制中的各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关键性措施。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健康顺利发展。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实施 有效性 关键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机制是我国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程序与方法。内控机制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成功的先决条件。 内控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内控机制还能确保我国各类法律规定和企业规章得到顺利贯彻与执行。企业在内控机制的保障下,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配置资源,还能有效规范与避免内部违规和外部欺诈等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产权机制的发展与企业改革改制的进展,内控机制逐渐被人们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普遍应用于各企业之中。内控机制已在我国企业的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控机制的实施效果不仅关乎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关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倘若内控机制不完善,则可能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行中存在漏洞,甚至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失去控制、生产经营出现混乱。在现阶段,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对我国各类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内控机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一)内控机制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国外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标志,该《框架》于1992年在美国由COSO委员会正式提出。1994年COSO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增补。该《框架》提出,内控机制的有效性需由五方面要素予以支持。即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 控制活动 (Controlac-tivities)、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信息与交流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自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来,内部控制机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许多企业所采用。并在此过程中,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相关学者与实践家,都纷纷对内控机制的设置与实施等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机制除了用于指导企业内部管理之外,其建立还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后来,COSO委员会于2004年4月对外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除了对原《框架》继承包含了主题内容之外,还对内控机制进行了扩展,正式将内控机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
(二)内控机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内控机制在我国的引入原因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并在改善其经营管理的同时,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组成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于2007年3月对外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相关学者与实践家围绕内控机制的整个体系,针对内控机制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融合进行了热烈探讨。
后来,我国财政部又于2008年5月正式对外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并提出该《规范》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鼓励执行。纵观我国内控机制的设置不难发现,其对COSO报告进行了大量借鉴。不仅在形式上借鉴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控机制5要素,还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
二、内控机制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及有效性分析
(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普遍不高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内控机制发挥效用的基础与前提。内控环境的好坏能够影响企业内控制度的贯彻与执行。目前,虽然我国各企业都建立并实施了内控机制,但是对内控环境的建设却并不到位。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普遍不高,很多管理者认为内控机制仅是“纸上谈兵”。还有些企业虽然拥有内控机制,但是该机制却并未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与人员。不仅如此,内控机制在企业的很多领域都存在盲区,尚不健全。由此造成企业管理秩序相对混乱,财务信息也存在失真风险。由于企业内控环境的不到位,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力缺失。此外,内控机制与企业的整个治理结构与治理成效是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而内控环境的建设不足也将导致企业难以保证公司治理的实效性。
(二)我国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关系有待提高
内控机制的良好发挥与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的权责分配与很大关系。目前,由于我国企业所受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与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各职能部门的设置与人员分工之间既不清晰也不合理,常常导致经济业务存在“踢皮球”现象。而且,各部门与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紧密配合,严重影响了内控机制的正常执行。此外,理论上讲,内控机制的执行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予以监督。而且一直以来,内审都是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相当重要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简单化的经理管理模式,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实际变为由其监督自己的上级,监督效果可想而知。内控机制的实施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三)我国企业的内控机制多为“纸上谈兵”,尚不健全
内控机制从最初发展至今,都要求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企业只要围绕具体风险制定相应的内控机制,便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也是内控机制在制定中较为实际的策略。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机制普遍都不够健全与完善,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很多企业在控制活动的实施中都并未严格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各职能部门与岗位的设置都尚未实现相互监督、制约的目的。此外,很多企业除了内控机制的设置之外,在授权审批方面也应加强执行力,对重要经济业务的审批处理上,可采取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