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重构

2014-12-31刘新春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刘新春

摘要:内部控制建设对于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陷的基础上,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阐述八大构建方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是实施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承担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了更好履行职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2012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对于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经济行为、强化风险管理和控控、提高服务效益、推进反腐倡廉具有积极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存在很多问题。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问题积小成大,甚至产生严重违法乱纪,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内部控制环境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单为负责人或者员工内控意识薄弱,缺乏认识,企业缺乏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官本位”意识严重,觉得内控是限制自己的权利。或者有制度,不去主动执行,甚至不接受内审的建议。对风险缺乏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

其实,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保护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成长利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不健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位内控本身的制度问题。原来我国有些内控制度,但是不系统。新的内控规范颁布了,我们看到了进步,但是缺乏的解释公告和配套指引,导致可操作性不强。二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已建立的规章制度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覆盖所有人员和所有业务活动,意出现无章可循、无规可依。或者出现内部控制岗位权责不清、不能有效的岗位牵制和制衡等。

(三)内控措施、方法和流程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岗位设计不合理。如会计出纳混岗、出纳负责银行对账工作、物资采购验收同一人等等。授权支付权限不明确、流程不规范, 签字时一把手“一支笔”,没有权限的限制,分管领导成摆设。关键岗位人员不培训、教育评价和长期不轮岗等等。

(四)缺乏监督

很多时候,行政事业单位的在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性,工程造价等专业人员缺乏,无法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监督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重构

面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这样多的缺陷,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去完善,进行内部控制方法重构。根据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主要方法有: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所谓不相容岗位,就是从相互牵制的角度出发,不能够由一个人兼任的岗位,如出纳和会计。具体而言,就是提出事项申请的岗位和事项进行审批的岗位分离;内部审核审批岗位与具体执行业务的岗位分离;业务执行的岗位与信息记录的岗位分离;业务审批岗位和执行岗位与内部监督岗位分离。需要合理设置关键的岗位,明确责权。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下属单位等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所授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强调授权的范围、程序和责任,目的是确保相关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开展活动,防止相关工作人员未经授权行使相应的权利、开展相应的活动,防止审批人超热授权范围审批业务。

(三)归口管理

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管控事项性质和管理要求,结合单位职责、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在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的前提下,明确单位内部各个业务的归口管理责任单位的控制方法。

(四)预算控制

预算是根据单位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单位业务活动的财力支持和经济活动的基础。预算控制是对预算业务的控制,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必须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所有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

保护资产安全和有效是内控的基本目标之一。财产保护控制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方法。主要有: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即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和处置报批等;清查机制包括定期盘点、不定期抽查、账实核对等措施。

(六)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信完整有效方法。包括:建立和健全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着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确保会计人员能够正确行使责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证账表的处理程序,使报表有章可循和有据可依。

(七)单据控制

明确经济行为的单位外来的报销和内部表单的控制方法。包含两个意义:一是将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单据制度化;二是使用和管理单据要规范化,包括单据填制、审批、归档和保管,减少不合法单据出现,减少小金库。

(八)信息内部公开

就是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在单位内部的一定范围内,按照既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公开,以达到加强内部监督,促进部门内部进行沟通协调以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主要是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和2012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搭建信息公开的平台、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信息流程、深化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基础工作,使信息公开工作做到主题明确、程序规范、方式灵活、政令畅通和回复及时。

总之,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就是内部控制的机制,是指在为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结合内部控制的原理,并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原理。通过内部控制的方法重构,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满足其全面经济活动风险管控的需要,规范内部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刘华,曹霞.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有效实施[J].经济师,2014,(7)

[3]闵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