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OSO框架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
2014-12-31王敏
王敏
摘要: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颁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这些配套的指引方针只是针对企业,没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性文件。并不是说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执行内部控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对资产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也没有完善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约束机制以及监督机制,随处可见乱收费以及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增强管理力度,使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COSO框架 内部控制 问题 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拥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顺利的完成,提高资产的事业效率,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保障,是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的重要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训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再一次控制,想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控制目标,经过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措施以及相关程序。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防范以及管理控制经济活动产生的风险,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进管理方法,强化内部控制力度,总体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非常的不完善,在法律法规上只有少数的行政法规对此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法》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现有的内部控制审计法律已经开始暴露出其弊端以及缺陷,逐渐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2、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系统不完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相应的不足和缺陷,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责不分离、职务重叠,内部控制审计的操作程序也不健全,最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完整性不够,频频出现经济事项违法违规的现象。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际执行力度不够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以及审计人员的派任都是由上级直接负责的,在行政关系上是直属于上级领导管辖,没有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独立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上级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造成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失效严重,致使审计工作无法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4、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只侧重于审计财务收支状况、审计违法违纪情况、审计事后情况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传统形式的审计工作已经被时代抛下,已经无法适应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审计的需求,所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开拓相应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发展的需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内部控制审计意识不够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根本没有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在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识浅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管理制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在管理制度的实施上也只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没有严格的规定,也不具备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机构设置以及审计人员配备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需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需要成为一个履行内部控制检查作用的重要机构。并且检查、分析、建议、评价各项经济活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置独立性强的审计机构以及设置独立性强的审计人员。
二、从COSO框架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
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将控制环境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因素: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其他开支方法存在以及执行的基本控制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职权分配、领导者观念、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审计委员会、风险偏好、董事会、员工的文化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价值观等。就控制环境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强化建设内部控制审计环境。首先需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高层领导的风险监控知识和风险管控意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断规范,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掌握程度。其次是不断完善收支、预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管控制度,不断完善每一项经费的审批,从根本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一)监督
根据COSO框架可以知道,监督指的是经营管理部门针对内部控制管理监督以及内部审计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系列再一次监督和评价活动。监督是对在一定时期内,一个评估系统运行质量的考察活动。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独立的评估行为、持续性强的监控行为、或者是结合评估行为以及监控行为来实现。从行政事业单位监督的实际情况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需要适应单位的经济活动,如果不适应就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直到适应为止。不断改革传统落后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内容,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审计以及决策评价审计,同时还要强化经济合同控制评价审计等相应的审计项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单纯的进行事后审计,完全忽视了事中监督的作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还要做好事中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面性,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正确的分析和辨认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风险评估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过缜密的分析之后,明确了那些因素影响风险管理的实现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就需要排放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针对其影响程度来制定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重大项目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将风险评估工作考虑进去,同时不断的完善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体系,通过规范性强的风险测试、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系统的、科学的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产生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
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的控制活动是实现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主要保障。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通过分析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去进行内部控制实施。此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置独立性强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给予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足够的独立性,不强行干预。同时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道德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顺利的控制完成。
(四)信息与沟通
在单位组织内部,每一方面的信息都需要保持较高的明晰度,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从上级领导获取明确的信息,做好自身的准确定位,明确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明确自身跟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取得信息的方法是使用下行沟通方法。所以,非常有必要强化横向沟通、斜向沟通以及上行沟通。首先需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领导的重视。其次是不断的完善分析论证、集体研究、技术咨询等相整合的决策机构设置,最后按照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反馈去修正内部控制系统,为内部控制的准确、有效实施提供切实的保证。
综上所述,不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 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资金活动风险的产生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领导班子的风险监控意识、强化信息的沟通,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与此同时配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及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审计工作人员。因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完善很大程度依赖于全方位审计活动的执行,所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就需要不遗余力的做好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参考文献:
[1]李锦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2,10(15):102-103
[2]周曙光,陈丽蓉.内部控制审计:企业风险管理与政府监管[J].财会月刊,2011,7(11):332-335
[3]张爱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5(04):521-523
[4]吉新.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07):546-5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