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25对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的检验价值
2014-12-31尹东梅冯昊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人民医院陕西定边718900
尹东梅,冯昊奎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人民医院,陕西 定边 718900)
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其当前的发病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卵巢位于盆腔的深处,病变隐匿,不易被发现,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为此需要进行早期诊断。众所周知,肿瘤标志物是检测早期肿瘤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具有简便、客观且创伤小等优点,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1]。目前已经有许多种肿瘤标志物用于诊断卵巢癌,包括人附睾蛋白4(HE4)、糖链抗原125(CA125)等。笔者具体探讨了CA125对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的检验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8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均经临床和病理证实。年龄18~67岁,平均(49.55±3.11)岁;根据FIGO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20例,Ⅲ期28例,Ⅳ 期5例。临床表现(可合并):腹痛腹胀50例,不规则阴道流血23例,肛门坠胀、骶尾部痛各8例。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5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年龄18~66岁,平均(49.44±2.8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CA125检测:所有入选者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以微粒酶联免疫定量法测定CA125值,仪器为北京源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诊断标准:正常参考范围按说明书设定,以35 U/ml为界值,>35 U/ml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对比采用χ2与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测定,观察组的血清CA125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CA125测定值对比
3 讨论
原发性上皮卵巢癌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居第三位,但是其死亡率却位居第一位,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并且其当前的发病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2]。不过调查显示75%左右的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而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5%左右,为此需要进行早期诊断,不过常规的盆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均很难发现早期的病变[3]。
CA125是比较常见的肿瘤标志物,高水平CA125见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以血清CA125含量>35 U/ml作为阳性判断标准时,其预测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3.1%、39.3%、60.8%。同时恶性肿瘤中CA125水平会不断升高,而良性疾病往往稳定在一定水平。而随着化学发光仪的普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已成为鉴别卵巢肿瘤性质的常规项目。如果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是基线水平的2倍,就应立即进行物理检查或者病理检查确诊[4]。观察组的血清CA125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Steffensen在分析健康对照组和卵巢癌患者血清标本时,分别检测其中的瘦素、催乳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巨噬细胞抑制因子和 CA125水平,结果显示当灵敏度为95.3%、特异性为99.4%时,这5个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筛选恶性肿瘤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检测CA125[5]。
总之,血清CA125的检测对上皮卵巢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 沈泽忠,甘洁琼.SF、CA125及CEA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报,2008,14(1):79.
[2] 马水清,沈 铿,郎景和.恶性肿瘤风险指数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36(3):162.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4-274.
[4] 史惠蓉,寇歆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及患者血清CA125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2):324.
[5] Steffensen KD,Waldström M,Pallisg ˙rd N,et al.Panitumumab and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in platinum-resistant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with KRAS wild-type:the PaLiDo study,a phase II non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J].Int J Gynecol Cancer,2013,2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