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武侯祠的历史沿革及其保护发展历程

2014-12-31刘红玉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刘红玉

[摘 要]据《明嘉靖·南阳府校注》记载,南阳武侯祠始建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唐朝时期的南阳武侯祠、诸葛草庐已经名扬天下,出现在文人雅士的大量诗作佳篇中,宋金对峙时遭到严重的破坏,曾一度不复存在,元朝,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在元延佑四年(1317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受朝廷之命到南阳武侯祠宣诏书,命名为:“武侯祠”,南阳武侯祠有了法定的地位。明清时期在元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祠宇的保护并不断进行修葺。把五十年代进行土地改革,武侯祠祭祀田分给周边佃户耕用的、六七十年代诸葛书院作企业职工的家属院居住人家和作为武侯祠完整的一部分景点的龙角塔,进行了征收和翻修维护,尤其近些年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我们立足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观,明确提出诸葛亮文化概念,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文化,弘扬诸葛亮文化精神,在卧龙岗附近征收120亩的自留地,南阳市博物馆的领导还对卧龙岗武侯祠进行了大面积的硬件投资建设,先后投入二千多万元,完善武侯祠基础设施,抢修文物古建使今日的武侯祠焕发着勃勃生机。

[关键词]南阳武侯祠;历史沿革;保护发展

南阳卧龙岗,千古名胜地!地何以名,以诸葛而名;何以胜,以诸葛而胜。坐落在南阳市西南隅高岗一带连绵起伏地就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十年躬耕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发生所在地——南阳名胜武侯祠。199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现占地面积为230余亩,目前为馆、祠、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南阳武侯祠的建祠、祭祀活动始于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校注》记载,公元235年,即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第二年,蜀国大将军黄权率族人和属僚在南阳诸葛亮曾躬耕的旧址上建庵祭祀;从此以后就有了民间祭祀活动。兴盛于唐朝,唐朝时期的南阳武侯祠、诸葛草庐已经名扬天下,出现在文人雅士的大量诗作佳篇中,譬如: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武侯庙》:“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白居易《咏史》:“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巾。”刘禹锡的《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更是使南阳诸葛草庐名扬天下。宋代,由于宋太宗的推崇,诸葛亮作为忠臣贤士,与孙膑、管仲等同受到与孔子一样的礼遇。南阳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的古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葺。公元1138年一代名将岳飞也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来到卧龙岗武侯祠祭拜先贤并挥泪手书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宋金对峙时期,南阳武侯祠、诸葛草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度不复存在。宋朝太学博士陈与义在《次南阳》中写到:“卧龙今何之,有冢以半摧。空余乔木地,薄暮鸦徘徊。”

元朝,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元朝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蒙古贵族占领北方乃至统一全国,面临着如何统治这个原来封建机制运转下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问题,在耶律楚材、杨惟中、姚枢等儒士的辅佐下,元代统治者逐渐懂得了利用孔子与儒学思想灌输人民的重要性。元至大元年(1308年)秋七月,诏加先号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又立武成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等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遗官,行三献礼。元代中央祭祀诸葛亮之制,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在之地的私祭、官祭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之后,成为一种制度,每年春秋两祭,牲以羊、豕等,并由职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的枢密院派出高官主持祭拜仪式。于至大二年(1309年)春建诸葛书院,诸葛书院落成后,得到元武宗的认可,遂由翰林学士承旨陆钜夫为碑文书篆《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一文。武宗对南阳创建诸葛书院的认可,反映出元代统治集团对前代功臣、烈士的崇敬,使南阳的祭祀诸葛亮的活动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元延佑四年(1317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武侯祠宣诏书,命名为:“武侯祠”。从此以后,南阳武侯祠有了法定的地位。

明代,朱元璋在封诸王,“藩屏皇室”的同时,为了让子孙能稳坐皇帝的宝座,大肆屠杀为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功臣大将。但是,为了抚平其大开杀戒的心理阴影。明二十一年(1388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于是定周公旦、太公望、张良、萧何、诸葛亮、岳飞等,继续保留唐宋以来诸葛亮从祀的地位,深刻反映了“忠”字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明宣德(1426—1435年)中,南阳知府陈正伦“岁以八月二十八日为侯忌辰,而致祭焉”。明嘉靖七年(1528年)颁布《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规定了祭品和祭日。分为春秋二祭。春季为农历二月十四,秋祭为农历的八月二十八日。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阳武侯祠出现了驸马都尉邬景和代嘉靖皇帝朱厚■祭拜诸葛武侯。据南阳《卧龙岗志·祭诸葛忠武侯文》载:“维嘉靖十八年(1539年)岁次已亥,三月已巳朔,越初八丙子,大明皇帝遣驸马都尉邬景和、礼部侍郎。谕祭于汉忠武侯诸葛亮。曰: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戮力王室,拜二表乃行。观其■孟德,走仲达,孔明其人豪欤。惜乎!将星陨地,中道而殂,汉遂不振,皆天也,非人所不能也。表中有祠,谕祭有仪。灵爽不昧,尚其歆之。”清朝康熙皇帝十分敬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谕:“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在乾隆盛世年间,南阳武侯祠达到了最鼎盛时期,武侯祠占地面积多达四百七十多亩。诸葛亮不仅从祀于历代帝庙之内,而且从祀于至圣先师孔庙之内。诸葛亮受到了帝王一样的礼遇。清代各地武侯祠的祭祀诸葛亮的活动,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隆重。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日之在天中,”“水之流地下,不朽永垂”。正是诸葛亮忠君、爱民的思想,以及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受到了官与民的永恒纪念。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按照前人题咏和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修建和复建了小虹桥、梁父岩、老龙洞、半月台、古柏亭、野云庵等,复置躬耕田,重建了诸葛草庐,形成了以诸葛草庐为中心的“卧龙岗十景”。此外,还整修了仙人桥、宁远楼,保存了三顾遗踪三顾桥,又移建诸葛书院于祠前。嘉庆年间重修关张殿,咸丰年间增建龙角塔,随后还编撰了清版本《卧龙岗志》。民国期间河南建设厅厅长龚浩复建淡宁读书台,南阳地方官府除了祭日祭祀外,新任官吏必至卧龙岗致祭,以示效法诸葛武侯忠贞、廉洁、勤政、爱民,弘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祠宇的保护并不断进行修葺。五十年代进行土地改革,武侯祠祭祀田分给了周边的佃户耕用。六七十年代诸葛书院也作为企业职工的家属院居住人家;作为武侯祠完整的一部分景点的龙角塔,由于建路,隔离了出去,与武侯祠整个院落只能隔“路”相望。八十年代初武侯祠占地面积为187亩,到了九十年代,武侯祠进行了恢复和修建,在2000年经过大量的工作后,让居住在书院的居民进行搬迁,诸葛书院逐渐恢复了原貌和教化育人的功能。又征回了武侯祠原有的祭祀田,形成了现在的230余亩地。近些年来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我们立足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观,明确提出诸葛亮文化概念,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文化,弘扬诸葛亮文化精神,还要在卧龙岗附近再征120亩的自留地,以卧龙岗为“龙头”打造文化产业链,充分发挥南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历史文化名人打造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深刻挖掘三国历史文化。

另外,南阳市博物馆的领导还对卧龙岗武侯祠进行了大面积的硬件投资建设,先后投入二千多万元,完善武侯祠基础设施,抢修文物古建,对武侯祠的大门的进出口、山门墙面粉饰整修、牌坊加固、大拜殿月台延伸铺设、《出师表》廊坊屋顶修葺翻新,草庐屋顶覆盖的茅草翻新,门楣、柱子、围栏油饰,对古柏亭、躬耕亭等进行科学测绘,严格按照文物维修工程的规范和要求,落实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对每一个构建进行登记编号,分类存放。半月台阶梯扶手青石镂空雕刻、宁远楼油漆、彩绘,对诸葛亮淡宁读书台落架大修,道房院的二十多间房屋的翻建、重修等。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的输液抢救保护,聘请省内外的林业专家和植物病虫害防治专家、土壤技术专家来馆指导古树名木的保护,根据古树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点,制定古树复壮。建立古树档案,进行树龄测定、编号、挂牌,安装保护栅栏及支撑架,强化园林建设,恢复园林生态,提升园艺环境品味,栽植侧柏400余株,松树200株、竹子200株,种植草坪60000平方米,月季2000余棵,维修卧龙潭,改造假山布局,着力营造古建、园林、人文和谐统一,再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色!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分析
温水小手拳研究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