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小手拳研究
2017-03-01范维
范维
摘 要:起源于峨眉派自门武术的温水小手拳,历经几代人的演化传承,已经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武术文化。它是一种近距离实战术,它有老架和新架之分,形成不同的传承体系。为了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温水小手拳,需要在文化起源、基地建设、竞技传承、竞技拓展、武医合一、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它的功能价值、传承价值和品牌发展路径。
关键词:小手拳 历史沿革 特点 拳架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2—0031—04
清朝末年以来,温水小手拳以其朴实、简洁、动作灵巧的风格,在当地独领风骚。经过传承人的潜心研究,将小手拳与运动健身、运动康复融合在一起,形成经久不衰的百年武术经典。温水小手拳,在演變流传过程中,有老架的沉淀与传承,有新架的创新与发展。不同地域的小手拳传承人,本着小手拳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万变不离同宗的思维定式下,呈现大同小异的个性化竞技套路发展,以多元化形式承载温水小手拳的文化价值,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竞技特征,有的朴实遒劲、有的细腻顺达、有的粗犷剽悍,从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展示了温水小手拳的内在魅力和本原特色。这种内在的共性包容,是对温水小手拳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而外在的个性张扬与创新,才能使温水小手拳走出历史的禁锢,打破传统思维下的绑架,找到弘扬温水小手拳传承发展的新出路。
1 温水小手拳历史沿革
温水小手拳,由于后来传承人的不同,有的称之为王家教、汪家教或偷袭拳,它主要来源于四川峨眉派武术罗门小手拳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有四百余年的传承历史,在温水当地也有近百年的传承发展史。温水小手拳的起源,应形成于四川峨眉八大门武术之一的自门,而峨眉派武术八门拳种有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自门、会门。自门的特点在于高桩长手,功架变换起伏较大,腿法应用相对较少,出拳时用鼻进行发声,讲究以气催力、以静待动,发力快速迅猛,动中求静,相得益彰,行于自然。
温水小手拳,主要创始人为王照清,人送绰号“铁驼背”,祖籍四川璧山,生于清朝光绪21年(即1895年)。上世纪初,王照清将罗门小手拳带入温水并传承发展,经过几代传承人的演绎创新发展,以其独特的竞技特点、运动风格和表现形式自成一体,成为具有地方特点的武术品牌——温水小手拳。温水小手拳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发扬光大,经久不衰,武术名家不断涌现,有金炎全、王树荣、张金才、丁华文、何庆辉、余仕怀、丁刚等,在西南地区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温水小手拳的传承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以张金才为传承代表的习水张氏小手拳;以王福贵、王福权为传承代表的温水王家教小手拳,以丁华文、丁刚为传承代表的温水小手拳新架。其中温水小手拳新架的传承推广最为普及,在当地学校也得到有效的推广,这为小手拳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温水小手拳的竞技特点
2.1 温水小手拳的小巧灵活性
温水小手拳,是以习水温水镇的“温水”为贯名,一意为地域名,代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武术,又意为法于自然、刚柔相济、行如流水,不拘形式,悟其“自门”;“小手”的要义在于拳掌的变换,出手时,发力要精,出拳要准,收放速度要快,形成一种短平快的竞技特点,其变换动作以根据实战需要进行调整,虚实有序,运用自如,套路流程呈现于手、眼、身、法、步,以“一打力、二打疾、三技巧、四眼力”为竞技著称。每一个攻防动作小巧灵活,在抨边抓拿时,表现出虚虚实实,进退袭击发拳出其不意,使防守者防不胜防。小手拳竞技过程,展示在小巧擒拿、磨穿扫栽、挑斩提登、贴身近靠、抨边铲摔、虚虚实实、攻防兼备等方面[1]。
2.2 温水小手拳的拳法刚柔并举
温水小手拳的拳法,体现于小巧灵活,应用自如。在千变万化中蕴含其至刚至柔,呈现刚中欲力,层出不穷;柔中待化,延绵不断。在抨边抓拿转换过程中,虚化柔,实化刚,刚柔并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同年龄的人群,根据自己身体素质,选择小手拳套路内容进行修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体素质差、体弱或大病后康复者,可以选择小手拳中的初级套路,如三战锤、八式锤、六合肘等,以柔化练习为主,起到强化、修复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及抗病能力;具有一定武术基础或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强化练习套路的力度、刚性,将劲道发挥为极致。小手拳追求刚柔相融,讲究有力迎面走,无力走两边,以防为攻,攻防转换自如。温水小手拳新架,是在老架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取长补短、自成一体,丰富了小手拳拳法刚柔的内涵和外延。
2.3 温水小手拳的内外兼修
中华武术,千百年来,在大江南北生生不息、传承不止,就在于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之精神、民族之崛起,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民族文化内涵承载,有竞技能力创新与拓展,有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小手拳是中华武术中的沧海一粟,同样承载了它的武术哲学,其拳理充满正气、刚正不阿,强调以武强身、以武济世、以武会友。重在内练心智、外练人格魅力,实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从而形成小手拳“正义、正直、正气”的武学文化精神。小手拳以弘扬正气为武道根本,以修炼武德品质为精神追求,以强化武术健身为行为要素,对构建练武者内心世界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温水小手拳的武医融合
中华武术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治病救人的功效。《少林拳术秘诀》记载:“盖之以三丰,绰号张腊遢,为明时技击之泰斗。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武当拳术秘诀》曰:“先练指而后必须认穴,认穴之后再记血流时刻表及穴道图,点有一指点、二指点之别,法有撞、拍、按、戳之分。”[2]由此可见,武术不但具有强身健体功效,保家卫国的责任,还具有治病救人的社会义务。只有武术造诣极高的大师,才能将武学与医道融为一体,才能救死扶伤,服务于社会。修炼温水小手拳,对骨伤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显著疗效。小手拳这种以武修身,以医济世,武医合一的应用特征,得到小手拳名家张宗林、王宗泽、丁华文等的有效承袭,并不断发扬光大,为骨伤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成为以武健身、以武救人的践行典范。
3 温水小手拳竞技套路与分类
温水小手拳,传承套路有12套,目前保存下来的有10套,流失2套。这10套为三战锤、八式锤、六合肘、反封锤、百虎投堂、将军挂印、老王坐殿、敞手锤、武当锤、总择锤。温水小手拳动作要领为“开点掩背磨腰眼,抬蹬侧身坐摘桃,榨标直偷带插肘,外加指进走咽喉。”它是一种近身格斗的实用拳术,讲究一招制敌,强调以防为攻,其精要特点为擒拿短打、进退袭击、捆身抱紧、扎腰合膝、虚虚实实、实中有劲。基本手型有拳、掌、勾、爪、指、标指、凤眼等;基本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歇步、独立步、跳步、偷步等;基本肘法有肌肘、倒肘、偷肘、开肘、盘肘、插肘等;基本膝法有頂膝、侧膝;基本腿法有弹踢、勾踢、铲踢、侧踹、翘脚等;散手单式有标指、扫锤、背锤、载锤、奥锤、风车手等[3]。
每一个套路都有自己独特的演练歌诀,如《三战锤》的竞技套路歌诀为“推开门户惊天地,磨盘旋转走两边,二郎担山十字手,弯弓射月力千斤,进步格挡奥锤击,撤步防守边锤打,将军上阵迎面击,指东打西翻背锤,卧虎探羊寒鸡式,引手肘击扫落叶,猛虎下山双推门。顺手牵羊边步叉,回头望月垫步打,拉弓收式门户关。”以客观形象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三战锤的演练轨迹。按竞技水平,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套路。温水小手拳初级套路有三战锤、八式锤、六合肘;温水小手拳中高级套路,有反封锤、百虎投堂、将军挂印、老王坐殿、敞手锤、武当锤、总择锤等。(见表1,表2)
4 温水小手拳的发展路径
4.1 挖掘整理,构建温水小手拳动态传承保护档案
小手拳,是在王照清传承峨眉派武术罗门小手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师承于陈松林。王照清将小手拳带到温水,经过不断的创新传承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温水小手拳。其传承人有何友培、丁华文、张金才、何庆辉等。每一位传承人以小手拳为根本,历经数代传承人的传承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和演练方法,久而久之小手拳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有张氏小手拳、王氏小手拳、汪氏小手拳和丁氏小手拳新架等,但它们都来自于温水小手拳的同宗同脉。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目前对温水小手拳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只存在一些零星的资料报道和竞技表述,在小手拳动作视频方面也有一些竞技呈现。要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温水小手拳,需要对传承人、传承谱系、传承路径、竞技套路、竞技特征、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多元的挖掘整理研究,建立动态保护传承档案。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运作发展模式
近年来,温水小手拳在文化传承、竞技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温水小手拳已经成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当地政府为了弘扬温水小手拳的地域价值功能,提出建立“一校、一街、一栈、一馆、一影” 的品牌发展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温水小手拳的健康发展。但要完成相关的运作工作,形成一种常态化,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及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各小手拳传承人的共同谋划,凝聚传承向心。首先加强温水小手拳竞技套路的搜集、整理与创新发展,以小手拳竞技特点为发展要素,挖掘、整理各小手拳传承之精华成为温水小手拳一家之大体,演练、编制形成温水小手拳竞技拳谱,进行相关文字表述;构建精品套路,常态传承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加强温水小手拳历史沿革、竞技特征、文化内涵、传承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扩大传承活动范围和影响因子,构建承载具有传承价值的理论文献;建立温水小手拳档案馆,通过竞技展示、文化宣传、价值开发形成动态保护传承机制,引导温水小手拳的健康有序发展。
4.3 构建“改革增量”,促进温水小手拳品牌效应发展
要把温水小手拳做大,就必须要拓展温水小手拳的传承市场,让更多喜欢温水小手拳的人通过运动参与,得到身体的、运动的、修身的、健康的享受与实惠。温水小手拳在地域传承发展进程中,展现了它丰富的竞技功能,以小巧灵活、刚柔兼备、内外兼修、武医结合为竞技特点。对小手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挖掘它的应用功能,要呈现它的时代价值,要与时俱进,惠及于民。从小手拳传承基地、档案馆、训练馆、小手拳学校的建设,都应组织一个小手拳研究团队,给小手拳的发展进行有效谋划,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时段的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段形成发展目标,建立品牌路径和发展形成体系。通过小手拳“一校、一街、一栈、一馆、一影”的融合打造,树立温水小手拳品牌发展新形象。
4.4 谋划“优进优出”,促进小手拳产业化发展
加强温水小手拳的科学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优进优出,在进行广泛推广小手拳的过程中,要选择有运动天赋的武术人才进行传承人的培养,拓宽传承发展路径。还有注重武道、武德修养的凝练与培养,武德是武者应具有的教养,只有德艺双馨的竞技者,才能承载小手拳的扬帆远航。引进有高学业、高素质的练武人才进入小手拳研究团队,为小手拳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要推进小手拳的跨跃式发展,必须对小手拳的传承发展史、竞技套路、竞技特征、文化内涵进行理论研究,著书立说,探究小手拳的内在文化价值。加强小手拳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探究它与哲学、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体育学等方面内在关系,建立科学研究、科学发展途径。在小手拳基地建设、俱乐部建设、学校教学要建立武术段位制发展路径,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院的联系,将小手拳融入到国家武术段位制的普及推广,建立新的发展思路和竞技拓展方向;加强小手拳的品质转换和价值推广,创建实用型科研团队,打造竞技运动、养生、休闲、旅游、服饰、产品等地域性文化品牌,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旅游。最终目的在于完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达到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4]。
參考文献
[1]温水小手拳百年发展史[EB/OL].http://www.doc88. com/p-1008586188139.html
[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编.武术研究(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6-158.
[3]温水小手拳概述[EB/OL].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681f9a100101cqcr.html.
[4]杨建营.武术文化内涵的提炼与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5):135-139.
On Wenshui Hand Fist
Fan Wei(North Guizho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Sports Institute, Zunyi, Guizhou 563006, China)
Abstract:Originated in the Emei Wushu, Wenshui fist art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has become a Folk Wushu cultur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kind of close combat operation, it has old and new frames, the forms different inheritance syste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heritage the fighting ar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enshui fist boxing need to do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cultural origin, base construction,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TCKM unity, brand building, personnel training,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to improve its functional value, heritage value and brand development path.
Keywords:Fist box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ist frame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