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第三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会议”上的致辞

2014-12-31铁凝

扬子江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华文写作者母语

铁凝

在“第三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会议”上的致辞

铁凝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第三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会议。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尊敬的嘉宾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第一届、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会议是在台湾举行的,今天,在具有崇高声望的南京大学举办第三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会议,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海峡两岸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对我们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文学的认同。这次会议的召开,一定会对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华文文学发展、深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参加这次会议,我阅读了一些资料。我注意到,关于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它的内涵、它的流变、它的特征、它的纷繁现象和复杂意义,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围绕着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形成了文学评论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语场域。在很多问题上,既有共识,又有争论,角度多端,异同互见,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深受启发和教益,也使我强烈地意识到,原来我们面对着的是多么宏大和斑斓的景象:在世界各地,在使用着不同语言的国度中,有越来越多的中文写作者,他们或他们的先辈远离了故土,散居各方,通过华文写作,他们深入地思索和表现着他们的独特境遇和经验,在颠簸流散中,顽强、珍重地寻求和确认自身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根脉。由此,伟大的汉语文学证明了它一脉千流的澎湃活力,在各不相同的背景和土壤中开枝散叶,生机盎然。

华人走向世界各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9、20世纪以来,移民之多、播迁地域之广尤为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新移民走向世界各地。伴随着这一历史过程,东南亚等地区的华文文学最早成长和发展,而如今,在北美、西欧、大洋洲和南美洲,也先后萌生和崛起了华文文学作家群。在21世纪,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如果说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那么,世界各地的华文写作者们和中国大陆地区、台港澳地区的同行们,就是这个村落中话语相知的比邻、心心相印的知己,在相互阅读、对话和交流中,我们领会着共同的传统和情感,也充分分享着一个悠久的文学传统在参与建构世界文学时的丰富经验和广阔的可能性。我们构成了一个文学的共同体,我们的母语就是把我们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亲、最牢固的纽带。

是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语言。语言不仅是用于交往,语言在最深沉、最根本的地方是文化与传统的故乡。我想,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在陌生的异域,在广大的人群中,当他蓦然听到李白、杜甫的诗句时,他一定会感到,那句子和音韵中就绵延着他的故土、他的前世今生。而当一个写作者提起笔来,当他的母语在笔端流淌时,他也一定会感到,一个语言与文化的家园召唤着他。严歌苓在《母体的认可》一文中谈到:“在异国以母语进行写作,总使我感到自己是多么边缘的一个人。而只有此刻,当我发现自己被母语的大背景所容纳、所接受,当我和自己的语言母体产生遥远却真切的沟通时,我才感到一阵忽至的安全感。”的确,母语的大背景是形成与维系世界华文文学的基础,而当世界各地的写作者们用汉语去表达各种跨文化的、混杂的经验和体验时,你们也在拉伸着汉语的弹性,开拓着汉语的表现空间。作为一个身在汉语故乡的写作者,我要向你们、向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你们孤独的书写,不仅回应着,也在扩展和丰富着我们共同的语言。

女士们,先生们,当我们说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现象时,我们谈的不仅是散居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一个更广大的层面上,也可以说,无论身在海外,还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华文文学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和读者的对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以汉语写作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就如同各种语言的文学被翻译成汉语一样,参与建构着21世纪的世界文学。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和各国汉学家、翻译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你们在可译和不可译之间的艰苦努力使得汉语文学独特的精神和气派为世界各国读者所领会,使中国故事和华人的故事流传在不同国度和语言的人民中间,在此,我要向你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承传与新创”,用大陆的通常说法,则是“传承与创新”。说法有所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我想,这五个字正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也是汉语文学伟大传统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就每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主题也让我想起艾略特那篇题为《传统与个人才能》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艾略特强调,面对传统,实际上并不存在传承与创新的二元对立,创新就是真正的传承,而传承也正是为了创新。所有前人创造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传统资源,但资源如果不勘探不开采就是沉睡着的,文学传统决不是一成不变地高高耸立在远处的一种绝对的存在,只有通过一代一代持续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的传统才会从浩瀚的时间深处呈现出来,并被赋予与时俱进的丰沛意义,成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精神上出发和回归的家园。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正是每一代作家的庄严职责。

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也是承传与新创的过程。当一个作家生活在异域,他写作的前提和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所属的世界离散、漂移到一个全新的、异质的世界,与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直接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他最熟悉的传统图景也会发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他从他的独特境遇中会看到传统的新面相,而通过重新发现和确认传统,他与刚才所说的“大背景”保持着遥远而亲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这种精神上的血脉相通,使得作家们经受巨大的颠簸和跨越,在碰撞中重新认识自我,实现新的创造。

这正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特点和力量所在。它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叉边缘地带,在非母语的国度用母语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和精神寄托,沿着文学作品的轨迹,我们与那些跳跃着的、寻找着的心灵不断相遇,在故土与他乡之间、边缘与中心之间、现代与传统之间,心灵的呼应方式千姿百态,世界华文文学的活力就建立在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之上,它是混杂的、多元的,更是跨文化的、跨界的。正是在这层层叠叠的差异之中,我们满怀惊喜地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传统具有多么强大的活力,它永远向着新鲜的人类经验开放,它在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中不断地焕发新的生机。

多年来,无论是表达乡愁,还是探求个体生存方式,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在“承传与新变”中已经成为绚烂的文学景观,他们与本土作家的写作双向刺激、双向互补,他们的承传丰富着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他们的新变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这海内外汇合而成的文学共同体中,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繁茂,气象万千。

加强与世界各地华文作家的联系和交流,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中国作协就致力于广泛联系旅居海外的华文作家,长期以来,与东南亚华文作家协会和文学社团保持着稳定的交流,与美国、加拿大等华文作家团体频繁交往。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高度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先后举办了“2000年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办了2000年和2003年的世界华文文学征文。在庐山、唐山、天津国际作家写作营的活动中,每一次我们都会邀请海外华文作家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作家出版社已出版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近百部,中华文学基金会参与主办了华侨文学奖,中国现代文学馆参与主办了国际华人作家笔会,鲁迅文学院招收了海外作家学员,等等。同时,我们也以各种方式,加强与台港澳作家的联系和交流。我们确信,这种交流和砥砺,对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都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伴随着文化和文学的复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汉语文学从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一路走来,走向无边的海洋和广袤的异域。前边是全新的风物,背后是温暖的故乡,世界华文文学必将在这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迎来更大的繁荣。

谢谢大家!

2014年11月2日

※著名作家

猜你喜欢

华文写作者母语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白马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论写作(创作谈)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写作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