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批评 从心开始
2014-12-30顾庆萍
顾庆萍
【案例回放】
中午放学,小溪像往常一样走向校门。不凑巧的是,德育校长在校门口站着,一看到小溪,校长就让她站住,校长大声问她:你胸卡呢?小溪说:我忘记戴了,说着就径直走出校门,校长又说:站住!可是小溪还是没站住。
等下午到校后,年级主任就找到了小溪,把小溪以前和学生打架,与妈妈大声回嘴的事情,都说了出来,批评了小溪一节课。正要让小溪回班上课之际,年级主任接了电话,小溪知道,这个电话是德育校长打过来的,校长和年级主任说的大概意思是请家长,明天务必来学校。小溪知道了这些后,心里很生气……第二天她妈妈来学校了。
【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了小溪违反学校佩戴胸卡出校门的规定,学校相关教师扩大了事件影响,并请家长配合教育的故事。
案例中除了当事人高一女生小溪之外,还有阻止小溪出校门的德育校长、对小溪批评教育的年级主任,以及没有出现的小溪家长。
这样一件事,在我们各个学校都会遇到,学校要求学生在出学校时佩戴胸卡是区分走读生和住宿生的常用方法,不同颜色的胸卡表示不同学生,比如有学校规定蓝牌是走读生,红牌是寄宿生,学校安保人员根据胸卡颜色和牌子上姓名决定是否允许出校门。
在此案例中,小溪作为一名高一学生,没有按规定佩戴学校胸卡出校门,是第一个错误;在德育校长大声询问其胸卡和阻止其走出校门时,小溪态度冷漠,不顾劝阻,径直走出校门,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是第二个错误。
年级主任在处理小溪犯错的问题时,没有秉持就事论事的态度,而是采用思想教育方式,且无限放大此次错误,导致学生不愿意承认错误,并形成了逆反心理。在接到德育校长电话之后,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而是将事件通报给家长,扩大了事件的影响,拖延了处理问题的时间,错失批评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校长作为当事人,在遇到学生犯错之后,首先自己不够冷静,大声呵斥学生,态度粗暴。在事件发生之后,自己没有及时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而是委托给年级主任,找学生家长,扩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变数,错失最佳教育时间。
此案例中,学生固然有错,但是學校的教育者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无针对性,态度消极,缺乏人文关怀。作为德育校长,遇到学生没有佩戴胸卡,他可以阻止其停下,将其叫入传达室,不在众人面前批评,可在传达室了解情况,保全学生的自尊。学生保全了自尊,也容易听取老师的批评。
如果学生当时不接受批评,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反思自己,而且应该亲自找到学生,具体了解情况,了解学生当时的想法,做适当批评。
作为年级主任,应该就事论事,少一些无故拓展延伸,可以仔细询问事件发生过程,了解学生犯错原因,并适当批评,不再扩大事件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事情,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首先要考虑批评的有效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关于“三块水果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对与错,而是不能做到从心底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三块水果糖”的故事,其中传递的信息,是对学生的尊重、宽容,是对学生改过的殷殷期盼。
希望批评有效果,希望批评能真正进入学生心中,教育者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冷静面对学生犯错。学生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犯错在所难免,教育者需要有这样一种信念,学生的犯错正是促进他成长的机遇。教育者作为一个旁观者,需要沉着面对学生的错误,客观看待学生身上的问题,冷静思考批评的策略和目标。
其次,具体关注学生本身。学生每次犯错,总有犯错的动机和原因。面对学生犯错,不是虚化学生个体存在,而是要面对此时此地此事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针对问题,具体分析,不拓展,不延伸,就事论事,有的放矢。
最后,批评教育,攻心为上。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批评教育要把握一个度,批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完善自我,而不是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因此在批评中,方式要因人而异,学生的心理年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等都要考虑。
本案例中,作为学校教育者,缺少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扩大了事件的负面效应。小溪作为高一女生,从年龄上看,正是青春发育期,心理成长处于自我逐步形成,与儿童心理逐步蜕变的关键时期,对成年人教育的逆反和对自我意识过分看重,是此时的重要特点。德育校长大声阻止,让小溪倍感丢脸;年级主任只关注小溪的缺点,放大了小溪的错误,并将此事通报家长。两位教育者都缺乏对小溪一个青春期女生成长的尊重与理解,使得学生无心犯下的小错,成为一件惊动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大事”,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学生犯错,教育者首先要有冷静和积极的态度,就事论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严格要求与宽容关爱同在,以促进学生改正错误。在批评中,虚化学生个体,漠视学生内心需要,无限放大学生错误,是教育者需要引以为戒的。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