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物教学与初中生人格塑造

2014-12-30李雯

考试周刊 2014年89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运用策略初中历史

李雯

摘    要: 历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学”,把人格教育引入历史教学,充分认识历史人物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优势,通过历史人物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可提高人格教育实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优良人格。

关键词: 人格教育    初中历史    历史人物教学     运用策略

人格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在需求、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实施的指导和教育。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给予他们良好的人格教育,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发挥历史人物教学的特殊优势,把人格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引导初中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充分认识历史人物教学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初中生人格教育现状分析。

现今初中生大多存在心理困扰,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自控力差,思维偏激,焦虑易怒等。可简单概括为:缺乏健全的人格。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看,初中阶段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的巨变使初中生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薄弱,若缺乏针对性人格教育,其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导致错误的人生取向。

2.历史人物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写道:“我们若要研究所有历史,必须先解答一个迄今未提出的问题:‘历史为谁而存在?”无疑,历史是人创造和独有的,是一门特殊的“人学”,成为今天“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的一门智慧之学。虽然语文、历史、政治都涉及人物,但文学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政治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可爱而不真实,哲学真实而不可爱,历史却是真实而可爱的。”初中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人物人格及其对后世产生影响的分析,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以人为镜、以史为镜”逐渐过渡到“以人格塑造人格”,凸显历史人物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二、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塑造初中生的健全人格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人生理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教师往往限于灌输历史知识,过于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而忽视历史人物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功能。为此,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痛斥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本书、一句话的印象……”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探寻历史人物教学对初中生人格教育的作用与有效途径。

1.革除历史教学弊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1)更新课程观念

初中历史教材中拥有大量人物介绍,不乏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他们拥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留下许多可供后人学习的事迹。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为例,在讲“晋楚争霸”这一史实时,以往教师只是简单地叙述“城濮之战”的经过,学生大多停留在“退避三舍”这一成语故事和“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一历史结果上。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巨大的育人功能,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如果晋文公不信守诺言,没有退避三舍,晋国能否获胜?”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城濮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与诚信有关的人格教育。

(2)深挖历史人物资源

由于历史教材篇幅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历史人物材料,适当补充,避免将历史人物教学停留在点、线、面的水平,整体探讨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将其形象立体化。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中,某些学生对教材中孔子的“仁、礼和为政以德”思想一知半解,教师可以“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为例,让学生感受“仁”的真谛。再从“中学生要自觉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谈起,让学生领悟“礼”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孔子的治国主张在今天是否过时”,教师补充时效性材料,令孔子的思想化故为新,赋予时代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强调:“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加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针对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可在课前介绍、收集历史人物资料的途径与方法,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通过主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还学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格自我教育。《思想的活跃于百家争鸣》一课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史料较丰富,教师于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查找与这些思想家相关的事迹和名篇佳句,课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请各组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还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构建历史人物教学系列活动。

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历史人物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各阶段的心理及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宏观规划。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七年级为中国古代史,涉及较多的历史人物和成语故事,可在每节课上课伊始,由一名学生讲述“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在学期末开展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成语故事比赛。八年级是中国近现代史,其中某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具有争议性,可引导学生进行随堂评价,也可布置学生写历史人物小论文、小传等,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九年级讲述世界近现代史,可组织学生开展“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活动,并对全班同学选出的名言进行归类和评比,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进行自我人格教育。

4.引导学生剖析历史人物心理。

初中历史教材涉及众多历史人物,若能剖析其心理,不仅易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人物有亲切感,还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将他们的优良品格内化。例如,七年级学生学完《秦帝国的兴亡》一课后,教师布置学生搜集项羽的个人资料和相关评论,然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项羽展开评论。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想起项羽,总忘不了他乌江自刎前曾三次感慨: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组织学生围绕“项羽失败与性格的关系”进行讨论。通过对项羽心理进行剖析,学生得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并非是“天亡我”,而是其人格的缺陷导致他的灭亡。最后教师总结:“性格影响命运。”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剖析历史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在理性、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训,健全自己的人格。

5.开展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活动。

一些学生存在不善交流和协作的人格缺陷,以历史人物教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历史人物,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开展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学生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演讲者、听众都能从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中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又如举办历史剧大赛,在剧目的编排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背景,并能“以人为镜”,探讨现代人际关系、人际冲突及解决策略,还能从中学会合作与分享,懂得理解、谦让,学会相互鼓励,获得积极向上的人格体验。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马克诚,刘文武.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培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志宏.历史人物与历史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1997.11.

[6]姚淑慧.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Z].http://www.cnki.net/default.htm

此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论文,作者系本课题主持人。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运用策略初中历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人格心理学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重要意义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