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现存问题研究
2014-12-30汤明伟
汤明伟
摘 要: 本文主要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现存问题为研究重点,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时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等三个方面。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步入正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国家。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公共体育教学 现存问题
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具有一定的意义。高校公共体育顾名思义便是以高校中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授课对象,以提高其身体素质为教育目的的公共课程。多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加之大学特有的体育氛围使高校公共体育开展得顺风顺水,但在表面繁华的背后,高校公共体育却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得到解决,便会妨碍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下面笔者结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经验具体探讨高校公共体育现存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时间的问题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为了整合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授课,将原先初高中体育教学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翻一倍,采用90分钟的大课制,采用大课制后确实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便利,但是,给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学生不可能整节课90分钟都处在剧烈的运动过程中,因此,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降低必要的练习强度,以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休息,而休息过程中学生的心率和体温会降低,对接下来继续上课和高质量的教学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每课课时过长不符合大学生实际运动情况,不利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除课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外,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总时间也存在不足,国家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学前两年均要进行体育必修教学,第三年为选修,在这一过程中,必修一共有两个学年,四个学期,而每一学期当前国内的教学时间大概在16周到22周,也就是说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仅仅上16次到22次体育课,再减去下雨、刮风等天气,实际教学时间更是少得可怜,稍有运动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么少的锻炼次数是很难获得增强体质的效果的,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课时时间和每学期总的课时数量方面均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真正将增强学生体质,完善高校教学序列,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作为时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主流趋势是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气功、毽球、健美操及形体运动等。国内除地方院校的校本课程外,几乎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这是时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一个怪现象;除了教学内容相同外,公共体育教学课时也存在很多雷同,如篮球主要教学内容是运球、上篮、传球、投篮等,很少出现其他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但全国各高校公共体育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即使中小学基础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不外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在中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多为运球、上篮、传球和投篮等。试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上课过程中教师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也几乎相同,在重复多年以前的教学内容,这样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怎会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怎会点燃学生的上课激情,大部分学生几乎都在敷衍心态下学习体育,直接制约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需要对当前高校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甄别,并且深化具体的课时授课内容,让学生所学内容不至于仅停留在表面上。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受传统评价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多为终结式评价方式,也就是在期末根据学校规定的技术评定,给学生一个相应的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严重制约部分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由于学生之间的运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初高中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部分即使平时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在期末的技术评定过程中依靠以往的运动基础也获得了很好的分数,而部分相对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很难获得高分,这一评价存在严重问题,使部分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练习但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继续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遭到打击,需要进行改革。
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具有一定的意义。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时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等三个方面。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步入正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国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唐炎,宋会君.体育教师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3]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学科学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