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复习教学中的类比

2014-12-29潘苏琴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4年6期

摘 要:数学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新教材正是按照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原则而开发. 在学习或者探索知识的途径中,类比和猜想是我们接受新知常常使用的方式,其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引导作用,更对解题教学有重要的思维迁移作用.

关键词:数学;类比;高考;复习;教学

数学新知的自我建构往往需要合理揣测,高考创新型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猜想和类比,因此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类比、猜想,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一种方式.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为重要,问题的发现有时缘自猜想和类比.” G·波利亚也曾说道:“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

就高中数学而言,类比猜想能力的运用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要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的能力,还受到诸如学生的数学水平、认知能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和数学素养等因素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解题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既解决数学知识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高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例谈数学类比和猜想的实践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特殊与一般的类比

类比是G·波利亚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个人会依据存在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的正确结论为前提(包括各种各样的经验和外部成果),以及个人的直觉猜测去推理未知问题. 这样的推理从观察、分析、猜测出发,依据个人的数学直觉,通过类比、联想、归纳来提出猜想,是比较符合感性认知较强的中学生.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类比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如果问题的一般情形比较难解,可以类比到特殊情形去考虑;从特殊情形可以类比到一般情形,使结论更一般化.

例1 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①sin213°+cos217°-sin13°cos17°;

②sin215°+cos215°-sin15°cos15°;

③sin218°+cos212°-sin18°cos12°;

④sin2(-18°)+cos248°-sin(-18°)·cos48°;

⑤sin2(-25°)+cos255°-sin(-25°)·cos55°.

(1)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2)根据(1)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选择②式,sin215°+cos215°-sin15°cos15°=1-■sin30°=1-■=■.

(2)类比猜想:三角恒等式为sin2α+cos2(30°-α)-sinα·cos(30°-α)=■.

原式=sin2α+cos2(30°-α)-sinαcos(30°-α)

=sin2α+(cos30°cosα+sin30°sinα)2-sinα(cos30°·cosα+sin30°sinα)

=sin2α+■cos2α+■sinαcosα+■sin2α-■sinαcosα-■sin2α=■sin2α+■cos2α=■.

说明:对以类比推理为主要考查对象的推理问题,我们通常以发现探测性的手段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之上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进而用理论证明的方式达到目的或否定猜想.

■三维与二维的类比

几何中类比猜想比较广泛,常常将三维空间的对象与二维平面中的对象进行类比;二维平面中的对象与一维的对象进行类比.例如:平面与直线类比;线分面与点分线类比;空间角与平面角类比;多面体与多边形类比;球和圆类比等等. 先来猜想和类比一组定理:

定理1(三点共线定理):设O,A,B是不共线三点,对平面上任一点P,有■=x■+y■,则P在直线AB上的充要条件是x+y=1. 定理1为高中生熟知,类比得到定理2.

定理2(四点共面定理):设O,A,B,C是不共面四点,对空间任一点P,有■=x■+y■+z■,则P在平面ABC上的充要条件是x+y+z=1.

例2 如图1,OM∥AB,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运动,且■=x■+y■,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当x=-■时,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图1

说明:这是一道比较新颖的向量试题,有很多种解法. 但笔者最近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共线共面及斜角坐标系下线性规划的角度,并类比猜想三维情形下的问题延伸,对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有了新的认识.

解析:如图2所示:

图2

P点所在位置位于斜角坐标系第二象限,且点P位置夹在两直线x+y=0与x+y=1之间,用坐标系的思想,即:满足x<0,y>0,0

类比:将认识推广到三维形式,由定理2可知:对空间任一点P,有■=x■+y■+z■,则P在平面ABC上的充要条件是x+y+z=1.

类比题:如图3所示,点O∈平面A′B′C′∥平面ABC,点Q在三棱锥OABC内部运动(不含边界),记■=x■+y■+z■,则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若x=■时,则y+z取值范围是多少?

解析:以OA→x轴,OB→y轴,OC→z轴建立空间斜角坐标系,Q点所在区域满足线性约束条件:x>0,y>0,z>0,00,z>0,故0

说明: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不必拘泥于坐标系的选取,单位长度的选取也可依题而定,自由度和灵活度更大,重新审视向量基本定理在共线方面与直线知识的交汇,为坐标系类比、拓宽思路提供了新的视角.

■具体与抽象的类比

特别地,对一些抽象函数用常规的方法较难解时,如果已知它的性质与具体函数的性质相似,将其类比,即利用“具体函数”帮助思考,常可化抽象为具体,使问题的求解变得简单.

例3 (抽象函数的定义域)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函数f(x+2)的定义域.

变式训练:函数f(x+1)的定义域为(-∞,1]∪[2,+∞),求函数f(x-1)的定义域.

分析:抽象函数定义域的理解对初学者而言是难点. 课堂上教师讲解例3时,强调了在抽象函数定义域解决问题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学生点头称听懂了. 然后,给出变式,发现能做对变式的学生很少. 那么问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从数学双基知识角度而言,定义域概念的理解并没有体现在抽象函数中,正如“工具性理解”层面停留在表象. (工具性理解是指:一种语义性理解——即符号A所指代的事物是什么,或者一种程序性理解——一个规则R所指定的每一个步骤是什么,如何操作.)

类比:从基础知识出发,笔者以具体感知辅以抽象函数的方法通过类比解决:

函数:f(x+1)定义域为(-∞,1]∪[2,+∞),具体感知:令:f(x+1)=■——类比:即:f(x+1)中的x满足x≤1或x≥2;

函数:f(x)定义域为(-∞,2]∪[3,+∞),具体感知:则:f(x)=■——类比:即:f(x)中的x满足x≤2或x≥3;

函数:f(x-1)定义域为(-∞,3]∪[4,+∞),具体感知:则:f(x-1)=■——类比:即:f(x-1)中的x满足x≤3或x≥4.

数学思想:解决抽象函数时,关注整体思想的运用,这里(x+1),x,(x-1)的取值范围是一样的.

说明:对函数定义域概念理解的不深刻,造成了学生对抽象函数中定义域是什么不能吃透,学生往往会认为(-∞,1]∪[2,+∞)指的是(x+1)的取值范围等等. 这是双基的不扎实造成的,导致学生在工具性理解下的懂而不会. 教师需要通过类比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对抽象问题的掌握上升到更高的理解层面.

总之,笔者就上述问题对类比猜想教学产生下列思考:

(1)类比推理需要适度性:对类比与猜想的教学一般比较适合应用于选择题或填空题的教学中,抽象与具体、特殊与一般、低维与高维是推理中经常被考查的,但是推理也不是完全机械的,诸如不再统一运算范畴之内的向量:不能用a·(b·c)=(a·b)·c联想类比到多个向量的乘法a·(b·c)=(a·b)·c.

(2)类比推理需要发散性:推理可以是概念性的、定理性的、经验性的,也可以是方法性的,具备推理的发散性思维往往能够更为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3)类比推理需要严密性:高考所要求的推理证明往往并不是完全严密的,是以合情推理居多的推理考查. 但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也要在平时注重对问题结论的证明与判断,否则易出现学生对不正确结论没有准确鉴定的误区,因此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努力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