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情推理的解题教学实践
2014-12-29游明波
摘 要: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上看问题,不能忽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教学培养,要把解题经验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衔接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情推理;解题教学
■讲与不讲的讨论
最近在高三的一次学情调研检测中,笔者遇到了这样一道压轴填空题:
题目1 已知实数a,b满足a3-3a2+5a=1,b3-3b2+5b=5,则a+b=_______.
笔者任教的理科班56名学生,解答正确的只有2人,其正确率几乎为0,笔者私下找了他们2人,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答题情况,他们表示不会做,是胡乱猜到答案的. 在接下来的集体备课中,备课组在讨论这份试卷的评讲问题时,又谈到了这道压轴填空题讲与不讲的问题,以下是当时部分教师的看法.
教师A:这道题的难度很大,学生的正确率十分低,我认为可以放弃这道题的评讲,不要浪费时间. 试想一下,我们讲了这道题之后,能保证产生什么效益?能保证以后再碰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做吗?
教师B:这道题的难度确实很大,但也可以评讲一下,让班上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了解一下方法,对他们以后的解题可能会有些帮助,当然,我们不要期望评讲了这道题后会带来多大的效益,对95%的学生来讲是没有用的.
教师C:教师A与教师B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讲与不讲没有太大的区别,我认为如果要讲,也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让几个学生了解一下方法即可,我看可以这样办,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与他们单独谈一谈解题方法,课堂上不讲.
对这道题的评讲问题,笔者在集体备课会上由于思考没有成熟,也就没有表态发言. 但讲与不讲的问题,会后笔者仍在继续思考,笔者也同意以上几位教师的观点,讲了之后,如果不能带来什么效益,确实不如不讲;如果要讲,那么就要产生效益. 我们是否可以从解题教学上下工夫而产生效益呢?为此,笔者对这道题的解题教学作了一个优化设计,并选择了相关试题对学生进行补偿训练,整体上感觉效果不错,现整理成文,与同行研讨.
■解题教学的分析
1. 函数的构造过程
对于条件a3-3a2+5a=1与b3-3b2+5b=5,如何构造函数?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构造函数f(x)=x3-3x2+5x,从而有f(a)=1与f(b)=5,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怎样构造出更好的函数,使f(a)与f(b)有较强的联系. 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学生,最终达到的目的是构造出函数f(x)=x3-3x2+5x-3,从而使得f(a)=-2且f(b)=2,但学生又随后发现函数f(x)不是奇函数,这时教师还要继续给学生指明方向,函数值f(a)与f(b)为相反数,接下来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研究函数f(x)的性质,教师应追问:我们有什么办法发现函数f(x)的性质呢?
2. 性质的发现过程
如何发现函数f(x)=x3-3x2+5x-3的性质?是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的一个解题策略:先猜后证,并且要强化此解题策略,因为大多数学生只有在含有探究字眼的题目中,才能想到运用此策略.
在这次教学中,笔者首先用问题引导学生,“我们在高一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时,是怎么得到这两个函数的性质的?”学生大多数会答“描点法”,继而又问“我们通过描出函数图象的部分点,得到函数图象,从而发现了函数的性质,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就知道归纳法了,还可以进一步强调,“对一些特殊的数列,我们是怎么发现它的规律的”,学生容易回答“是由a1,a2,a3等归纳出来的”. 如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继续处理这道题了,他们能求出f(0)=-3,f(1)=0,f(2)=3,f(3)=12,f(4)=33,可能有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点拨,提示他们再求出f(-1)=-12,f(-2)=-33,从而最终师生共同发现函数f(x)关于点(1,0)中心对称,所以a+b=2.
3. 本质的揭示过程
通过归纳法,学生发现了函数的性质,再揭示问题的本质就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证明.
法1:(坐标转移法直接验证)f(1+x)+f(1-x)=(1+x)3-3(1+x)2+5(1+x)-3+(1-x)3-3(1-x)2+5(1-x)-3?摇?摇=2[(1+x)2-(1+x)(1-x)+(1-x)2]-3(1+x)2-3(1-x)2+4= -2(1+x2)-2(1-x2)+4=0.
总结重现:函数f(x)关于点(m,n)对称,即f(m+x)+f(m-x)=2n.
法2:(与二项式定理联系)结合二项式定理,考虑系数关系,由于x3,x2的系数为1,-3,从而联想到(x-1)3的二项式系数,于是可将函数的系数配成f(x)=x3-3x2+3x-1+2x-2=(x-1)3+2(x-1),所以函数f(x)是由奇函数y=x3+2x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它关于点(1,0)中心对称. 这个处理方法比较简洁,但不太容易想到,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
法3:(平移的视角与奇函数联系)与学生分析,利用归纳的手段很容易得到函数f(x)关于点(1,0)中心对称,而奇函数是关于原点对称的,这说明只要将函数f(x)向左平移1个单位,我们就会得到奇函数. 于是,由函数f(x)的解析式,可转化到函数g(x)=(x+1)3-3(x+1)2+5(x+1)-3=x3+2x为奇函数,故函数f(x)关于点(1,0)中心对称. 由此教师可以说明命题者是怎样设计这道试题的:他是先选择了奇函数g(x)=x3+2x,然后将其向右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函数f(x)=x3-3x2+5x-3关于点(1,0)对称,最后运用函数值f(a)=-2,f(b)=2,整理得出了条件,要求学生求出a+b的值. 命题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函数的性质隐藏在平移中,使我们不容易看出来.
4. 练习的反馈过程
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道压轴填空题评讲后的掌握程度,也为了进一步强化归纳法在解题中的策略性应用,笔者通过反复寻找,最后看中了2012年高考数学四川卷理科数学第12题,由学生当场练习反馈.
题目2 设函数f(x)=2x-cosx,{an}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f(a1)+f(a2)+…+f(a5)=5π,则[f(a3)]2-a1a5=( ).
A. 0?摇 B. ■π2
C. ■π2?摇?摇?摇 D. ■π2
大多数学生能用数学归纳法得到答案.
投影展示一学生的解答:由函数可求出f(0)=-1,f■=π,f(π)=2π+1,f■=3π,f(2π)=4π-1,f-■=-π,f(-π)=-2π+1,由此归纳出函数f(x)关于点■,π对称,根据条件{an}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知a1,a2,a3,a4,a5关于a3对称,且f(a1)+f(a2)+…+f(a5)=5π,所以a3=■,所以[f(a3)]2-a1a5=2·■-cos■■-■-■·■+■=■π2.
教师追问:能不能揭示这道高考题的本质呢?
也有不少学生想到了函数的转换:由f(a1)+f(a2)+…+f(a5)=5π,得f(a1)-π+f(a2)-π+…+f(a5)-π=0, 所以f(x)-π=2x-cosx-π=2x-■-cosx=2x-■+sinx-■,若以x代替x-■,则f(x)-π可转化为g(x)=2x+sinx,所以函数g(x)是由函数f(x)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下平移π个单位得到的,另外容易验证:g(-x)=-g(x)且g′(x)>0,即函数g(x)在R上为奇函数且为增函数.
令an-■=bn,则g(b1)+g(b2)+…+g(bn)=0,且{bn}也是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由奇函数的对称性以及g(x)为增函数可知,b3有且只有一解0,于是a3=■,所以[f(a3)]2-a1a5=■π2.
教师点评:与原题一样,我们通过归纳法发现了这道高考题中函数的性质,于是有些学生就有目的地将原函数进行转换,最终揭示了这道高考题的本质,是命题者将一个单调递增的奇函数通过左右、上下平移形成的新函数,再结合等差数列的对称性命制的,我们从解题实践的角度出发,还是要想办法先发现结论,作为平时学习也需要通过论证来揭示本质.
■教学实践的感悟
1. 不能忽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教学培养. 本文中题目1与题目2从考查的要求来看,考生只需具有本文中大胆归纳猜想处理手段即可. 从大的方面来讲,合情推理能够让我们发现问题,给数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猜想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猜想的方法,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发现新的数学结论,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才能是轻松快乐的事.
2. 教师要把解题经验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衔接起来. 长期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往往有很丰富的解题经验,很多题目一拿到手,立即就能看出问题的本质,很快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迅速得出结论,但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它们都是陌生的,因而我们的学生要从零开始思考. 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教师的解题经验与学生的“零思考”衔接好,就会使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步伐,就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就会使他们的学习产生困难. 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上看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充分估计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再结合自身解题的优势,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