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 MRI技术在单纯性脑缺血灶、脑萎缩伴缺血灶中的初步应用*

2014-12-28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182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时相顺应性脑萎缩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182)

邵演明 江魁明 钟 熹

PC-MR流体定量技术作为直接、快速、无创性测量脑血流、脑脊液流速、流量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测量的可复性与准确性已被证实[1,2]。“门-克里二式学说”认为:生理条件下,由于颅骨坚韧不具备顺应性,心动周期内颅内压及颅内总容积是相对恒定的,为维持颅内压的稳定,颅内动脉、静脉、脑脊液循环处于动态平衡[3]。PC MRI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脑血管、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脑积水等疾病的研究报道较多,然而对单纯性脑缺血、脑萎缩的流体动力学改变及“时相-流速曲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利用PC MRI技术对单纯性脑缺血灶、脑萎缩伴缺血灶的脑血流和脑脊液流动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9~12月在我院行PC MR检查的患者共54人,其中单纯脑缺血灶患者28人,男性12,女性16人,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0.8±10.2岁;脑萎缩伴缺血灶患者26人,男性10人,女性16人,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7±9.2岁;选取健康志愿者12人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7人,男性5人,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3.5±6.3岁;对照组入选标准: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心率60~100次/min,率齐,排除影响脑部血液、脑脊液循环的相关疾病。对照组行PC MRI测量前均先行常规MR平扫以排除颅内病变。

表1 对照组、单纯性脑缺血灶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ICA:PSV 、PDV、MF比较(n1=12,n2=28、n3=26)

表2 对照组、单纯性脑缺血灶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IJV:PSV 、PDV、MF比较(n1=12,n2=28、n3=26)

表3 对照组、单纯性脑缺血灶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BA:PSV 、PDV、MF比较(n1=12,n2=28、n3=26)

表4 对照组、单纯性脑缺血灶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CA:PSV、PDV、MF、UF、DF、NF比较(n1=12,n2=28、n3=26)

将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1组)、单纯脑缺血灶组(2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3组)。

1.2 MR检查技术及后处理

1.2.1 仪器设备:使用philips3.0T Achieva双源超导成像系统,16通道头颈线圈。

1.2.2 扫描参数:TOFMRA:TR/TE=30/3.5ms FOV 200×200×90 m m,矩阵400×234,层数60,层厚3mm,翻转角度60°,N S A 1次。3D-PC MRV:TR/TE=18/6.5,FOV 230×162×135mm,矩阵256×137,NSA 1次,编码速率15cm/s。T2-TSE矢状位扫描:TR/TE=3000/95ms,视野(FOV)200×220×60mm,矩阵250×230,层厚3mm,采集次数(NSA)3次。

1.2.3 PC MRI定位及参数:ICA、IJV测量定位于C3椎体水平,距颈总动脉分叉约2cm以上[4],BA测量选取中间段[5]。ICA、BA测量采用TOF-MRA图像定位,IJV测量采用MRV图像定位,扫描线分别垂直ICA、BA、IJV。导水管采用T2-TSE正中矢状位定位,扫描线垂直导水管中间段[2];运用2D-QFLOW序列:TR/TE=25/3.5ms,FOV 150×100mm,层厚5mm,无间隔,矩阵256×256,NSA 2次,心脏相位16,反转角度20°,ICA、IJV、BA、导水管编码速率预置分别为:100cm/s、80cm/s、100cm/s、20cm/s[4,6],编码方向由足向头,采用外周脉搏门控、流动补偿、无相位卷折技术。

1.2.4 后处理:将原始图像传送至Philips工作站,调节成标准的窗宽、窗位,适当放大。在相位对比图像上绘制流体断面兴趣区(ROI);由Philip Q-FLOW软件自动生成“时相-流速曲线”,并记录每个相位点、心动周期的相关流速、流量等流体动力学数据。上述操作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完成,数据取两者平均值。

1.3 研究部位、内容

1.3.1 研究部位:双侧颈内动脉(ICA)、颈内静脉(IJV)、基底动脉(BA)、中脑导水管(CA)。

1.3.2 研究内容:

1.3.2.1 观察其在心动周期内的流速、流量、波峰位置变化情况,记录收缩期达峰流速(PSV)、舒张期达峰流速(PDV)、平均流量(MF)以及CA内脑脊液向上流量(UF)、向下流量(DF)、净流量(SV),计算总入颅血流量(双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量之和)、颈内静脉引出血流量(双侧颈内静脉血流量之和)。

1.3.2.2 兴趣区流体在心动周期内的“时相-流速曲线”。

1.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数据先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均数比较时采用LSD-t检验,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单纯脑缺血灶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入颅总血流量分别为:10.14±1.44(ml/s)、9.69±1.91(m l/s)、8.75±2.19(m l/s),颈内静脉引出血流量分别为:9.20±3.21(m l/s)、7.80±4.28(m l/s)、8.39±2.27(ml/s)。单纯脑缺血灶组、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脑部流体动力学改变以动脉灌注减少为主,尤以ICA、BA血流动力学改变突出,脑脊液、静脉循环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入颅血流量减少(t=2.32,P=0.03),P<0.05,而单纯脑缺血灶组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颈内静脉引出血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与对照组比较,脑萎缩伴缺血灶组ICA、BA“时相-流速曲线”的波峰增宽、变钝,而单纯性脑缺血灶组波形相似(图1-3、图4-6);三组受检者:IJV、CA脑脊液“时相-流速曲线”相似(图7-9、图10-12)。

图1-3 ICA“时相—流速曲线”。图1 对照组;图2 单纯缺血灶组;图3 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图4-6 BA“时相—流速曲线”。图4 对照组;图5 单纯缺血灶组;图6 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图7-9 IJV“时相—流速曲线”。图7 对照组;图8 单纯缺血灶组;图9 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图10-12 CA“时相—流速曲线”。图10 对照组;图11 单纯缺血灶组;图12 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

3 讨 论

随着年龄增长,血液粘稠度增高、动脉血含氧量降低、血流减缓、大脑微循环障碍等因数的影响,脑组织顺应性下降。不同程度、不同持续时间的缺血、缺氧引起脑部形态学、生理学改变不尽相同。脑组织缺氧后,细胞内离子泵失效,致使钙离子、钠离子的流入,钾离子的流出失调,细胞内的pH值下降,能量代谢匮乏,线粒体呼吸停止,6小时内造成细胞中毒水肿,24小时出现髓鞘脱失,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最后可出现疤痕修复,局部脑萎缩[7]。从脑部缺血、缺氧→缺血病灶→脑梗塞→疤痕修复→脑萎缩正是脑部不同程度、不同持续时间的缺血、缺氧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形态学、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血管、脑组织的顺应性与颅内压均会影响颅内血流和脑脊液的流动模式,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源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脑积水等疾病能引起脑血管或脑组织顺应性的相应改变[8,9,10]。

单纯的脑部缺血灶被认为是慢性、持续缺氧所致,是病变的早期改变,脑组织缺血程度较轻,对脑组织顺应性影响较少。本组数据显示单纯的脑部缺血灶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不明显,三大循环虽然略有改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脑缺血合并脑萎缩是脑部缺血的晚期改变,脑组织缺血程度较严重,脑组织顺应性降低。本组数据显示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入颅血流量明显减少,以动脉灌注减少为主,尤以双侧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流速、流量的下降为主,辅以脑脊液循环改变以维持动态平衡,而静脉循环则无统计学差异。

脑组织不同程度缺血、缺氧可使脑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单纯性脑缺血灶、脑梗塞、脑萎缩),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变化又可令脑组织顺应性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脑组织顺应性及病理改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引起相应改变,致使动脉、静脉、脑脊液三大循环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达到动态平衡。通过测量脑部血流量,尤其是入颅动脉血流量,可以判断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顺应性改变的程度。

“时相-流速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脑组织的缺血程度、顺应性改变。单纯脑缺血灶组ICA、IJV、BA、CA“时相-流速曲线”与对照组相似;脑缺血合并脑萎缩组主要表现以入颅动脉(ICA、BA)“时相-流速曲线”改变为主,表现为波峰的变钝、增宽。由于对照组、脑萎缩伴缺血灶组IJV、CA各项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故其“时相-流速曲线”相似。

通过研究单纯性脑缺血、脑梗塞、脑萎缩的流体动力学变化及“时相-流速曲线”的改变可以让我们了解脑组织不同程度缺血、缺氧所致的脑组织病理生理学变化的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对脑部缺血、缺氧性疾病的脑病理生理改变的程度评价及预测其预后、转归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1.Jiang J,Strother C,Johnson K, etal.Comparison of blood velocity measurements between ultrasound Doppler and accelerated phase-contrast MR angiography in small arteries with disturbed flow.Phys Med Biol,2011,56:1755-73.

2.钟熹,江魁明,麦慧,等.PC-MR不同解剖定位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的可复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355-358.

3.Baledent O, Gondry-Jouet C,Meyer ME, 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lood DynCAics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Patients with 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Investigative Radiology,2004,39:45-55.

4.朱晓黎,沈天真,陈星荣.MR相位对比电影法在正常颈部及颅内大血管血流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65-368

5.李晖,刘怀军,李静武,等.基底动脉的活体解剖学[J].解剖学报,2011,42:137-140.

6.钟熹,江魁明,麦慧,等.PC-MR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的影响因素[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48:1-4.

7.李果珍,戴建平,王仪生,等.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1.

8.Silverberg GD, Levinthal E,Sullivan EV, et al.Assessment of low-flow CSF drainage as a treatment for AD: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Neurology,2002,59:1139-1145.

9.Bateman GA, Levi CR, Schofield P,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cerebral haemodynCAics in early vascula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J].Clin Neurosci.2006,13:563-568.

10.Bateman GA.The role of altered impedanc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Alzheimer’s disease and syringomyelia.Med Hypotheses,2004,63:980-985.

猜你喜欢

时相顺应性脑萎缩
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
如何预防脑萎缩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脑萎缩会变老年痴呆吗
脑萎缩预示老年性痴呆吗?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滑冰式滑雪动作体系的建构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滑行技术的革命:速度轮滑双蹬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的顺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