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三位国王的解忧公主纵横西域三十六国宫廷的冯夫人
2014-12-26毕亚丁
毕亚丁
美丽的伊犁谷地拥有最浪漫的故事和最壮阔的历史……
古老而神秘的塞种人,居然是来往于东西之间的黄金贩卖者。
伊犁谷地的乌孙国,两位聪慧坚强的汉家公主来当王后;而王后的侍女,纵横西域三十六国,成为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
在清朝,夺回美丽的伊犁谷地,将军和士兵,留下了自己的热血或生命。
神秘的“塞种人”究竟来自哪里?
神奇的乌孙人建立了乌孙国
伊犁谷地,三面环山,唯独向西,微敞着胸怀。早在约一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却至今没有人能完全确认,细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类“塞种人”,究竟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
《汉书·西域传》上第一次出现关于塞种人的记录是:东边的月氏国被匈奴赶往西方,便击败了居住在伊犁谷地的塞王,塞族人只能南迁,而大月氏则占领了塞王原本的土地。
塞王,塞种人之王;塞种人,中外历史典籍中又称 “塞人”、“萨迦人”、“释迦人”、“塞克人”、“斯基泰人”、“允戎人”等。当年,他们的足迹曾踏遍中亚、南亚、西亚,而关于塞种人的中外记载,也是五花八门,精彩异常。
塞人早在约3000年前,就曾从阿尔泰山把大量黄金,贩运到古希腊;大体同一时期,又在昆仑山间、帕米尔高原,和氐人、羌人等部落氏族,激烈碰撞、交融。有专家分析:以女性为首领的“西王母”部族,就是羌人、塞人经碰撞融合而形成的。
这支神秘的族群,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炼铜技术。后世考古学家发现,塞人墓葬遍布伊犁谷地。墓中出土做工精美、造型迥异的青铜器包括:青铜武士像、三足铜釜、四兽足铜盘、铜刀、对兽铜项圈、喇叭状高足承兽铜盘……在尼勒克县,还有开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矿遗址,已被证明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铜矿遗址之一。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塞人所为。
更多的专家倾向认为,塞人是来自地中海东支的欧罗巴人种,也被称为“印度、阿富汗类型”。脸不黄,发不黑,长相跟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明显不同,操着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的语言。至于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答案似乎很简单:处在采集、狩猎直到放牧生产阶段的原始人类,小迁徙或大迁徙,都似乎不可避免。遇到天灾、瘟疫了,野果不多、猎物难寻了,强大的邻居不容了,都会成为迁徙的理由——直到找到天堂般的伊犁谷地。
塞人在伊犁谷地,足迹拉得很长。比如后人命名的丝绸之路“天山道”,其实就是他们先踏出来的。据专家研究,中原人士那时所看重的金饰,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塞人贩运过去的。他们采金、炼金、打造金饰的水平,也已相当高超——谷地的北边,博罗科努山正是天山山脉中的重要产金地。
尽管被匈奴所迫的大月氏人赶走了塞王,但相当一部分塞人依然留在了伊犁谷地。不久后的公元前161年,乌孙人又来了,这片肥美之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成了乌孙人驰骋的天下。欧洲史籍中,称乌孙人为“伊赛顿人”。他们本来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带繁衍生息,但是在匈奴人唆使、支持下,西击大月氏而占据了伊犁谷地,建立了名震一时的“乌孙国”。乌孙国最强盛时,人口达到63万,可参军作战的男丁有约18万,在西域称得上是仅次于匈奴的强国。
西汉曾有两位公主,先后嫁给了乌孙国王。早在公元前105年,在乌孙都城“赤谷城”和一个名叫“眩雷”的地方,就已有了给公主护驾的300名汉军及侍从,在那里耕种土地,开西域“屯垦戍边”之先河。公元前71年,乌、汉联军东西夹击,大败匈奴,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牢固基础。直到公元938年,乌孙国王,还曾向遥远的辽朝皇帝进献珍奇礼品。
乌孙人,同样称得上是一支神奇的人群聚落!有专家说,乌孙人是哈萨克人先祖之一;还有专家干脆说,哈萨克人就是乌孙人的后裔,因为到现在为止,“乌孙”依然是哈萨克的大部落。而哈萨克学者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哈萨克人和汉人,早就是亲戚。
先后嫁给三位国王的汉朝解忧公主
公主的侍女,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
说到占据了伊犁谷地的乌孙国,就必须提起一位汉家公主:刘解忧。
早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就曾跟乌孙国王商量,如何联合起来共破漠北匈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冠以公主名号,嫁给了乌孙国王。细君,也就成为第一位汉、乌联姻的汉家公主。
公主到了伊犁谷地,饮食,气候,居住环境,语言交流都不习惯,而她个性内向,不苟言笑,不习惯于向人们倾诉远离家乡的苦闷;加之身体孱弱,无法习惯西域的大山大水大草原的粗犷环境。所以,尽管有专门为她建造的中原风格的宫室,尽管她为了促成汉、乌联合而尽了最大努力,但嫁到乌孙只有短短5年,她就一病不起。刘细君留下来的《黄鹄歌》,却是两千多年来伊犁谷地从未忘记的公主悲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诗中漫延着打动人心的个人悲剧,同时又顺带让人们一窥当年的乌孙人的习俗,和今天的哈萨克人,饮食习惯,居住习惯等,非常相似。
和亲还得继续,联兵势在必行。与细君同为宗室之女——楚王刘戊的女儿刘解忧,被封为公主,嫁到了乌孙。解忧与细君个性刚好相反,她活泼开朗,体态健美。陪伴着夫君巡视,足迹踏遍了伊犁谷地和乌孙国其他领地。在这次和亲队伍出发前,汉政府接受了教训,专门给刘解忧一行办了“培训班”:学习乌孙语言,了解草原风习,适应西域气候,习惯游牧餐饮。到乌孙后,这位公主以她的爽朗和亲切赢得了人们的好感。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的解忧,逐渐登上了乌孙的政治舞台,开始参与军国大计的商讨、决策。
乌孙来到伊犁谷地后,日渐强大,不再愿意接受匈奴的节制。匈奴很是恼火,在乌孙国王娶了汉家公主之后,匈奴更是怀恨在心,时时派兵杀入乌孙境内侵扰,后来还扬言,如果乌孙国王不交出解忧公主,就不肯善罢甘休。公元前71年,匈奴大兵压境,是和是打,乌孙国上层激辩不休。
而解忧公主,气定神闲,在专门由内地能工巧匠建造的宫室内,指挥汉地带来的名厨,设丰盛酒宴,一改平日的乌孙装束,穿上汉皇室的礼服正装。面对群臣,她不紧不慢地介绍了大汉王朝疆域辽阔,物产丰饶,国力强盛,百姓富足,不仅美食精细,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等盛况。接着,又以老国王的丰功伟业,激了众人一把。最后正色承诺,汉家皇帝言出必行,信守前约,一定派兵。结果,这一场大战在汉军的帮助下打得十分漂亮。
按照乌孙的习俗,女子出嫁后,得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40多年,先后嫁给了三位国王:军须靡、翁归靡、泥靡。她同翁归靡一起生活了30余年,辅佐翁归靡治理乌孙国,政绩斐然。前文所述那场大战,就是她和翁归靡共同策划、指挥的。而第三任丈夫泥靡暴虐无道,解忧又毅然组织、发动宫廷政变,欲翦除之。
解忧公主和乌孙国王共生了4男2女。弟史公主是她的大女儿,后来嫁给了龟兹国国王绛宾。说来有趣,弟史和绛宾的联姻,既是绛宾“抢婚”——那是那个时代西域的“时尚”,又有着爱情的浪漫。这一对佳人,去长安、回西域,为汉家和龟兹的友好往来,留下许多佳话。
那时的西域三十六国,多在天山以南。解忧出招大败匈奴、参政治理乌孙的战绩、政绩,使得那些“城廓之国”激动而向往,纷纷赶来求助、求教。身为国母的解忧,无法一一前往,便委托她的侍女冯嫽——乌孙国右大将夫人,持汉节,代表她行使其任。
冯嫽,同解忧一样,也是一个奇女子。而出使三十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代时这里没有“高速路”、“国道公路”,那时的乌孙人远行,也只可能是骑马、乘驼。而三十六国国情之复杂,宫廷之诡谲,也非常人所能应付。
但这一切,似乎没在冯嫽的话下。她不辞艰辛地奔波往返于天山南北、大漠戈壁。说来也奇,她所到之处,人们无不远远相迎,前呼后拥,“冯夫人”的昵称,响彻诸国。
解忧晚年,积劳多病,一切政务全都委托给了冯嫽。公元前60年,乌孙国发生内乱,匈奴夫人所生的王子乌就屠篡夺了国王之位,乌孙人心浮动。
乾隆年间的伊犁九城
晚清时代:一文一武的默契配合
正是冯嫽,奔波于长安、赤谷,利用了她右大将夫人的人望,恩威并施,巧妙周旋,终于迫使乌就屠让出了国王之位,而扶解忧的长子元贵靡,登上了王位,稳定了乌孙政局。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回故里,冯嫽也跟从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长安。但是好景不长,解忧之孙星糜年幼而登王位,位置摇摇晃晃。冯嫽不顾年迈体衰,主动请求返回乌孙调停。大臣们一看,他们敬仰而倚重的“冯夫人”回来当家做主了,无不拍手称快,无不诺诺听命。乌孙政局又一次得以稳固。而冯嫽,再也没能返回长安,她的忠骨,永远安葬在了伊犁谷地的青山绿水之间……
后人赞誉冯嫽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同时,她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伊犁谷地,古往今来,到底有过多少座城,恐怕已难以回答。
乌孙国都,称作“赤谷城”,但只有谷而无“城”。乌孙是“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牧猎为生,凭险而守山谷,搭建毡房为家。唐代,今伊宁境内曾有过一座“弓月城”,扼守交通要道,名噪一时,至今遗址尚存。元代时,阿里玛里城号称“中央帝国都城”,史籍多有载述,许多名人都曾到过这座名城。位于霍城县西北的这座城垣遗址,周长仍有25公里,可见当年规模宏大。
真正在伊犁谷地大规模建城,是在乾隆年间彻底平息了准噶尔贵族叛乱,“伊犁将军”之军政长官设立时开始的。从1761年到1777年,在现在的伊宁市附近,建造了著名的“伊犁九城”:塔勒奇城、惠远城、宁远城、广仁城、詹德城、惠宁城、熙春城、拱宸城、绥定城。1762年“伊犁将军”设置后,将军府就设在惠远城。而宁远城,就是今天伊宁市的前身。
当年为何要建这么多城池?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屯垦戍边。这九城中,分别驻扎着八旗兵、绿营兵。城外,则分别布置了锡伯营、索伦营、厄鲁特营、察哈尔营等,屯驻布防,开荒种田。九城的每城周边,直至今日,仍然是肥田沃土。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座当年声势赫赫,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的惠远城。如今,惠远城中钟鼓楼依然高耸,规模宏大的伊犁将军府依旧保留,林则徐手植的大树枝繁叶茂,被称为“林公树”。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腐败的清政府国力愈加不济,外国列强纷纷乘机而入,肆无忌惮地瓜分中国。而清政府屡战屡败,不平等条约签了一个又一个。1881年所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平等条约。
1876年,63岁高龄的左宗棠,亲率大军西进收复新疆。左大帅坐镇肃州——酒泉,麾下大军仅用一年半时间,便全面收复南疆失地。
但是,沙俄贼心不死,1871年5月,悍然攻打惠远城、宁远城,入侵伊犁谷地。而此后,做贼心虚的俄国政府却涂脂抹粉地向清廷辩解,称自己是为清政府收复、“代为管理”伊犁的。为抗击“老毛子”侵略者,各族军民英勇捐躯,死伤无数。据俄国人的回忆录中记载:大批参加抵抗的除正规军人外,还有“塔兰奇人”(伊犁谷地维吾尔人)、蒙古人、锡伯人、汉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东干人”(回族)等,军民们“表现出罕见的顽强”。
几次三番向沙俄索还伊犁都无结果,清政府只好选派代表赴圣彼得堡谈判,不幸的是,慈禧太后选中了糊涂的盛京将军崇厚作为谈判代表。这位投降派代表在俄国政府外交流氓威逼利诱下,竟然擅自做主,私签了丧权辱国的《里瓦机亚条约》。
按照这个条约,清廷只收回伊犁九城,伊犁谷地大片土地以及口岸尽数丧失,边防从此再无天险可凭。同时还有赔款、允许俄商人免税通商等一系列苛刻条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怒,慈禧也把崇厚关起来准备杀头,却又有洋大人干预而无可下手,只好判了个“斩监候”敷衍民心了事。
全国上下一片誓死夺回伊犁之声,清政府致书沙俄,表示崇厚私签条约不算数,必须重新开议。沙俄尽管恼羞成怒,在边界增兵数万,还把黑海舰队开到我国黄海以示讹诈,但清廷未予理睬。主战的左宗棠及其麾下先锋将军刘锦棠纷纷拿出方略,主张以外交、军事两种手段,力争挽回损失。
清政府也派当时著名的外交家——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去谈判。1880年5月,68岁的左宗棠,让部下抬着一口黑漆棺材,以表视死如归的豪壮之气,把自己的“总司令部”移到了哈密,运筹帷幄;刘锦棠部署大军强行进入伊犁谷地,做出对俄军三面包围的态势。而在圣彼得堡,曾纪泽沉着冷静,不畏威逼利诱,折冲樽俎,寸土必争。恰好此时的俄国佬也不走运,西线和土耳其斗得焦头烂额。外交谈判相持良久,最终只好强忍着馋涎,把已吞进口中的肥肉吐了出来。
尽管还要赔款500万两白银,尽管还要承认俄商人免税通商,尽管丢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但在“弱国无外交”的晚清时代,一文一武,配合默契,还是奇迹般地夺回了伊犁谷地这块风水宝地!
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决定性一战
英雄故事的优美传说
伊犁谷地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古往今来,伊犁谷地发生了多少英雄的故事,发生过多少壮烈的激战。
乌孙英雄猎骄靡、翁归靡,汉代常罗侯——常惠,共抵匈奴,屡建战功;大唐战将程咬金、苏定方,征讨背信弃义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捷报频传;明初,信仰了伊斯兰教的第一位蒙古人吐黑鲁帖木儿汗,一登汗位,就以武力统一所辖区域;清代平息准噶尔叛乱的定北将军班第,连战告捷,却丧于身边的暗算者……
著名的格登山之战,也发生在这里。这是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决定性一战,发生在1755年5月14日。当时叛乱头领达瓦齐,拥兵万余,退守昭苏草原西侧的格登山,企图负隅顽抗。定北将军班第,冷静部署兵力,分兵两路,包围了格登山。当天晚上,英雄阿玉锡横枪纵马,奋勇当先,率领精壮骑兵22人,乘虚踹营夜袭。达瓦齐仓皇逃到南疆乌什县,结果被该县执政官生擒活捉,解往北京。闹腾了70余年的准噶尔贵族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就此而告寿终正寝。
乾隆大喜,欣然亲笔题写了《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字。今天,格登山碑依然雄矗在中哈边界格登山上,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碑文,向每一位瞻仰者,默默讲述着当年的那一场壮烈激战。现在此碑,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