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的虚词用法浅析

2014-12-26王燕燕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本义

王燕燕

摘 要:大部分虚词都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以”作为从实词虚化为虚词的典型代表。其虚化的方式、作用和结果及其凝结结构都在本文中都得到详细的展开和诠释。

关键词:本义;实词;虚词;虚化

“以”作为虚词时,在古代汉语典籍中出现频率之高是不可忽视的。其虚词词性大致可分为介词、连词和副词。

(一)“以”用作介词

在古汉语中,“以”最重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使用,其使用的频率仅次于“于”而位列第二。介词“以”是“用”这个动词词义虚化而成的。当句子中的“以”后接宾语,而且后面附着谓语中心词时,便形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词,有时也后置作补语。这种情况下,“以”所带的宾语,经常被省略掉。因此,“以”和它所带的宾语变成句子的次要成分,完成了由动词“以”向介词“以”的虚化。

“以”作介词时,用法十分灵活,可以引进与动词行为相关的很多宾语,从而表示与动作和行为相关的多重关系。“以”作工具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工具、方法、条件等,理解为“用”。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1]。此句中,以剑是拿剑的意思,作状语以修饰谓语中心词“舞”,引进了动作“舞”得以实现的工具,即“剑”。此种用法,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依托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由此还可引申出“凭借……身份”的广义用法。例如: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2]。

“以”作对象介词时则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以”可引与动作行为直接相关的对象,译为“把”或者不译。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以”也可以引进与施事主语处于同一位置,共同参与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与”或“同”。如:晋侯以公宴于河上(《左传·襄公九年》)[4]。

“以”也可作原因介词,这时要带宾语作状语修饰中心词,从而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由。这和“以”作名词翻译为“原因”是一脉传承,异曲同工的。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5]

此外,“以”有时也作时间介词和处所介词。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6]。以上就是“以”虚化后成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二)“以”用作连词

“以”在句中作连词,则又是由介词“以”虚化而成的。由于介词“以”的宾语既可以前置,也可省略,又可由谓词来充当,种种原因使“以”拥有了继续虚化为连词的条件。当“以”省略宾语或其宾语前置时,“以”必然会处在两个谓词性结构中间,在这种语境下“以”的意义也就理所应当地虚化了,从而转化为连词。如:“修己以之安百姓”省略之后变成“修己以安百姓”,此句中,省略了介词“以”后面的宾语“之”,“以”实义被虚化,变成了连接前后两项动作行为的连词。“以”作为连词使用范围非常广范,词与词、词组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之间都可以使用,用来表示前后两项之间的多种连接关系,比如说顺承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

当“以”充当顺承连词的时候,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必然都是动词,或者是动词结构,前项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后项动词则可以表示行为的目的。连词“以”表目的用法比较常见。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7]。为使百姓愚昧所以要废道焚言。

“以”在作顺承连词之外,还可以充当并列连词,表示前后两项在意义上的相互照应、转折,抑或配合。首先意义上的相互配合可译为“而且”或“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8]。夷和近、险和远都呈并列关系,用以表示山的状态。

复句中出现“以”的时候,连接表示原因和表示结果的分句,顺理成章地就成了因果连词。例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9]。以上所总结的就是“以”由介词虚化为连词后的常用用法。

(三)“以”用作副词

“以”与“已”读音相同,所以“以”有时也会承担起 “已”的副词作用,被假借而充当副词。当“以”作时间副词的时候,与“已”的使用方法和作用都相同,即用在动词和形容词谓语前充当状语,作用是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存在,通常是“已经”的意思。如:卒卖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10]。

当“以”充当程度副词的时候,通常放在谓语之前起修饰谓语中心词的作用,可以表示程度很高,可翻译成“太”。如: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11]

有的时候,“以”也作为范围副词而出现,作状语置于谓语前,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可翻译成“仅仅”或“只”。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12]。以上所谈就是“以”作为副词时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2010年 第315页

[2]谭国清主编《宋词宋文选》西苑出版社 2003年 第207页

[3]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2010年 第1756页

[4]叶农译注《左传译注》 花城出版社 2007年 第246页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09年 第159页

[6]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2007年 第158页

[7]贾谊《贾谊集》 岳麓书社 2010年 第37页

[8]谭国清主编《宋词宋文选》西苑出版社 2003年 第63页

[9]饶尚宽译注《老子》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12页

[10]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2010年 第1027页

[11]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2010年 第1379页

[1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09年 第117页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本义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