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2014-12-26于晓艳刘莲顺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应对方式

于晓艳 刘莲顺

作者简介:

于晓艳(1989—),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刘莲顺(1964—),女,朝族,吉林省吉林市人,职务: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主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师生关系。

摘要:本研究以吉林省517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中职生的心理韧性总体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以及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高期望值和目标与志向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中职生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和年级上均不存在差异。心理韧性的各因子对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都提出,我国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要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初步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构架,并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不可忽视的部分,很多学者都对中学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而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注的很少,本研究选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状况。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作为中国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年龄一般在15~18之间。从心理学上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初期,是其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然而他们多是成绩差没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少年)、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其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而且现代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往往忽视这一教育群体,也容易引起中职生的自卑感,在行为表现上容易出现无所适从、反抗、过激等行为。中职生的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不注重文化基础的学习,学习成绩差,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有的中职生极其渴望的到认可,但是由于沟通和人际关系障碍,而使自己心理更加封闭。由于中职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由学生向社会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使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会面对很多的困惑和矛盾,时常出现焦虑、情绪失控等情况。通过对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两者的研究,从积极地角度研究寻找利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及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的方式方法,为今后中职生的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最初始于美国,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多学者对于其概念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滕(Masten)于 2001 年提出:心理韧性是面对严重的威胁,个体的适应于发展仍然良好的一种现象,重点强调个体在经历困境或危险后,发展出的积极结果。

应对(Coping)由Cope转变而来,又称应付。指个体能够或者说成功地应付来自各种环境中的各种挑战、或处理问题。Lazarus&Folkman(1984)的观点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即认为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自己视为超出自身能力资源范围特点的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应对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它在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会被唤起并发挥作用。那么,中职生的心理韧性状况和应对方式状况、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预测作用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在吉林省随机选取6所学校65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为79.54%。

研究工具: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采用李海垒等人修订的,量表中共51个项目,分为11 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 个, 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 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 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 之间,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结果表明, 量表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在国内使用。2、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等人修订的,问卷中共62各项目,分为6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 = 0.72,r2 = 0.62,r3 = 0.69,r4 = 0.72,r5 = 0.67,r1 = 0.72。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 结果

(一)中职生心理韧性状况

中职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中职生心理韧性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年级上不存在差异;其中心理韧性中的教师关怀、家庭高期望值、目标与志向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高期望值因子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关怀、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中职生应对方式状况

中职生应对方式总分分布为近似正态分布;中职生的应对方式总分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和年级上不存在差异;其中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合理化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问题解决、合理化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中职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中职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求助因子呈显著地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幻想无相关关系。

(四)中职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以中职生的心理韧性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中显示,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解决问题和求助能够正向预测心理韧性总体,退避和合理化则是反向预测,这四个因子可共同预测心理韧性状况的11.5%的变异量。

三、 结论

(一)中职生心理韧性特点

本研究显示,中职生心理韧性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明显高于男生。由于中职生多为成绩差、家庭条件不好、学生自身叛逆及不爱学习、家长希望孩子学习一门技术早些就业等原因才选择的中职学校,由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决定,这一阶段女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快,在学校中得到教师关怀也明显高于男生,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够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虽然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总分要略高于独生子女,而且非独生子女的社会能力及目标与志向因子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由于中职生多为家庭条件差,多子女的学生,从小就要学会照顾兄弟姐妹,也要学会照顾自己,从小接受的生活锻炼比较多,心理及生活上都要相对成熟,更容易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树立志向。农村的学生心理韧性总分略高于城市学生,而且农村学生的家庭期望值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差和生活环境的压力,多数家长多想要孩子在这里学到技术,早日走向社会去工作来改善现在的生活,对孩子有着更高的期望。所以,在中职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更加有效的使学生接受现在的学习及生活现状,并且树立明确的目标与志向。

(二)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中职生的应对方式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应对方式总分高于女生。中职生应对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及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肖计划等人认为,问题解决、求助为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则为混合型的。由于中职生多为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那部分学生,家中父母在外打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接收到的关心、关注也较少,所以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更多地是自己去选择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传统观念认为,男生本应该是勇敢的、坚强的,女生是柔弱的、胆小的、是要被保护的,所以男生在自责因子上要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也不愿意去向别人求助,而更容易将原因归于自己。女生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的分数要高于男生,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女生更愿意选择求助来解决问。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多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

(三)中职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中职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心理韧性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即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与自责、退避和合理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心理韧性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并且在回归分析中显示,解决问题和求助能够正向预测心理韧性,退避和合理化能够反向预测心理韧性。所以,对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就可以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有效的应对压力事件等,而通过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可以有效的预测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由两者的关系可以分析,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要给予中职生更多的关注、关心,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学校教育是要培养能够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在短时间内不仅要中职生学会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地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导者,更是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以便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89-96.

[2] LazarusR5.Psyehologieal Stress and Coping Proeess [J].New York Hillbook.1992,1(4):181-183.

[3]梁军林,李冬石.高中生的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0,1(4):146一147.

[4]杨光.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6.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韧性研究及其培养策略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