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英语ESP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4-12-26贾芳马宏
贾芳 马宏
摘要:在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农业英语课程定位、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发现农业英语课程体系中面临的问题,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构建符合ESP教育理念的农业英语课程体系框架——分级+模块教学,以期实现促进农业英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ESP;农业英语;课程体系框架;平台+模块教学
一、引言
本文是2013年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ESP理论指导下农业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可行性研究》的系列论文成果之一(编号:GH132047)
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提出“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并明确提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程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在这种背景下,ESP(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这其中专业的农业英语发展较为落后,中国是农业大国,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河北农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涵盖了“农、工、管、理、经、文、法、艺术”八大门类,形成了以农业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河北农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改革,推行了分层次、分模块英语教学,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实验。
二、农业英语课程定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内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对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就要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不能再停留在通用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上,而必须要体现其实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农业英语ESP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学科背景下运用英语开展研究或工作的交际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因素”。从宏观视角来看,农业英语ESP体系应该是集“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素养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三位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则有赖于破除原有课程体系设置的壁垒,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结构优化,重视知识储备与能力应用的有机结合,使之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微观视角来看,农业英语ESP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检索和收集农业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术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农业相关活动。
三、农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农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来源于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因此,常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第二,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以“四、六级”考试为主,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应试进行,给大多数学生造成误解,使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基本语言知识,最终导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被边缘化。第三,国内对于农业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专业农业英语教材缺乏,我国目前只有《农业英语》、《现代农业英语文选》、《农业英语语法》等为数不多的农业英语书籍。最后,专业的农业英语教师短缺。目前ESP英语教学主要由各自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作为农学专业课的这些教师,本身语言能力薄弱、语言教学经验缺乏,决定了他们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简单得学习专业词汇,分析语法结构,翻译句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
四、农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河北农业大学进行了非常重要的尝试——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需要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为前提,采用了“分级+模块”的教学模式,设置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素养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三大类课程。
(一)、“分级”教学
在基础阶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基础(主要依据其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成A、B二个级别,每个级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A班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全英文讲解为辅。侧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教育。B班老师在授课时尽量以英文讲解为主,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以使用中文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在提高阶段,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首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测评标准等。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讲授、辅导、管理等各个方面,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分别进步;其次,就是强调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讲授相关的学习策略来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成绩,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实行“A班末位淘汰,B班首位上升”的测评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竞争意识,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整体教学质量。
(二)、“模块”教学
在拓展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素养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三大类课程模块。河北农业大学在模块教学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首先,在大一为学生设置充分体现英语语言知识的模块内容,例如:语音模块、听力模块、词汇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及口语模块,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二是英语文化素养模块,开设英美文化、英美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实践模块,增加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三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模块,如农业英语、园艺英语、林学英语、植保英语等。这些课程模块的设置紧密地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能力,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成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进而增强农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崔晗,佟玉平,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理工院校ESP课程设置思考,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第9期
[2] 杜渤,高校ESP教材现状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3年第8期
[3] 张梅,高等农业院校ESP课程设置模式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
[4] 高思佳,农业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对策,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