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2014-12-26薛丰年崔延琴
薛丰年 崔延琴
科技的发展使得地球村越来越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交流的成功依靠的是交际人对对方语言的熟练掌握,更是对对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接受。时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因人们所处的地域或所属的种族而改变。然而就是这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中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东西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关键词:东西文化;时间观念
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高速发展着,越来越快捷的交通和通讯使得地球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作家马歇尔就提出了“地球村”这一概念来说明这一趋势。便捷的交通使得人们跨区域的大幅流动成为可能。这就使得交际人对对方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显得异常重要。在实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期待对方的语言运用技能与其对所使用语言文化背景的掌握相一致。交际人对文化的掌握要比对语言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对对方文化缺乏必要了解的前提下,谈话人对对方语言运用的越流利,交往中越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间在人类的交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有鉴于此,本文以他人成果和个人经验为基础探讨东西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一.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国家虽然享有发达的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却更多的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传统中国文化认为,时间的变化和自然规律的变化是相一致的,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使得自然界有了一年之后的另一年,人类有了今生以后的来生。古代中国人长时间的依靠观察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刻并因此发明了“日晷”,这种工具在晴朗的天气里有助于人们从大体上判断时间的早晚,但尤其是遇着阴雨天气,这种仪器就失去了作用,人们就更难准确估计时刻了。因此,中国人习惯上对时间不是太敏感,也无法太敏感。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才开始了能精确计时的手表的研发和生产。即便如此,由于社会的普遍贫困等原因,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拥有一块上海手表仍然是中国广大老百姓难以实现的孜孜追求(事实上,也不可能拥有别的品牌的手表了,当时的中国还不够开放,少有进口,而国内只有“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中国人衡量时刻就习惯用“羊出坡时”(放羊的人动身去放羊的时候),“下午见”,“晚饭时”等大概但不精准的表述;衡量时间的长短就用“一柱香的功夫”,“一袋烟的功夫”等来形容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家都能买得起表了,也能准确计时了。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从上到下越来越强调守时的重要性了。但深深扎根于国人思想深处的“懒散”习惯还是很难得到纠正的,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总体上是“不守时”的。从对时间的取向方面看,国人总体上采取的是往后看或者称之为过去取向,中国人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由传统所导向的农业社会里。这样的社会里,我们趋向于对过去拥有鲜明的怀念。因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就是今天事情成败的参考和凭证。再加上受传统教育及中华民族历经兴衰的历史影响,国人对于历史的重视就更加与众不同,它承载着祖先的荣耀和曾经的屈辱。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体现了国人对过去的重视和敬仰。相对于国人,阿拉伯人就更不守时了。对于他们来说,比约定时间迟三五十分钟甚至是三两小时都是不足为奇的。
二.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有起点的,它是在行进的,在流逝的。天主教思想家Saint·Augustinus曾经指出:“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在上帝那里,没有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永远的现在,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有鉴于此,西方文明中,时间不是可以周而复始的永远存在下去的。这样的时间观念使得“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认知深深扎根于西方人的灵魂深处。早期的美国英雄富兰克林将这种想法表达得最淋漓尽致: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时间的意义等同于生命的意义。他们认为时间是最为宝贵的有限资源,因此特别爱惜时间甚至把时间加以管理。人们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强调守时的重要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写给老朋友威廉·彼特斯的信中提到:“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康德,1779年3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Dale·Carnegie指出:“如果你想要结交朋友和有影响力的人就要准时。任何人都喜欢和一个时间观念强、守时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诚信的人。”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在久远的过去一直比较落后,但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生产了易于推广使用的手表。西方人靠着精确的计时手段使得他们对时间的进行严格管理较容易地实现守时成为可能。从对时间的取向方面看,西方人不倾向于怀念过去,而更倾向于着眼未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认为过去仅仅是一种曾经的体验,无论它是否美好,它都不复存在了,对过去的怀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表现。他们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成了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人认为,未来确实是未知的,而正因为它是未知的,它才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各种使人们生活的更美好的可能性。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在国内赴宴,无论是在对方家里还是在宾馆饭店,准时到基本没错;而在美国情况却有所不同,对方家中设置的宴会,要求参加者提前十到十五分钟赴宴,在宾馆饭店举行的宴会,参会者却要推迟十到十五分钟赴宴。
东西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不同的文化认知,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会在人们的跨文化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进行碰撞并被加以调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人要特别注意东西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异同并努力做到求同而存异,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劲松: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 2003年9月。
[2]韩银燕: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4期, 2006年7月。
作者简介:薛丰年,男,1976年,河北师大英语文学硕士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