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1例误诊分析
2014-12-25杨洁
杨 洁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湖北恩施445000)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为明确肝脏长大原因而入院。11年前患者发现感染乙肝,1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25 d前,患者为明确肝脏长大原因而入华西医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慢性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右侧胸锁关节下见一蜘蛛痣,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可。腹部外形正常,腹壁软,右侧腹壁下可扪及质韧肝脏,脐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右侧腹部可扪及巨大包块,考虑为肿大的肝脏,肝脏肋下约8横指。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24×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27.0%,淋巴细胞百分率66.0%,单核细胞百分率2.0%,血小板 34×109/L;血生化:直接胆红素 10.1 μmol/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8IU/L,总蛋白120.4 g/L,白蛋白28.7g/L,球蛋白91.7g/L,碱性磷酸酶246IU/L,谷氨酰转肽酶81 IU/L;免疫全套:免疫球蛋白G 71.10g/L,免疫球蛋白M 6 590.00 mg/L;骨髓图片示“骨髓查见大量利-杜小体,考虑黑热病”(见图1)。诊断:黑热病。治疗: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抗利什曼原虫治疗,并予硫普罗宁、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泮托拉唑抑酸等对症治疗8 d后带口服药物出院,门诊随访,3月后骨髓复查“未查见利-杜小体”。
图1 骨髓图片
讨论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潜伏期较长,据报道可长达4年[1]。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液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比例增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2]。近6年来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和四川)呈散发态势,其中新疆、甘肃、四川的发病患者数占全国新发患者数的91%以上[3]。确诊主要依靠在肝、脾、淋巴结、骨髓中找到利杜体[4]。
本例患者起病缓,病程长。无黑热病常见发热症状为主要漏诊原因,目前黑热病无发热体征文献报道较少,为本病例特殊性之一;患者为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未排除此时已感染黑热病),25 d前患者肝大,血液检查的相关指标显示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血液中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差,均反映肝脏功能异常,医生依据既往病史,将患者不明原因肝肿大,常规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吴红卫等报道黑热病就诊误诊率为100%[5]。由于本病发病数量极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常见疾病相混淆,基层或非疫区医务人员对黑热病的认识不足,是黑热病误诊的重要原因。
[1] 陈国千,朱华淳,徐玲.检验科的患者安全文化建设[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1):1048-1049.
[2] 斯崇文,贾辅忠,李家秦.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0-825.
[3] 顾灯安.利什曼病及其媒介白蛉控制的现状和展望[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5):236-2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黑热病诊断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1-82.
[5] 吴红卫,李书武,胡丹.黑热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0(3):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