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
2014-12-25李文聪
李文聪
(剑川县人民医院 云南 剑川 671300)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实施手术治疗并出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52例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选取5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19至80岁,平均年龄(46.52±2.07)岁。按照患者前来就诊序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单号为研究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患者26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在性别、例数、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疾病诊断标准;②患者排除由于机械性原因所致肠梗阻,如肠扭转、腹内疝、肠麻痹、肠壁血肿以及吻合口狭窄等;③患者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并坚持完成本次研究,对研究中所使用治疗方法具有一定耐受性;④患者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⑤患者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疾病;⑥患者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研究方法:对照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给予常规鼻胃管减压治疗;研究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腹围减少情况、胃肠减压量、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 常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常规保守治疗与胃肠减压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其中常规保守治疗内容包括维持体内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度平衡,给予禁食措施,预防及控制感染、脓毒血症发生,常规给予生长抑制素药物,进行必要的肠外营养支持等。析,对于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不同减压方式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腹围减少情况、胃肠减压量、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腹围减少情况、胃肠减压量、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腹围减少量、胃肠减压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其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即early postoperative inf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简称EPISBO,属于粘连性肠梗阻,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且腹部手术患者发病率较高,发生时间一般为术后一至三周。研究表明[1],术后早期发生肠梗阻大多属于炎性,机械性与动力性共存,其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所致创伤、患者发生腹腔炎以及术前出现外伤等。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所致手术治疗患者逐年增加,因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
1.2.4 胃肠减压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经鼻插入鼻胃管减压,外接负压吸引盒。研究组患者治疗前,首先应用内镜确认其体内食管至十二指肠降段是否保持通畅,之后在内镜引导下经鼻将肠梗阻导管插入胃内,利用异物钳等医疗器械在内镜直视下将肠梗阻导管引入幽门,待确认导管肠梗阻导管前端气囊进入患者十二指肠降段后,将15至20ml无菌水注入肠梗阻导管前端气囊中,并缓慢将内镜退出体外,拔出导丝,继续将导管向胃部方向送入,使其在患者胃部保持松弛状态,在胃部蠕动作用下将气囊送至发生梗阻部位,在此过程中应给与减压、吸引。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生率也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2],患者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后,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其原因为实施前次手术后若间隔时间较短即进行再次手术,将增加患者手术风险,治疗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但有研究显示[3],若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则应尽快改用其他方式进行治疗,避免其发生脓毒血症、肠瘘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引流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可充分对其肠道进行减压,使肠梗阻现象得到快速缓解,降低再次手术治疗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推广使用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方法。
本文研究可知,应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肠梗阻导管)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其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以及液气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缩短,而腹围减少量、减压量则显著增加,因此较应用传统胃肠管减压患者疗效更为显著,与孟强[4]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注意事项[5]:①若插管较为困难,则应暂停插入并排除阻碍;②若肠梗阻导管在胃内形成环闭,则应避免向前方用力,需首先将其向外拔出少许,待环闭消失后方可小心插入;③拔出导丝应在导管伸直状态下完成,其原因为导管松弛状态下拔出导丝可能具有一定困难;④应采用间歇吸引或持续低压吸引方式进行减压;⑤应定期更换气囊内无菌水,一般情况下为一周更换一次。
综上所述,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增加腹围减少量以及减压量,具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18(7):387-388
[2]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20(8):456
[3]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26(1):38-39
[4] 孟强,孟荣贵,廖秀军,等.炎性肠梗阻15例诊治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2(2):99-100
[5] 李德林,赵发云.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9,2(3):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