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

2014-12-25陈利根

关键词:苏州市福利状况

成 程,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近年来,为了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各地政府广泛推行农民集中居住。从宏观视角来看,集中居住有利于农村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有利于土地资源实现由粗放向节约集约利用的转变[1]。从微观视角来看,土地资源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农民对其有较强的情感和心理依赖,集中居住将改变农民早已习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影响农民的福利水平。

福利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程度的综合指标,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2-3],也是各级政府制定集中居住政策的有效依据,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进行了研究。有学者通过对江苏省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水平的评估,认为集中居住虽然总体上略微提高了农民的福利水平,但却使农民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等状况进一步恶化[4];有学者通过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农民集中居住福利变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福利改善显著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5]。

本文以最早推行集中居住地区之一的苏州市为例,运用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理论与收集到的苏州市12个集中居住点的557份样本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甄别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经济发达地区推行集中居住提供建议,为其他地区推行集中居住提供参考。

一、可行能力理论及其应用概述

(一)传统福利衡量理论

在传统的福利经济学中,福利被定义为消费一定商品或服务而得到的效用。在由边沁、马歇尔和庇股等人建立起来的效用理论框架中,效用反映的是一个人所得到的满足感。但满足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因此很难用客观指标去衡量,这给实证研究带来了不便。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往往用收入来替代效用,认为收入越高,效用也就越高。但是,无论是用满足感还是用收入来衡量福利,对于分析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都有局限性,主要原因有:第一,对于用满足感来衡量而言,满足感无法反映集中居住中农民的真实情况。因为满足感是一种主观的福利衡量方法,倘若因为各级地方政府未能很好执行集中居住补偿政策,从而导致农民不满,那么单纯使用满足感来衡量农民福利水平,福利损失就有可能被夸大。第二,对于用收入来衡量而言,收入无法反映集中居住农民因个人特征不同而引起的福利差异。例如收入无法揭示集中居住农民由于学历、职业等个人特征不同而导致的经济收入不同,也无法揭示集中居住带给农民的环境、心理等方面的改变。

(二)可行能力理论

阿玛蒂亚·森在批判功利主义和客观主义福利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福利需要根据一个人实际能做什么和能成为什么来衡量,即需要由功能和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6]12。功能反映人们已经达到的状态,如人们已经拥有的充分的社会保障、舒适的居住场所、优美的环境以及良好的心理状况等。能力反映人们获取各种功能组合的真正机会和选择自由,如一位妇女拥有外出工作的能力,但她却选择在家做家庭主妇,这说明她拥有工作的能力却没有实现工作这一功能。因此,森的可行能力理论避免了传统福利经济学中用收入代替效用来直接衡量福利的局限性,认为人的能力,如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等也能反映人的福利水平,而且认为人的福利水平提升不仅包括收入的增加,而且还包括权利的提高和自由的保证等。根据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可得到以下结论:个人的福利水平并不完全由他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以及所产生的效用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他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以及实现功能的能力集合。

据此可知,在集中居住中,农民收入短期内的突然增加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福利水平的上升。因为经济状况改善后,农民有可能会失去就业机会、失去土地继承权和发展权等,从而导致福利水平下降,所以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分析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将更加全面、更具代表性。

但目前尚不具备同时运用功能和能力两个方面来分析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的可操作性。因为在功能衡量方面,学者们通过不断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等,但在能力衡量方面仍缺乏可操作性,连森自己都认为“某些可行能力比其他一些可行能力更难测度,在试图对它们进行‘度量’时,由此所隐藏的东西有时可能比揭示的还多”[6]18,所以本文主要是在功能范围内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即使是仅在功能范围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尽管能力能够考察个人获得的实质自由,但与个人福利水平最直接相关的是个人已实现的功能,个人已实现的功能是实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考察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首先要关注农民因集中居住而实现的功能。

(三)可行能力理论应用

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福利的思路,但这并不是一种数学运算法则,它只是提出研究福利时应该研究功能和可行能力两个方面。鉴于本文主要在功能范围内开展研究,因此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功能体现了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森在研究福利时,选用了5个功能性活动,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并认为这5个功能性活动直接扩展了人们的可行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6]9。Sara运用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对比利时家庭福利水平进行分析时,选用了心理、社会交往、经济状况、文化活动、工作条件、住所和健康7个功能性活动[7]37。据此,本文结合集中居住实际,选取了以下5个功能性活动来衡量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它们分别是:

1.经济状况

由森的理论可知,收入只是反映功能性活动的工具,无法代表功能性活动本身。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集中居住将使这部分农民失去部分或全部土地收益,他们将无法再利用承包地种植粮食,无法再利用宅基地经营庭院经济。Sara也认为家庭经济资源可以反映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其可用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紧急情况发生后是否感觉安全的主观感受也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的舒适度[7]81。因此,经济仍是集中居住农民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关键因素,将其作为反映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功能性活动之一。

2.居住状况

集中居住最为直观的便是对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农民由原先的独门独户居住转变为多、高层小区居住,由原先的村民小组管理改变为物业和居委会共同管理,由原先的农村地区搬迁至区位条件较好的城镇、市县等地区。上述诸多改变影响着农民居住的舒适度,Ingrid Robeyn也认为“从工具性角度来讲,好的居住条件与好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8],因此居住状况是衡量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功能性活动之一。

3.保障状况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还未覆盖所有农民,因此土地成为了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王克强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发现土地的就业、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功能是其直接经济功能的4倍[9],由此可见土地保障功能对农民重要性。而集中居住却使农民失去了土地,这意味着农民失去了与土地相关的保障,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需要重新解决。除此之外,集中居住的安置房性质特殊,有些没有房产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有些即使有两证也不能在5年内交易,或者需要补交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金之后才能进行交易,因此农民的住房保障也发生了变化。综上可见,保障状况是衡量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功能性活动之一。

4.环境状况

农民集中居住之后,原先的田园风光、清新空气、安静环境和朴素情节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有所影响,Anand和Van Hees通过对英格兰273个个人数据的考察,也认为环境质量与人的成就显著相关[10],因此将环境状况作为衡量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功能性活动之一。

5.心理状况

农民集中居住之后,多、高层的居住环境改变了农民间原有的邻里关系,也改变了农民利用宅基地房屋举办丧葬嫁娶的风俗习惯,农民需要重新适应都市生活,因此心理状况影响着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是衡量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功能性活动之一。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描述

(一)调查对象与区域

一般认为,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户籍是农村的劳动者,但集中居住之后,部分农民的户籍由农村转变为了城镇,不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理论上已不再是农民。然而由于这种转变并非自发,因此本文仍将由农村搬迁至安置房的住户统一视为农民。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家庭是土地处置的基本决策单位,因此将农户家庭确定为研究对象。

为了确保此次调查能够代表苏州市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整体情况,课题组成员联合苏州市各地农委、农技站于2012年7—9月期间对苏州市下辖5区4县(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吴中区、吴江区5个区以及昆山市、常熟市、太仓市、张家港市4个县级市,排除沧浪、平江、金阊3个市区)的集中居农户家庭开展了典型样本问卷调查。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城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 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00 286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苏州市也是全国最先实行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苏州市最早于2001年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三置换”工作(所谓“三置换”是指宅基地置换商品房、承包经营权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或城镇社会保障、分散经营置换规模化经营),至今已开展了11年多的时间,因此对苏州市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助于为其他地区推行集中居住提供典型经验。

(二)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样本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选出,具体做法为:在每个区、县级市随机抽取1—2个集中居住小区,共计抽取12个集中居住小区,每个集中居住小区采用随机入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57份,有效率为92.8%。

根据上文对可行能力理论的应用分析,将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居住状况、保障状况、环境状况和心理状况6个部分。其中经济状况选用家庭年收入、收入评价、支出评价和补偿款评价作为衡量指标;居住状况选用住房位置、住房面积、住房设施、物业管理和配套设施使用频率作为衡量指标,这些衡量指标都相对客观,目的是为了使人际间福利水平更具可比性;保障状况选用参保项目、参保费用、就业保障和房屋保障作为衡量指标;环境状况选用绿化评价、空气质量评价、噪音评价和社会治安评价作为衡量指标;心理状况选用邻里关系、主要休闲方式、生活方式适应性和风俗习惯延续性作为衡量指标。

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在正式调查之前先进行了50份问卷的预调查。利用SPSS 18.0对50份问卷的信度与各层面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检验后删除了3项指标,它们分别是住房位置、物业管理和参保费用。删除这3项指标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住房位置和物业管理不具有可比性,因为苏州市的集中居住是由政府主导的,集中居住小区位置和物业管理由政府统一规划安排,所以不会因为农民个人特征的差异而不同。第二,参保费用基本一致,不具有比较必要性,苏州市自2001年实行“三集中”开始,政府就承担了集中居住农民的主要参保费用。

(三)样本描述

利用SPSS18.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的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中:性别分布方面,男性比例占61.8%,女性比例占38.2%;年龄分布方面,35岁以下的比例较小,仅为2.7%,这是因为此次调查对象以户主为主;婚姻状况分布方面,已婚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学历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小学及以下、初中或中专、职高这三项,这说明集中居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职业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企业职工和个体、私营业主这两项,这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收入来源方面,主要集中在农非兼顾和非农这两项;家庭年收入方面,主要集中在5—10万元和10—15万元这两项;家庭党员干部比例方面,主要集中在少数和无这两项。

在5个功能性活动的调查方面,主要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设计问卷,量表中的各个变量按照正向从大到小进行赋值,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对于部分非量表问题,在相同尺度下按照选项的重要性进行赋值(多选题的赋值情况表中有所说明)。表2是对5个功能性活动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表2 经济、居住、保障、环境与心理5个功能性活动指标的赋值与描述

三、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一)计量方法选择

本文计量分析采用的是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 SEM),之所以选用结构方程模型是因为:第一,通过森的可行能力方法得到的5个功能性活动都属于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潜在变量,需要用容易观察的外显指标去间接测量;第二,5个功能性活动对于集中居住农民福利的影响测度,是关于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测度。以上两点要求所构建的计量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外显指标与潜在变量、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传统的统计方法无法满足此要求,但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整合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11],韦伯·库克里斯也认为用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功能测量和加总问题[12],因此本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通用的综合性统计分析技术和模型方法,分成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个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在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描述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示为以下三个方程式:

测量方程:

结构方程:

其中,x表示外生观察变量,ξ表示外生潜在变量,Λx表示外生观察变量在外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δ表示外生观察变量的误差项。y表示内生观察变量,η表示内生潜在变量,Λy表示内生观察变量在内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ε表示内生观察变量的误差项。B与Γ表示路径系数,B表示内生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Γ表示外生潜在变量对内生潜在变量的影响,ζ表示结构方程的误差项。

(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以及个人特征不同导致个人实现功能差异的构建思路,构建发达地区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是一种递归模型(递归模型是指结构方程模型中变量之间只有单向的因果联系),同时也是一种属于多指标多因模型的零B模型(零B模型是指没有内生变量是自变量的模型,即每个内生变量只受外生变量的影响),具体模型见图1。该模型中包括了20个观察变量,7个潜在变量,其中个人已实现的功能(由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5个功能性活动来测量)是结果潜在变量,个人特征(由学历和职业来测量)是原因潜在变量,正是个人特征的不同导致了个人已实现功能的不同。

图1 个人特征与个人功能结构关系图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是评估问卷会聚有效性的良好工具,根据Fornall和Larcker提出的评价问卷会聚有效性的原则,标准化因子载荷需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13]。利用 AMOS7.0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3。

表3 验证性因子载荷

从表3可知,除了房屋保障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小于0.5(但比较接近0.5)以外,其余观察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5,并且在统计上具有高度显著性。这表明,各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衡量具有较高的会聚有效性。房屋保障的标准化因子载荷较小是因为存在地区和新旧差异,如有些集中居住小区是新盖的,有些已建成多年,因此颁发房产证等证书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但由于房屋保障对集中居住农民来说非常重要,若安置房没有房产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农民将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因此本文不剔除房屋保障这一观察变量。除此之外,组合信度是检验潜在变量的信度指标,若组合信度在0.60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根据标准化因子载荷可以计算出测量指标和初阶因素构念的组合信度。本文分析所用的18个测量指标和5个初阶因素构念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60,这表明本文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内在质量佳。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模型拟合优度

对上述经过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继续利用AMOS 7.0,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对557份有效问卷进行估计,得到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输出图如图2。

图2 个人特征和个人功能标准化路径系数输出图

首先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因为只有当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达到可接受的程度,才能进行模型解释。衡量整体模型拟合优度的指标有很多,但学者们根据个人偏好及研究需要,在分析时选取了不同的指标。本文根据侯杰泰等人提出的3原则来评价模型的优劣:第一,x2自由度比在2—5之间;第二,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第三,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侯杰泰认为满足以上3个原则的拟合模型是一个“好”模型[14]。本文结构方程模型的具体拟合指数见表4,从中可知各拟合指数都达到了建议值的要求,这说明结构方程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结果可以接受。

表4 模型拟合指数

2.模型输出结果

在验证了模型拥有良好拟合优度的基础上,图2的输出结果表明各潜在变量之间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因为各潜在变量的路径系数均在0.53到0.87之间,且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显著。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集中居住农民个人特征对个人功能即福利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系数为0.73。文中个人特征这一潜在变量是由学历和职业两个观察变量来测量的,0.73的影响系数表明学历和职业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的实现具有显著影响,当学历和非农就业率高时,集中居住农民获得较好福利的机会就大;反之相反。

第二,个人总体功能即福利的实现与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5个功能的关系显著,且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74、0.70、0.53和0.87,这些较高的相关系数表明要提高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需要关注集中居住农民的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状况。但集中居住农民对这5个功能的具体关注程度却有所不同:首先,在5个功能中,集中居住农民最不关注的是环境功能,相关系数为0.53。结合描述性分析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苏州市在集中居住过程中,比较注重小区环境的建设,农民对集中居住之后小区的环境认可度较高。其次,集中居住农民对经济、居住和保障这三项功能的关注度都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74和0.70。其中经济状况的相关系数为0.75,这表明虽然苏州市大部分农民已从农业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承包地的农业经营收益已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但集中居住带来的支出增加和补偿不满仍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居住状况的相关系数为0.74,这表明集中居住中住房面积、住房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等情况的改变,会引起农民福利的较大变化;保障状况的相关系数为0.70,这表明虽然苏州市在实施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用承包地换股份或者换城保,但由于在就业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工作仍存在不足,因此集中居住农民也比较关注保障状况。最后,集中居住农民最为关注的是心理功能,相关系数高达0.87,这表明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改变显著,若农民难以适应都市生活将会大幅降低其福利水平。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谈到对集中居住的看法时,也认为土地是乡村文化的载体,集中居住将导致前几代农民心理方面的难以适应[15]。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在功能范围内探讨了苏州市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历和职业这两方面的个人特征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有比较显著的影响;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水平与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状况这5个方面关系显著,农民对这5个方面的关注度依次是心理、经济、居住、保障和环境状况。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农民教育水平与就业结构

在开展集中居住前,政府需要关注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结构,若农民的教育程度过低且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那么推行集中居住将有可能损害其福利水平;在已推行集中居住的地区,政府需要采取再教育、就业培训、招商引资等措施,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扩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如果缺乏这两方面的工作,将有可能产生媒体广泛报道的农民“一夜暴富”、“豪赌返贫”等福利受损问题。

(二)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重点关注农民心理状况

在推行集中居住之后,政府需要改善农民的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状况,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农民的心理状况。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苏州市政府对农民心理状况的关注要比单纯提高补偿标准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福利水平。这主要是因为苏州市在开展集中居住过程中,凭借其经济优势给予了农民较多的经济补偿,而且农民拥有多元的就业渠道,在经济收入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农民产生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因此苏州市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民的心理状况。这一研究结果与史清华等人对上海市2 281户征地农民的研究结论类似,即上海市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收入,而在于农民意见表达不充分[16]。那么,如何关注农民的心理状况?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张家港市某集中居住小区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小区农民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其他小区,因为该集中居住小区内不仅设有一般的生活健身设施,还专门设有符合农民婚丧嫁娶习惯的喜事厅、敬孝堂等,同时小区还组织了老年腰鼓队等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的各项活动。

[1]周沛.农村居住集中化过程中农民住房保障与福利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7(4):86-90.

[2]吕文慧,方福前.中国城镇居民功能不平等计量分析——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6):81-90.

[3]SEN A K .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38-40.

[4]贾燕,李钢,朱新华,等.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9(2):30-36.

[5]马贤磊,孙晓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的比较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8-15.

[6][印度]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于真,任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18,9.

[7]SARA L .Factor Analysis vs.Fuzzy Sets Theory: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on Sen’s Functioning Approach [D].Belgium:KU Leuven,2001:37,81.

[8]ROBEYNS I.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Gender Inequality:Selecting Relevant Capabilities [J].Feminist Economics,2003,9(2-3):61-92.

[9]王克强.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1.

[10]ANAND P,GRAHAM H,RON S.Capabilities and Well-being:Evidence Based on the Sen-Nussbaum Approach to Welfar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5,74(1):9-55.

[11]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58.

[12]KUKLYS W.Amartya Sen’s Capability Approach: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M].Berlin:Springer-Verlag,2005:172.

[13]FORNELL C,LARCKER D 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Algebra and Statistic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rch,1981,18(3):382-389.

[14]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等.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9.

[15]陈锡文.聚焦2011年“三农”难题——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N].中国报道,2011-04-14(4).

[16]史清华,晋洪涛,卓建伟.征地一定降低农民收入吗?上海7村调查——兼论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与改革[J].管理世界,2011(3):77-82.

猜你喜欢

苏州市福利状况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