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塌糊涂
2014-12-25王甲佳
言必谈“互联网思维”,饭店也需要,KTV也需要,公共厕所也需要,争先恐后掉进别人精心设计的舆论骗局,真是糊涂。
第一次去深圳的新机场,和许多人一样,感觉非常大气、壮观,随后不久又去了几次,终于理解了旅客需要提前两小时到达机场的温馨提醒了,因为进了机场的门,再一路过关到达登机口,非常耗时间,碰到登机口临时变更,步行10分钟不在话下。也恰恰是有一次是转登机口,我随着人群,脚在走,眼睛在看,突然感觉到,这里哪是机场,俨然就是一个购物中心。机场和商场是什么区别呢?商业配套原来是对旅客的一种服务,现在被人为地规划成“商业地产”。对于许多匆匆的行者,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在候机楼的内部,确实有些委屈,但从投资角度看是很正常的。
到底是商场,还是机场?思辨到最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场景还在持续地出现着。而且,在业内有个非常响亮的词叫做“跨界”,根据百度提供的资料,“Crossover”一词在英文中原意是“转型、转向”的意思,但在诸多领域被翻译作“跨界”,引申含义是“跨界合作”,意思是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
在大部分场景下,我们谈的都是跨界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属性”,而跨界营销对于一个品牌最大的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使营销得以在更多原本不相关的渠道里资源共享,合力开拓1+1>2的市场,使企业收益倍增。
所以,我们对于“羊毛出在狗身上”以及“互联网思维”这样的情景期待也是一样迫切的。
互联网思维是非常具有诱惑性的词,且具有媒体效应,利用人们“不劳而获”、少投入多产出的贪婪特性。倡导这个“思维”的人都在利用大家的注意力卖自己的东西。互联网确实改变了我们很多,但不是“互联网思维”在改变我们。比如传统企业不是如何去做电商,而是要用自己的优势,因势利导地去进化。
在诸多以“互联网思维”见长的企业案例中,其中背后往往是雄劲资本的力量,这个力量甚至和互联网没有半点关系,比如2014年春节期间火爆的两款打车软件的营销事件,还是用了传统的营销手法,聚焦焦点引爆了而已。
互联网的一个好处是,在适当的刺激下,人们容易被聚焦。如果我们光去看聚焦后产生的光环,而忘记了背后的能量,非常容易东施效颦。
某款手机一直被誉为互联网思维的典范,如果我们不去看它最初的几百万台到底是通过什么通路卖出去的,一定会真的认为那是只有互联网思维才能铸就的神话。商业的成功是相关角色利益关系调度的成功,互联网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些环节调度得更便利、更节约。
跨界与互联网思维现在是一对经常被使用但极具欺骗性的热词,我们往往忘记了它们的缘起和条件。整个情境是一塌糊涂。患上严重的“新词饥渴症”的人们,在刹那间言必谈跨界,然后就把不务正业理解为最纯正地跨界。跨界的目的是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围墙,但是我们很容易进入另外一个围墙。跨界也好,互联网思维也好,确实是利用了混沌的一些规律,但是第一批的概念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将水搞浑,倘若您真的在乎,务求本源啊!
商业有它的自然规律,不要生硬的关联。跨界是桥不是路,当然也有一连串桥、隧道组成的路,例如沿海高速福建、浙江一带就是如此。那自然可以说桥就是路,路就是桥。不过,那样构造成本也很高。
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你首先有一笔别人看不到的投入,才可能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格局。再看深圳新机场,它首先是机场,然后才是商场,搞得至少有些平分秋色了,那就是“链接”没有做好,将自己做重了。这个逻辑在机场这样非常具有稀缺和垄断特性的场景下,我们不去认真考察消费者体验的话,或许是可行的,但是在一般的商业领域,那一定是投入高额成本“跨界”做了不专业的事情,然后不可持续。
其实我就是想说:存量资源的价值在其他维度变现的总量,是由最细的路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