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干预

2014-12-25祝建华

团结 2014年3期
关键词:代际贫困家庭救助

◎祝建华

(祝建华,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12CSH094〉 “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及其消减研究”和教育部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0YJC630426〉 “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及其阻断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责编 刘玉霞)

一般认为,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的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贫困的代际传递是阻碍后代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缓解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后代的发展,对扶贫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与影响因素研究,观点众多,视角多元化,如文化角度、权利缺失、经济收入、劳动力市场结构、儿童劳动与贫困、教育与贫困、社会安全网的构建、种族、性别等。在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中,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如认为一些要素的缺失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贫困文化进而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一些家庭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收入低下以外,还存在社会排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也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等。

在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学者们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如给贫困家庭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提供健康服务与教育,为成年人提供一些技术培训,支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等。这些措施涵盖了基本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各种政策安排。本文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定的对策与建议。

影响因素

笔者结合全国6个城市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体型贫困特征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城市贫困家庭在收入低下、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医疗、住房负担,呈现出立体型贫困的特征,有社会排斥的风险。

一些城市贫困家庭由于经济状况较差,导致其住房面积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子女的独立生活空间以及学龄期子女学习的空间。尤其是学龄期的子女在家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环境,影响其学习成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收入低下的贫困家庭,其必要的生活支出受到影响,其生活水平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同时缺乏必要的教育投资,对子女们将来的就业状况及收入水平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呈现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

此外,食品支出、教育支出以及医疗支出是目前城市贫困家庭中占据前三位的支出项目,可见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保障子女的教育以及身体健康需求是当前城市贫困家庭最大的需求。贫困代际传递呈现多面向的特征,这要求政策干预措施的动态性与综合性。

(二)贫困状况影响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

调查发现,为城市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的主体居前四位的依次是 “家人”、 “亲戚”、 “社区干部”、 “朋友”。 其中 “家人”、 “亲戚” 是贫困家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支持者, “社区干部”在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中的比例明显要高于其他类型家庭。贫困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这些家庭的社会关系。除了对传统的家庭互助有强烈的依赖以外,城市贫困家庭对政府等行政组织的依赖性也明显较大,因为社区等因素代表着政府的行政力量,贫困家庭期待通过街道、社区的各种形式的救助来帮助自己恢复自身的家庭功能,从而达到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目的。这提醒政策设计者,后期在寻找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时需要重视家庭的功能,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设计来提升家庭的功能。这是政策设计的重点。

(三)教育投入不足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影响因素。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会使得下一代处于教育不足的状态,影响其后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调查显示,城市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现状,导致这些家庭在学龄期儿童素质教育上投入不足,无法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另外,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和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在辅导子女学习以及与子女娱乐互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还可能导致这些家庭的子女呈现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 “三缺”状况。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子女成年后的职业产生影响,他们更多的是一种非典型就业。这种低收入、不稳定的非典型就业形态凸显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

(四)因病致贫是城市贫困家庭的典型特征

医疗负担重、有病不能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贫困家庭中。部分城市贫困家庭上一代健康状况较差,获取收入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进而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这些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贫困家庭子女贫血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的家庭,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极其不利。此外,与正常家庭相比,贫困家庭更加不注重食品的营养搭配,不仅影响到儿童的身体状况,而且对他们后来的竞争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外在因素之一

总体上看,在城市贫困家庭面临的困难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 “成员失业”、 “小孩上学负担重”、 “收入低”。因此,对于城市贫困家庭来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显重要。一些贫困家庭在兜底和保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下,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步恢复一定的家庭功能,具备一定摆脱贫困的能力。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在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上目前还处于缺失的状态,使城市贫困家庭在摆脱贫困方面出现制度方面的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家庭对政府的制度安排不熟悉,另一方面可能是政府在一些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处于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状况。因此,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提供综合性的配套制度设计,从制度上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保障。

(六)一些关键生命事件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居民家庭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家庭致贫或生活改善,从而间接对生活其中的子女的未来产生影响,使贫困代际传递呈现阶段性特征。

通过分析城市居民家庭近5年来所经历的关键事件发现,在众多的事件中, “失业”、 “成员开始读书”、 “成员健康变化”、 “受伤或患大病”、 “家庭成员毕业”是城市居民家庭经历的最为关键的事件,对其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失业”会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尤其是对城市贫困家庭而言更是如此; “成员开始读书”意味着教育负担的增加,这也是一部分家庭因学致贫的表现; “成员健康变化”以及 “受伤或患大病”是城市居民医疗健康领域的重大变化,会导致因病致贫; “家庭成员毕业”是指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毕业参加工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收入,使家庭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一部分家庭可能就此退出社会救助的范畴。

贫困代际传递的这种阶段性特征提醒我们,在对城市贫困家庭进行政策干预时,需要考虑这些关键生命事件的影响,要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相应的专项制度。

政策干预

以上分析提醒我们在寻求缓解城市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上,要充分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要进行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合理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要重视家庭的功能,通过对城市贫困家庭的政策干预来达到缓解其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

(一)政策设计的原则

1.面向家庭的原则。即在政策设计中,要重视家庭功能的恢复与提升,以此来实现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这是第一位的原则。整体性服务替代片面零散照顾与救助,落实地方治理,支持家庭功能,重视儿童照顾,注重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保护权、参与权,帮助儿童恢复学业,恢复家庭既有功能,协助家庭自立脱离贫困。

2.政府主导原则。政府主导责任主要包括推动立法、财政支持、管理监督和宏观调控,当然,政府还需要负担这项制度运行的制度成本。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还需注意两点:一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分担问题;二是要适度的引入市场机制作为补充。

3.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制度设计的目标、救助的具体内容等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从救助的目标来看,应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发展,从单项救助向综合型救助发展,从维持温饱型救助到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型救助发展。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应当从被动补救转变为主动回应、预防相结合,从经济保障为主转向经济、服务、精神保障全面发展,并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基础综合与专项救助相结合原则。城市贫困家庭在经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甚至是社会关系等层面面临着社会排斥的风险,收入层面的绝对贫困与其它层面的社会排斥风险交互作用,不可单独割裂开来。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救助必须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制度设计,要贯穿基础综合的原则。所谓基础,是指制度的设计要满足城市贫困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一个前提与基础。所谓综合,是指救助要包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医疗等。这种基础综合是有限度的,只是维持在最基本的标准等级和基础层面。 “基础性”体现的是制度在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上在深度上的标准, “综合性”体现的是制度在满足 “最基本生活需要”上在广度上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特殊城市贫困家庭,要针对其特殊情况提供专项救助,缓解其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二)制度宏观设计

主要包括贫困代际传递的直接与间接干预,纵向角度的上游与下游干预,空间维度的内部与外部干预,制度整合角度基础整合与专项干预措施。

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直接干预主要针对家庭中的子女,间接干预主要针对家庭中的父母,根据能力-发展模型分析,涉及到残疾、失业、单亲、教育、人户分离、刑释、疾病等因素,提出相应的分类政策干预措施。

上游干预与下游干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动态的政策干预措施。

内部干预与外部干预:根据社会化理论,从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成长的生态系统出发,着眼于其家庭、社区、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环境及社会关系,提出政策干预措施。

基础整合与专项干预:根据关键生命事件,面向家庭提出在普遍性的基础性缓解措施基础上配合专项干预措施,主要表现为基本援助、临时援助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三) “基础+分类”救助的制度集成

分析城市贫困家庭不同的致贫因素,并通过这些致贫因素进行类型化区分,找出不同贫困家庭的不同类型的致贫与贫困传递的因素。根据这些不同家庭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动态政策组合,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和后期设计的基本社会服务以及基本专项救助制度。城市低保制度回归到保障基本生活的初始功能,分类救助要根据城市低保家庭不同的贫困类型、不同的贫困阶段和不同的致贫、持续贫困的特质,设计和实施贫困家庭的 “儿童抚养补助”、 “残疾人照顾补助”、 “老年人照顾补助”、 “住房救助”、 “就业救助”、 “教育救助”等救助项目。

城市贫困家庭除根据收入准入制度设定城市低保制度、给予基本生活保障以外,还需要根据其不同的致贫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叠加,通过不同的专项救助制度的动态叠加,形成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政策 (制度)组合。这些组合针对经过类型化区分的城市贫困家庭,并辅之以基本社会服务等制度供给来达到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最后形成城市低保制度,基本社会服务制度和基本专项救助制度的 “基础+分类”的制度集成,共同作用于城市贫困家庭及贫困家庭中的不同成员,起到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贫困家庭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增加其人力资本投资,实现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的作用。

猜你喜欢

代际贫困家庭救助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野生动物救助 我们在行动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救助小猫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召开“两后生”职业培训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