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养殖富裕一方农民
2014-12-25袁昊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12期
袁昊
在二道江区五道江镇,说起庭院养殖,大家一点也不陌生,镇里的菇园村就是一个专业从事庭院养殖貉子等经济动物的专业村。
在菇园村,丁树岐可算是村里养殖貉子的高手和带头人,作为一名村干部,他在自己养貉成功后,还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老丁家不算太大的院子里养了近600只貉子,这种小动物看上去有点像狐狸,据说六七个月就能出栏。说起当初为什么养貉子,老丁很感慨:“国家‘三项工程让带民致富,我看这个行业挺冷门,就寻思着弄弄。不过最早搞养殖的地方离火车道比较近,火车鸣笛,总是让产崽期的貉子受到惊吓,没办法,2009年我只好又换了一个新地方,继续坚持养貉子,现在看效益还挺好。”
老丁说,养殖貉子除了打两次预防针外,其他技术环节并不是很复杂。“冬天特别冷怎么办?”“它一天就吃一顿,属于半冬眠动物,毛皮动物不怕冷。”“到时候谁来收貉子?”“貉子要出栏时皮货商就主动上门了,不用咱去找。”“价格怎么样?”“400多元钱一只。”
记者算了一下账,老丁养了600多只貉子,到时候卖500只,毛收入20多万元,去掉人工和饲料剩10多万元,而且占地不大,一个稍大点的院子就能装下,只要肯吃苦谁都能干。
现在,在老丁的带动下,有条件的村民都开始养貉子。“咱村总共养了多少貉子?”“现在存栏差不多2000多只吧。”“那起步时一般得养多少只?”“600只左右就行,像我这么大规模就能脱贫致富了。”
和老丁的一番对话让记者欣喜,其实农民朋友只要找准了项目,学会了技术,农家小院也可以创造出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