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大关系看中国对外贸易 (一)

2014-12-24金柏松研究员刘建颖博士

国际贸易 2014年7期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经济

金柏松(研究员) 刘建颖(博士)

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发布,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美国为3.85万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过美国并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货物进出口额从1950年的不足12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成为一百多年来跻身世界贸易大国行列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论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将重点论述“十大关系”,深刻阐述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外贸事业发展。

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

1978—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中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全球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2%。2001—2013年,中国进口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期间全球贸易新增需求中大约13%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和投资机会。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铁矿石和大豆等大宗商品进口国。据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

但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企业竞争力较弱。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占美国的47.4%,其中出口2105.9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3。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1184.6亿美元,是全球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或超过70%,而中国目前仅为43%左右。差距意味着潜力。若中国能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后发优势,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扩大文化、技术、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发动机。

我们判定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由弱到强的发展全过程,需要划分五大阶段。最强大国家美国居第一阶段,日本、德国居第二阶段,普通发达国家居第三阶段,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居第四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位于第五阶段。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发展水平与美国相距甚远。我们下一个努力目标就是争取追赶欧盟的英法、北美的加拿大、亚洲的韩国,尽快由第四阶段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为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外贸易发展则应以自主研发打造新优势,以自主品牌制造机电产品为主力,以自建国际渠道为依托,以境外投资为新动力,带动出口持续增长。同时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目标,以基本平衡为架构,以资源、技术、设备、高端消费品为重点,实现进口持续增长。

复合型危机后,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出现背离现象,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1995—2008年间,全球贸易增速基本上高于经济增速,属于常态。2009年以后,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出现“颠倒”,贸易增速慢于经济增速,出现异常。这表明危机爆发后,多数国家一定程度在相互“疏远”,短时期选择“去全球化”。

2014年有望扭转这一现象。世界银行今年6月预测,按汇率法计算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8%,此前为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年初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但6月将对美国经济的预测由2.8%大幅下调至2.0%。世贸组织4月发布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将增长4.7%,预计三季度将下调世界贸易预测值,但高于经济增速不会改变。这说明2014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将再次进入常态,再次踏上全球化深化发展之路。

展望2014年,复苏与分化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特征。美国经济受天气影响,一季度负增长1.0%,预期全年温和复苏不变;欧洲复苏表现超预期;日本在摆脱通缩的同时谨防陷入滞胀。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增速政府或可保住7.5%;印度大选迎来利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较好势头;俄罗斯、巴西经济却不乐观,经济增速或陷入停滞。政策取向上,美联储在维持超低利率同时,根据经济复苏情况逐步削减量宽规模;欧洲和日本已经或还将采取新的宽松政策,日本还将追加鼓励经济增长政策,但预期效果如何、何时见效等,还在未定之中。

地缘政治冲突仍是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乌克兰局势正在影响俄罗斯与美日欧之间的经贸关系,利比亚、埃及、叙利亚局势对中东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延续,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也扩大到经贸领域。伊拉克一股新兴政治势力突然崛起,对世界石油供应造成冲击。世界应谨防冲突意外失控,演变为一场新的经济衰退。

2014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开局不利,分析各种趋势,在不发生新的影响全局的事件前提下,2014年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将略好于上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原本应高于上年,考虑到2013年1-4月出口存在虚增、基数高等诸多因素,2014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或许达到约4.4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及上年,为6.8%。其中,出口总额约2.36万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额约2.08万亿美元,增长6.9%;贸易顺差约2750亿美元,略有扩大。

表1 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速总览 单位:%

二、中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

2009年危机后,各国政府不断采取各种经济和贸易政策,平衡经济,世界经济向着再平衡方向发展。伴随着各国利益的再分配,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一)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失衡”

经合组织 (OECD)和WTO等机构大力推动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有助于廓清中国在全球贸易失衡中的责任。OECD/WTO数据库的增加值贸易差额数据显示,2005—2009年,中美贸易顺差在增加值贸易核算下要比总值贸易统计减少450亿~610亿美元,占传统贸易顺差的26%~31%。有关机构数据显示,同总值贸易统计较大的顺差额相比,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减少20%、27%和21%。若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因素,贸易失衡更会减少40%以上。扣除从外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同时考虑到中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独特性,有助于还原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程度。

从本质上说,中美贸易失衡是伴随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中美贸易曾表现为中国逆差,但随着中国深入参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国开始成为美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而美国则是最终品出口市场。这种上下游的生产与贸易关系,使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于1993年出现逆转,并且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从贸易统计口径的误差看,规模较大的转口贸易以及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所产生的贸易也扩大了中美贸易顺差。

(二)如何看待德国成为最大贸易顺差国

德国自1952年起持续维持贸易顺差,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为法国、美国和英国。2013年,德国贸易顺差额达到2000亿欧元 (约合2717亿美元),相当于其当年GDP的7.3%,成为世界最大贸易顺差国。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尽管经常项目收支的统计通常包括对外贸易中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包括发展援助和财产收入,但德国的贸易顺差几乎全部来自商品出口贸易。分地区看,德国对欧盟以外国家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加,而对欧盟国家的贸易顺差有所缩减,其中德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

图1 2011年以来中国季度进出口规模与增速

美国方面认为,德国的贸易顺差对欧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构成威胁。批评者表示,贸易不平衡是导致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原因,因为贸易逆差国需要通过借贷来进口商品。欧盟委员会认为,德国贸易顺差比重长期处于6%以上会对欧盟经济稳定构成威胁。对于外界的指责,反对方表示,德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靠政策调控实现的,而是德国经济强大的竞争实力所致。同时,也正是贸易顺差让德国有能力为欧洲重债国提供担保。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称,德国也是世界最大资本出口国,目前大部分资本输出到国外,而非投资在国内。这些资金一方面用于投资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另一方面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援助欧洲重债国。

(三)如何看待全球经济“再平衡”及中国的作用

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仅是贸易顺差的平衡,更是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真正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应同时实现全球经济低通货膨胀,持续复苏,结构优化,失业率降低,及贫富差距缩小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责任、有能力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发挥积极作用。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努力扭转对外不平衡。2009年G20峰会将再平衡列入议程,并达成一致。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惯性增长,占GDP比重达到7.6%峰值,随后逐年收窄,较快回到3%的平衡区间限内 (见图2)。中国有理由在国际社会广泛宣示这一成果。

同时美国在贸易上施展“再平衡战略”,却并不顺利。为维护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意图构筑对中国货物出口的“防御工事”。结果不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失去了在中国获取发展的机遇,得不偿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绕开中国大市场的任何尝试都不是建设性的行径。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先进技术输出给中国的出口管制制度影响了美欧出口增长,使中国为再平衡所做出的努力没有达到完美的预期,其责任不在中国而在美欧。

三、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关系

复合型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发展为欧美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持和动力,为欧美国家带来实在利益。中国市场是欧美当前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对欧美国家就业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贸易方面,2013年,欧盟、美国和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见图3),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投资方面,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市场为欧美在华投资企业带来丰厚回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96%的受访公司将中国列入其战略投资规划五大重点市场之一;61%的受访公司表示其在华业务利润率高于或等于其全球利润率。欧洲企业在华投资所获收益成为支撑欧美经济复苏和长期稳定的来源。

图3 2013年中国与前10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及占比

(一)中美经贸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中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逐渐拓展,利益融合更为深入,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2013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5210.1亿美元,同比增长7.5%(见图4)。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 3684.3亿美元,增长4.7%;自美国进口1525.8亿美元,增长14.8%。目前,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截至2013年年底,中美双向投资额累计已超过1000亿美元。双边互利合作为中美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两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动力。

图2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

1.从“低端互补”转向“中高端互补”

近年来,美国为尽快复苏经济、重振本土工业,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重点投资发展页岩气、互联网、智能终端、基建、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并取得一些成效。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发展类似产业。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制造技术含量提高,中国制造向着产业链中端晋升。与此同时,美国更加集中于研发、设计,扩大产业链高端,两国之间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即以“互补性为主”的概念不变,内容却有所更新,分工层次有所提高。放眼全球,各国力主培育本国产业的趋势,并不影响全球合作的基本格局与新的发展态势。

2.如何看待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美国知名博主Cullen Roche日前在其博客Pragmatic Capitalism中撰文指出,金融危机后,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复苏,且复苏进程之快远超此前,三大驱动力正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时代到来。从图5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后的第二年,美国制造业开始强劲复苏,而其他时期都呈不断下滑趋势。Cullen Roche指出,近年推动美国制造业强劲复苏主要有三大宏观因素:第一,过去十年来,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正在下跌,刺激经济增长。第二,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力资本优势不再。第三,因美国“页岩气革命”和钻探技术的提高,美国能源产量大幅增长,价格随之下降,为美国制造业大幅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Cullen Roche最后指出,未来数十年美国还将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能源价格料将继续下降。且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仍将维持宽松政策,料将为美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增长提供支撑,美国制造业复兴指日可待。

具体在出口方面,倍增计划施行前两年取得较理想结果,2010年出口增长17.0%,2011年增长14.6%,但2012年开始出现变化,增长4.4%,2013年更加弱势,仅增长3.2%。照此计算,2014年如果美国出口增长38%以上才能实现倍增计划,显然已不可能完成。不过2013年美国进口也基本停滞,前七个月甚至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美国国内市场零售情况显著好于负增长的进口。这表明美国的“再工业化”即使没有推动出口显著增加,却也减轻了对进口的依赖。综合评价美国再平衡计划,取得的成绩:勉强合格。

3.如何看待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图4 2008—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规模与增速

图5 美国制造业总产量的变化情况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及其“页岩气革命”等因素,可能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中国等依赖进口原料的新兴经济体有利。但2014年5月美国能源部将蒙特利可开采页岩油储量由137亿桶下调至6亿桶,显然页岩气革命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市场反应并不明显。一般认为,2014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基本处于底部徘徊状态,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扩大初级能源的进口,也有利于此类经济体保持出口竞争力。

4.2014年展望

展望2014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将明显回升,对美进口增速将略有收窄。我们下调对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从3.0%至2.3%,据此中国对美进出口总额将扩大为5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出口额约为3930亿美元,增长6.6%;进口额约为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8.0%;贸易顺差约为2280亿美元。

(二)中欧经贸发展新趋势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欧经贸关系呈现“爆发式”增长。过去十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4倍。2013年在欧债危机冲击下,中国与欧盟双边货物贸易额5590.4亿美元 (见图7),同比仍增长2.1%。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389.8亿美元,增长1.1%;自欧盟进口2200.6亿美元,增长3.7%。欧盟继续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市场的地位,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市场。2013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增长6.2%。欧盟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地。

1.在转型升级中迎来新机遇

复合型危机后,中欧经贸关系也面临转型升级,例如,如何妥善处理贸易纠纷,从传统贸易向新兴产业贸易转型等成为新的课题。推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 (BIT)谈判对于解决中欧目前“重贸易、轻投资”的不均衡现状至关重要。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欧洲的访问,推动中欧新的合作。双方共签署124项合同,强有力地推动了未来发展。2013年第二季度欧盟经济出现拐点,转向复苏。危机中,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在欧洲进行投资并购,借力欧洲技术和品牌优势,推动中国经济“换档增效、转型升级”。中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欧盟也正加紧实施“欧洲2020战略”,双方在制定实现各自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将拓展新的合作空间。

2.密切跟踪欧盟成员国一些贸易摩擦动向

图6 2013年以来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月度增速

图7 2008—2013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规模与增速

近年来,欧盟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频发,警示我们应密切关注欧盟制度的变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对成员国的经济治理日益加深。尽管欧盟内部意见各异,但欧盟权利不断扩大的趋势难以避免。以贸易争端为例,欧盟现在有权利在未接到成员国投诉的情况下,直接开展“双反”调查。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加以应对,更加熟悉欧盟机制,密切跟踪研究其发展变化。同时,要加强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以合作化解矛盾。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不能用单一方式简单对待。2013年开启的“中国和中东欧1+16国”合作是很好尝试,新兴经济体间的合作将为中欧关系注入新鲜活力。

3.与欧盟主要贸易伙伴活跃发展

欧盟主要成员国方面,作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外资和技术引进来源地,德国于2013年首次实现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中德贸易额从2011年1691亿美元的历史高位上有所回落,但贸易结构更为优化,汽车、航空、通信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上升,加工设计、金融服务等领域贸易额上升。中德投资合作继续呈快速增长势头。2013年,德国对华投资20.8亿美元,同比增长43%。2014年1月,德国中国商会成立,这是首家在欧洲成立的中国商会。中德两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作为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荷兰已连续11年稳居此位。2013年,中荷双边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荷兰第二大外资项目来源地。

法国方面,中法双边经贸合作呈现“中国自法进口规模日益增加”和“中国对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法国是中国企业在欧洲第三大投资目的地,吸收了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总额的28%,排名仅次于德国和英国。

4.2014年展望

2013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超出预期,达到0.3%,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正增长。2014年1月IMF将2014年和2015年两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了0.1个百分点,达到1%和1.4%。德国也将2014年和2015年两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提高到1.8%和2.0%。欧盟委员会预期欧元区2014年和2015年两年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1.2%和1.8%,欧盟整体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1.5%和2%。

然而,日益凸显的通缩压力给初显乐观的欧洲经济也投下阴影。欧元区2014年1月的通胀指数同比增速连续第2个月处于0.8%的低位,环比增速下滑1.1%,创历史新低。德国2014年2月通胀水平从1月的1.2%下滑至1.0%。预计2014年欧元区通胀或将低于往常,约在0.8%水平。为此,欧洲有关机构已经出台抗通缩预防措施。乌克兰动荡正在影响到欧盟与俄罗斯贸易,但程度有限,在可控范围。

展望2014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增速将大幅高于2013年,贸易顺差继续缩小。预计2014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总额约为6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出口额约为3700亿美元,增长9.1%;进口额约为2570亿美元,增长16.8%;贸易顺差约为1130亿美元。

(三)中日经贸发展状况

2013年,中日双边货物贸易总额3125.5亿美元,同比下降5.1%。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1502.8亿美元,下降0.9%;自日本进口1622.8亿美元,下降8.7%。2012年日本政府挑起钓鱼岛事端以来,日本政府的一系列错误行径,已经影响并损害到中日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日关系恶化,中国自日本的进口显著下降。日本经济制裁中国,行政指导企业投资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两国经贸关系在相悖而行。

图8 2008—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规模与增速

日本经济复苏起伏较大。2013年日本经济增速前高后低,第一季度增速4.5%,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却逐步回落,分别为3.6%、1.1%、0.7%,全年虎头蛇尾仅实际增长1.6%。按照日本年度计算,2013年第四季度消费者应对消费税即将提高的变化,提前消费,特殊原因导致该季度经济增长6.7%,全年度经济增速2.4%。就外贸形势分析,受石油需求急剧增加和日元持续贬值影响,2013年日本贸易出口69.79万亿日元,增长9.5%,进口81.26万亿日元,增长15.0%。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1.47万亿日元,连续三年逆差。考虑到2013年日元贬值20%以上,日本进出口贸易实际都在下降。2013年度,日本国际收支状况时隔多年首次出现令人担忧的逆差,给宏观经济平添新的风险。

2014年4月1日日本上调消费税至8%,日本经济增速可能再度放缓。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通胀率于6月转正,年末达到1.3%,全年达0.4%,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物价正增长,基本摆脱通缩,但距离2%预期目标还有差距。距离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1月的预期中值,日本通胀率达到预期目标差距更大。我们认为在解决通缩问题的同时,日本经济增长恐将陷入停滞。2014年日本政府已经预设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安倍政府或将出台“国家战略特区”等新政策,刺激经济。但如果政策突破力度太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不予乐观预期。

日本经济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退出量宽政策,日本国债存在风险敞口。一旦美国国债利息率升高,日本国债利息率也会随之而升。由于日本政府国债占GDP比达到250%,由此日本政府发行国债费用也将飙升,甚至失控!建议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交易时注意防范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14年日本经济可增长1.5%,我国对日本进出口将比2013年有所回升,增长3.0%。其中,出口达到1550亿美元,约增长3.2%;进口1670亿美元,增长2.8%。

猜你喜欢

贸易顺差贸易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