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
2014-12-23陈梅甘
陈梅甘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或用以师生交流,或用以推动教学进程,或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提问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提问 表达形式
有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设计了“狐狸和乌鸦是什么动物”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虽然对狐狸和乌鸦有所了解,却无从答起,教室一片安静,根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很显然,这位教师设计的问题不适合于二年级学生回答,并且提问的方式不够巧妙。如果改变常规问法,灵活地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地表述题义,学生就一定会给出正确答案。怎样才能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呢?
一、课堂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小学生,小学生的思维不像成人那么敏捷、宽泛,课上,如果教师问题设计不够明确,所提问题指向性太大或含糊不清,就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找不到探究的切入点与方向。我在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备课时,我预设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本来这一环节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领悟、学习作者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如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但由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范围太大,指向性不明确,学生的答案有些漫无边际。有的说读懂了双龙洞的所在地点,有的说读懂了双龙洞名字的来历,还有的说明白了课文一共分了8个自然段,等等,众说纷纭,就说不到“点子上”。一时间,我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次讲授这一课时,对于这一环节,我试着将问题具体化:“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请你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继续的?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再寻找答案,就容易多了,很快,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答案。
二、绕道迂回,问此意彼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不要直接而又正面地发问,而要采用迂回的方式,问在此而意在彼,形式灵活。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富有思考余地。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习惯于直接发问而忽略曲问,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学《苦柚》一课时,对于相同的知识点,有位老师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为什么伯父一下子就要买十个柚子,后来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这一种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肯定,但学生反应很平淡,只有部分学生举手准备发言。于是教师改变了问题的表述形式,采用了第二种问法:“伯父买小姑娘的柚子,是因为柚子很甜,所以才整筐买下吗?为什么?”这一问,学生活跃了,争着举手回答。两种问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理解老华侨买柚子是因为被小姑娘的善良、诚实所感动。但第二种问法包含多种诱答因素,所以学生反应热烈。
三、制造矛盾,正反对比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顺序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的最后一节表达时,不少教师就按传统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结果效果不好,最后只好由教师包办代替。我们可从相反视角切入,改变问法,提问:“有人认为最后一节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情感,与上一节重复,建议删去,你认为如何?”让学生表达想法,并按不同想法展开讨论,这种问法由于提供了正反对比材料,扩大了信息反差,便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经过讨论,气氛活跃,学生从对比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设身处地,展开想象
这种问法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章中的某一人物,设身处地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有位教师发现学生把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理解为拿帽子,采用这种换位方法提问:“如果当时是你被猴子拿走了帽,你会怎么想?”让部分学生分别扮演文中角色。这样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体会到了孩子拿帽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把思维引向了深处。
五、借助情境,拓宽思维
这种方法是在教学中创设谐趣的情境,或提供相关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背景。例如《骆驼和羊》第一幅图画了骆驼吃到了树叶而羊吃不到,第二幅图画了羊走进园子吃草而骆驼却钻不进去。教学课文最后一段时,可以把这两幅图重新联系起来,创设新的情境设问:“骆驼和羊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老牛说的话。
在一堂课上,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那么不但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富有情趣,学生乐于思考。endprint